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显著增加有关》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李永洁
  • 发布时间:2025-03-31
  • 心源性猝死 (SCD) 是指一个人意外死亡,据信是由心脏相关问题引起的。在目击病例中,它发生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在无人目击病例中,它发生在患者最后一次活着被看见后的 24 小时内。

    39 岁以下人群的病因通常是心肌增厚或心脏电气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SCD 更可能是由供应心脏的血管变窄引起的。

    先前的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所有年龄组中的全因死亡率增加,并且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一倍。然而,抗抑郁药对 SCD 风险的影响迄今为止尚不清楚。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大会 EHRA 2025 上发表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与没有抗抑郁药 (AD) 使用史的一般人群相比,有 AD 使用史的个体罹患 SCD 的风险更高,风险因年龄和暴露时间而异。

    作者通过审查所有死亡证明和尸检报告,调查了 2010 年丹麦 18-90 岁居民的所有死亡情况。

    根据现有信息,死亡分为非 SCD 或 SCD。AD 暴露定义为在随访年 (2010 年) 前 12 年内一年内至少两次兑换 AD 药物处方。此外,暴露时间分为两组:一至五年和六年或更长时间。

    2010 年,在 430 万名 18-90 岁居民中,共有 45,701 人死亡,6,002 例 SCD 病例。在随访前一年,共有 643,999 名居民接触过 AD 药物。AD 人群中有 1,981 人发生心脏猝死,未接触药物的普通人群中有 4,021 人发生心脏猝死。

    除 18-29 岁年龄组外,所有年龄组中接触药物的人群的 SCD 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显著更高,但 18-29 岁年龄组与普通人群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当调整年龄、性别和合并症后,与未接触药物的普通人群相比,接触抗抑郁药物一至五年的人群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高出 56%,而接触抗抑郁药物六年或更长时间的人群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高出 2.2 倍。

    在 30-39 岁的人中,与未接触过抗抑郁药的普通人群相比,接触过一至五年抗抑郁药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大约高出三倍。接触过六年或更长时间的 AD 的人,这一风险增加到五倍。

    在 50-59 岁的人中,与未接触过抗抑郁药的普通人群相比,接触过一至五年抗抑郁药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一倍,而接触过六年或更长时间抗抑郁药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四倍。

    在老年群体中,不同抗抑郁药暴露期相关的风险差异有所缩小。在 70-79 岁的人中,与未接触过普通人群相比,接触过一至五年 AD 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 1.83 倍或 83%,而接触过六年或更长时间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 2.2 倍。

    在 40-79 岁人群中,接触 AD 六年或以上人群的 SCD 发病率比接触 AD 一至五年人群高得多。

    每个 10 年年龄组的风险增加情况不同,因此,对于 40-49 岁人群,接触 AD 六年或以上人群的 SCD 风险比接触 AD 一至五年人群高 70%,而 50-59 岁、60-69 岁和 70-79 岁人群的相应增加分别为 100%、40% 和 20%。

    对于 39 岁以下和 80 岁以上人群,接触 AD 六年和一至五年人群的风险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抗抑郁药的暴露时间与心脏猝死风险增加有关,并且与患者暴露于抗抑郁药的时间长短有关。与未暴露于抗抑郁药的普通人群相比,暴露于抗抑郁药六年或更长时间的人比暴露于抗抑郁药一至五年的人风险更高。

    关于这种关联的潜在原因,心脏猝死风险的增加可能归因于抗抑郁药的潜在副作用。然而,暴露于抗抑郁药的时间也可能是更严重的潜在疾病的标志。


  • 原文来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3-antidepressant-medication-linked-substantial-sudden.html
相关报告
  • 《NIH开展另一项抗抑郁药物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政策信息
    • 编译者:严舒
    • 发布时间:2014-10-20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始了一项药物试验,研发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氯胺酮注入40分钟之内,药物抵抗的双向抑郁失调患者出现主要的逆向表现--对愉快的活动失去兴趣,这一症状持续最长14天。脑扫描跟踪分析药物作用于右前脑半球深层,增加此区域的脑部活动。
  • 《Circulation:新研究揭示HIV感染如何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16
    •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在美国大约有110万人感染了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成功地延长了HIV感染者的寿命,这使得其他的慢性健康状况出现,包括最近记录的猝死人数上升。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比较了来自感染HIV的男性和未感染HIV的男性的医学信息和心电图(ECG)数据,并报道在感染HIV的男性中,心跳之间的电“重置”时间段(称为QT间期)存在更多的变异性,这可能会导致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的风险增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V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Variability in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The Multicenter AIDS Cohort Study (MACS)”。 论文第一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生Amir Heravi说,“就目前而言,向患者和治疗提供者传达的信息是,尽早治疗和使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控制HIV感染、坚持治疗并继续监测病毒水平仍然是最重要的。此外,人们应该通过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健身活动、戒烟和治疗糖尿病来减少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弥补HIV对心脏的任何额外的负担。” 这些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并扩展了他们的发现,医生也许最终能够使用这种测量心脏中的这种不稳定的电活动的方法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并确定有望限制或阻止这种风险的干预措施。 根据Heravi的说法,2012年,在旧金山湾地区的一家艾滋病诊所首次记录了HIV感染者的心源性猝死的显著增加,但是这种增加的生物学根源仍不清楚。为了了解更多信息,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了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多中心艾滋病队列研究(Multicenter AIDS Cohort Study, MACS)中收集的数据,MACS研究持续了30年,追踪了美国四个城市的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健康状况。具体来说,他们着重关注从534名未感染HIV的男性和589名感染HIV的男性中收集的医疗信息,在这些HIV感染者中,83%的人因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而使得其血液中具有检测不到的HIV病毒水平。约有61%的人自称白人,25%为非裔美国人,14%为西班牙裔或“其他族裔”。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这些HIV感染者已接受治疗大约13年。 每个参与者都佩戴便携式心电图 “贴片(patch)”设备,以连续测量心律。这些研究人员在3~4天内分析了当驱动心律的电信号未发出时,关于心跳间隔的数据。在这个称为QT间期的电弛豫阶段中,心脏正准备为新的心跳发送另一个脉冲。每个人的每个心跳之间的QT间期的时间长度变化已得到充分记录,并且已知较大的变化会增加出现异常心律(有时甚至是致命心律)的风险。 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考虑心率和QT间期的计算方法来计算QT间期变异性(QT interval variability)。他们说,尽管尚未采用介于健康水平和不健康水平之间的通用阈值,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更高的变异性会转化为更多的心脏病和更高的风险。他们发现,与未感染HIV的男性相比,感染上HIV的男性的QT间期变异性更大,比其预期的心率变异性数值大0.077。此外,他们发现,这种变异性还与每个男性血液中的HIV病毒水平有关。相比于未感染HIV的男性,感染HIV但具有未检测到的HIV病毒水平的男性的平均QT间期变异性数值要高出0.064,而具有较高HIV病毒水平的男性的平均QT间期变异性要高出0.150。 在这个较短的研究时间内,没有参与者经历过心源性猝死。论文共同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副教授Katherine Wu博士说,“据我们所知,我们的研究探究了在比任何其他研究都要长的时间里测量的QT间期数据。这要归功于新型便携式心电图贴片设备的可用性,我们如今能够记录和分析心跳足够长的时间,以检测这些与HIV感染有关的变化。” 接下来,这些研究人员以多种方式对一些信息进行了比较,这些信息可能表明相比于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风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阿片类药物使用、高胆固醇水平、肥胖、吸烟和糖尿病),HIV感染与QT间变异性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到底有多强。他们说,总体而言,这些数据表明感染HIV的男性心脏中异常电弛豫的程度相当于血液中具有未检测到的HIV病毒水平的男性在8年后的水平,也相当于感染HIV的血液中具有可检测到HIV病毒水平的人在近20年后的水平。 论文通讯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Wendy Post博士说,“除了糖尿病之外,相比于这项研究中涉及的任何其他的风险因素,携带可检测到的HIV病毒水平对QT间期变异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外,这些研究人员从这些参与者那里收集了血液样本,并分析这些样本中已知的炎症分子。他们发现与未感染HIV的男性相比,感染HIV的男性的炎症标志物IL-6水平高出14%和sCD163水平高出22%。他们发现这些较高的炎症水平还与更高的QT间期变异性和心律失常风险相关。他们说,由于已知感染HIV的男性具有更高的炎症水平,这一发现可能解释了HIV感染与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Heravi说:“HIV让人们处于一种慢性炎症加剧的状态,这可能是导致心脏容易出现异常节律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炎症仅能部分解释我们的发现,而且我们的结果显示即使在调整了炎症的影响后,HIV感染仍然与更高的QT间期变异性相关。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这种病毒和人体通过炎症对它作出的反应的结合最终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