《储能电池产业链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2
  • 储能系统的构成中,电池是储能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储能电池一般指的是储能蓄电池,储能蓄电池主要是指使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

    储能电池的概念及分类

    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载体,通过电池完成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的过程。目前主流的储能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是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行业定义与分类

    行业发展历程

    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历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0-2015年的萌芽期,2016-2019年的扩张期以及2020年至今的发展期。

    早期储能行业市场规模小,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2016年后,锂离子逐渐取代铅蓄电池开始被广泛应用。2017年,首个储能行业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行业发展目标。2020年后,磷酸铁锂电池成为行业主流。

    行业政策背景

    2017年,我国发布了储能行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等多方面为行业进行了明确部署。随后,一系列政策出台,持续引导和支持储能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行业产业链分析

    储能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安装、下游应用。

    1、上游

    我国储能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以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为主,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集成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涂布机、搅拌机等。

    2、中游

    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及集成。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四个部分,其中最核心的是由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组成的储能电池系统。

    储能系统示意图

    3、下游

    产业链下游为储能电池的应用。储能电池的应用领域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电源侧储能的主要需求为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平滑电力输出;电网侧储能以电力辅助服务为主;用户侧储能主要为分时管理电价。其中,电源侧应用最广泛。

    4、企业分布情况

    从产业链全景来看,在上游领域,电芯原材料代表企业有德方纳米、贵州安达、贝特瑞、天赐材料、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公司;电池生产设备商有杭可科技、先导智能、北方华创、赢合科技等企业。

    在产业链中游,电池组制造的代表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基新能源、国轩高科等;电池管理系统制造代表企业有科工电子、高特电子、高泰昊能等;储能变流器制造代表企业有阳光电源、科华恒盛、南瑞继保等;能量管理系统制造代表企业有派能科技、国电南瑞、中天科技、平高电气等;储能系统集成代表企业有库博能源、猛狮科技、南都电源、电气国轩等;储能系统安装代表企业有永福股份、特变电工、正泰电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

    产业链下游系统应用代表企业主要有国家能源、国投电力、中国华能、中核集团等。

    行业市场分析

    1.出货量

    由于俄乌地缘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叠加国内电力市场改革,2022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延续了上一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2.市场结构

    2022年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最大达92GWh,同比增长216.2%,占比70.8%。户用储能电池紧随其后,出货量25GWh,同比增长354.5%,占比19.2%。通信储能电池出货量9GWh,同比减少25%,占比6.9%。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量4GWh,同比增长207.7%,占比3.1%。

    3.新增装机量

    受益于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政府政策的刺激,我国储能电池在2017年0.3GWh新增投入运营的装机量的基础上,于2021年实现了5.8GWh的新增装机量,2017-2021年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9.7%。在国家能源转型及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储能电池是电力系统改革和新能源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3年将达7.1GWh。

    4.竞争格局

    我国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头部效应较为明显。2021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Gwh,同比增长2.6倍,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市场份额达59.7%。比亚迪排名第二,储能电池市场份额16.0%。中航锂电排名第三,储能电池市场份额4.3%。国轩高科占比达4%。

    6.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在电化学储能市场中,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主要市场,伴随着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的爆发,2022年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等动力电池厂商竞相在储能赛道上扩产。

    各类储能电池概况

    1、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储能主流路线

    锂离子电池由四大要素组成,分别是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嵌实现能量存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高,寿命长,因此正逐渐成为电化学储能的主流路线。

    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又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等。

    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综合优势显著,其能量密度适中,安全性、使用寿命均优于其他电池类型,且成本较低;

    钴酸锂电池因金属钴的稀缺性价格远高于其他电池,且循环寿命、安全性差,因此在储能领域几乎无应用;

    锰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与磷酸铁锂电池相近,价格虽低于磷酸铁锂,但使用寿命低导致其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高于磷酸铁锂电池,所以应用较少;

    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远高于其他电池类型,使用寿命也可以达到8-10年,但安全性相对较差,成本远高于磷酸铁锂电池,因此在不需要极高能量密度的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弱于磷酸铁锂电池。

    2、铅酸电池:早期主导技术路线

    铅酸电池是以二氧化铅为正极、金属铅为负极、硫酸溶液为电解液的一种二次电池,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最早规模化使用的二次电池。铅酸电池的储能成本低,可靠性好,效率较高,广泛应用于UPS,也是我国早期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的主导技术路线。但因为铅酸电池循环寿命短、能量密度低、使用温度范围窄、充电速度慢,且铅金属对环境影响较大,铅酸电池未来应用将会受极大程度限制。

    铅酸电池构成

    3、液流电池:适用于长时储能

    液流电池技术路径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其中,全钒液流电池综合性能最佳、商业化程度最高。液流电池功率取决于电极反应面积大小,存储容量则取决于电解液体积与浓度,故液流电池规模大小设计更为灵活多变。液流电池在电化学储能技术中占比较低,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钒液流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相较于锂电池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具备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适用于长时储能。由于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可再生循环使用,因此其残值很高。

    同样以储能时长为4小时的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其中废金属的残值估值为300元/kW,折合为75元/kWh,电解液残值约为原有的70%即1050元/kWh,合计残值为1125元/kWh,实际成本为1875元/kWh。而对于储能时长为10小时的系统来说,废金属残值折合为30元/kWh,合计残值为1080元/kWh,实际成本仅为1020元/kWh。因此,对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来说,储能时间越长,其全生命周期成本越低。储能时长分别为4小时和10小时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生命周期成本估算。

    4、钠电池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储能领域

    钠电池基于锂电池技术,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阶段,发展前景广阔。钠电池的工作原理与锂电池相似,具备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低温性能好等特点,可适配储能系统的标准要求。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利用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脱过程实现充放电。钠离子电池相对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能、低温性能、快充性能更高,成本更低,且钠资源远比锂资源丰富且遍布全球各地,若钠离子能够广泛应用,我国将很大程度上摆脱目前锂资源受限的情况。钠离子电池劣势主要体现在循环次数较低和产业链不成熟。目前钠电池循环寿命普遍在2000-3000次,产业链不成熟则导致上游价格较高,钠电池成本优势无法显现。

    综合而言,锂电池、钠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发展空间较大。这三者广泛与风电、光伏配合使用,全钒液流电池主要用于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钠电池将在大型储能电站中对锂电池形成一定替代,对能量密度敏感性较高的工商业与家用储能中,锂电池仍将占主导地位。

    储能和动力电池的区别

    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两者在应用场景、性能要求、使用寿命、电池类型、面临的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储能电池发展趋势

    1.锂离子电池逐步取代铅酸蓄电池

    电池是效率较高的储能方式。锂离子电池具有环境污染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强等优点,随着其成本下降,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开始日益凸显,在储能市场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新建电池储能设施更加广泛地采用锂离子电池,已投入使用的存量铅酸蓄电池也逐渐被锂离子电池所取代。未来,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前景较大。

    2.磷酸铁锂电池备受青睐

    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材料电池更具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主要原因在于:储能电池主要关注电池生产使用的经济性,更多考虑电池成本、循环性能、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因此,磷酸铁锂电池因其低生产成本、高循环次数等优势备受青睐。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3295.shtml
相关报告
  • 《抓产业共建 打造完整氢能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冬日很冷,但氢能很热。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也让氢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就有5大氢能项目签约,累计成交近百亿元。现场展示的氢能源电动车也一度进入第三届进博会的“爆品”榜单。而就在近一个月里,有关氢能主题的大会也正在密集召开。 氢能为何如此热?氢能未来的前景如何?对于已经进圈和即将进圈的企业来说,又有哪些期待?在12月4日举行的“氢能产业链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就氢能的未来发展共话蓝图。 超高热度引企业纷纷进场 高质量能源转型是高质量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宏大“交响曲”正进入高潮。国际能源署倡议,不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或是疫情中,各国政府在能源领域经济促进计划中都应该牢牢抓住机会,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抓手,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同时加快能源清洁转型,这也将会成为新的国际竞赛。 可以说,谁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技术高点,谁就将占据先机。 而氢在能源转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高效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利用被视作与化石燃料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互相并行的一种可持续能源利用路径。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和成本下降,使清洁、经济的氢能源成为可能,也为氢能发挥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因素驱动了此轮氢能发展热潮。”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相继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和政策,国际和国内众多能源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场,积极探索氢气制取、储运及加氢站建设,成为世界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从地域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颁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激励政策。与此同时,产业链企业活动频频,签约合作不息,新品发布不断。仅2018年,就有千余家企业公布氢能战略规划,而从2019年至今,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催生了氢能行业在国内的新一波发展高潮,氢能企业开始从“观望者”成为“建设者”,多个氢能项目纷纷落地。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氢能在交通领域已经率先取得应用突破。”庞广廉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现代汽车官方就公布了其布局中国市场、发力氢能源的一系列举措。就在进口博览会前夕,现代汽车已经宣布与中国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示范区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筑氢能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市场氢能应用的长远发展。“通过此次氢燃料电池技术战略合作,预计截止到2025年,现代汽车与合作企业将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普及氢燃料电池卡车3000辆和1000辆。”现代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丰田汽车也同样在快马加鞭。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创新中心主任坂井光人表示,丰田下一代的氢燃料电池车就要销售了,这款车的整体性能比上一代提高了30%,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50公里。 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成期待 政策利好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2019年6月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初步评估现有工业制氢产能为2500万吨/年,已掌握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制定出台国家标准86项次,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 而从中长期来看,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源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加氢站数量1500座,实现燃料电池车1500万辆。 这些利好因素都让纷纷进场的企业对氢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美好期待。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真正实现氢能源的应用和普及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仅从燃料电池的普及来看,仅仅通过氢能利用端推进是无法实现的,在氢能的基础设施端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制氢、储氢、用氢的环节,其中加氢技术也十分重要,只有产业链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氢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在基础设施端,氢气的品质、价格与加氢的安全性也是车企对基础设施端的期待。”坂井光人表示。 有着超过50年氢气运营经验的液化空气集团也有着同样地期待。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链主要有两大发展瓶颈:第一大瓶颈是储存运输问题,尤其是以运输为主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目前仍没有出台,这样会大大影响氢气运输的效率,与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不相匹配;第二大瓶颈是该如何以经济的模式建液氢站,目前的相关政策也还不够清晰。 此外,胡大明表示,目前正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把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这也是业界共同的呼声,我们期待尽早落地。而作为能源企业来说,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氢能高质量发展,如在完全实现“绿氢”之前,我们要更多考虑怎么样有效利用工业氢气,利用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让工业副产氢变得更加绿色环保,这需要企业更大的加大技术投入,做好创新。 当然,美好的期待不能一蹴而就,完整氢能产业链也需要共同打造。与会专家与企业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家企业的事,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氢能行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长沙:补链强链 打造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3
    •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储能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对推进我市能源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进长沙市委会提交《补链强链,将长沙市打造成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的集体提案,建议我市大力发展储能产业。 【提案背景】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从产业角度来说,储能正处在起步阶段。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说,既有节能减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长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储能产业。 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如下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该提案认为,目前我市储能产业需求旺盛、初具规模、发展空间大,但储能产业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要将产业基础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还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如产业链协同不充分、产业政策落地不到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业市场培育不完善等。同时,长沙目前也面临大力发展储能产业的良好契机,在储能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和基础,与国内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产业规划得恰当,长沙极有可能打造一个新的优势产业。 【提案建议】 该提案建议,应该充分发挥我市已有储能产业优势,补齐短板,构建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储能全产业链平台体系,通过补链强链,将长沙市打造成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订“政府主导、电网引导、市场调节、多方参与”的储能发展规划,确立储能公共基础设施和电力商品多重属性,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由市领导挂帅,实现统筹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的储能产业链,加快建立储能“产业链长”。 建议加快政策落地,促进产业大发展。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长沙市“十四五”储能产业高地研究与评估机构。落地国家、省的储能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策略。大力补链强链,构建产业大集群。目前,我市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镍氢电池材料两大领域表现出核心竞争优势,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在制造能力等方面也是全国领先,但还需补齐电芯制造、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环节,还需加强现有储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电池回收等产业链建设。建议建设一批行业重点项目,扶持企业的产业投资,联合长株潭相关储能装备制造企业,促进储能产业链深度融合。 该提案提出,建议推进产业链“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支持建设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宁乡高新区储能产业大集群,并出台激励措施和考核政策,着力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大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