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暂停部分天然气合同!印度对美天然气进口增67%》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4-01
  • 由于受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近两个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后以“不可抗力条款”取消了与海外液化天然气供应商的合同,加之巧遇亚洲暖冬持续,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主要的海外天然气供应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能源出口商处境更为严峻。于是乎,印度再次登台上场了。 3家中企暂停合同,美澳天然气出口面临难题自2月初,中海油以“不可抗力条款”暂停与至少三家供应商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合同之后;进入3月,中石油也宣布将按比例削减各大供应商天然气供应量,暂停接收海外天然气供货,此外,另一家能源巨头中石化也采取了行动,临时取消天然气购买合同。可见,特殊时期,我国“三桶油”天然气进口需求有所放缓,但这对澳大利亚和美国而言,无疑是一次打击。据咨询公司Energy Quest数据显示,2019财年中国46%的液化天然气来自澳洲,其中澳企APLNG合资企业和壳牌的QCLNG工厂一直都是中国天然气进口的主要供应商。正是凭借着全球最大天然气出口国的优势地位,澳大利亚天然气价格曾多次任性上涨。然而,随着中国买家陆续取消订单,澳大利亚天然气将面临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跌的风险。 另外,得益于页岩气的大开发,2019年美国天然气出口同比暴涨60%,天然气净出口量平均为52亿立方英尺/天,去年之内上线的四辆液化天然气列车再一次宣告了该国2024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的野心。此前国际能源署表示,美国要想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出口国的关键之点在于中国市场;但由于不可抗力因素,美国大规模能源出口计划只能暂缓。目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5.2%,而原油则为72.45%。不过,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油气勘探上积极布局。据界面新闻报道,2019年中石油油气风险勘探投资增长4倍,发现并形成10亿吨级庆城大油田、四川页岩气和塔里木博孜-大北两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而去年中海油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40%,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执行率达到95%以上等等。 与美国达成合作后,印度天然气进口激增67.7%!由于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需求下降,目前国际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国际能源价格正位于历史新低,但对于印度来说,能源价格低迷可能是一件好事。IHS Markit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Rajiv Biswas指出,在2018-2019财年,印度超过80%的能源消费来自进口;而低迷的能源价格可以降低印度的通胀率,降低进口成本,从而有助于缩小印度的贸易和经常账户赤字。有鉴于此,印度也采取了行动,根据PPAC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份,印度进口了34.5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同比增长了67.7%。另外,PPAC指出,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印度累计LNG进口量达到308.1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6.9%,进口总成本达到88亿美元,低于同期的95亿美元。 需要一提的是,2月25日印度与美国达成共识,决定向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达成一笔交易,进口更多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但是由于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成本较高,其液化天然气价格也一直比其他能源出口国昂贵,据了解,美国1MMBtu的天然气售价8美元才能保证盈利。有声音指出,在中国市场需求不振之际,不排除后续印度将为美国过剩的昂贵的天然气买单。如此一折合,当前印度从国际能源低价中获得的任何好处恐怕都将消失。

相关报告
  • 《天然气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7-10
    • 新冠肺炎疫情对天然气利用领域中的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等行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天然气需求有放缓迹象。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将从9.4%下降至4%左右,天然气行业进入调整期。 各领域需求增速各异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沈鑫等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天然气短期市场“速冻”,疫情防控下市场逐渐恢复;全年市场“失速”,增速不及预期。  不同领域天然气需求受疫情影响各不相同,其中居民用气量可达预期,采暖用气量超出预期,而公共服务用气量受疫情影响程度最大。汽车用气量方面,受疫情停工2个月左右,叠加经济下滑、新能源汽车竞争等综合因素影响,天然气汽车用气量不容乐观。  天然气发电方面,上半年为打通销售后路支撑上游,向电厂降气价提产,天然气发电高于预期。下半年,随着降电价气价的不断反复以及电力市场的不确定,预计天然气发电量弹性会增大。  根据近几年天然气行业发展形势,采用消费法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市场预期需求量为319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01亿,增幅6.7%。受疫情影响及价格政策刺激,预计2020年实际需求与2014年增幅4.2%最为接近。下半年日均消费增量4300-4700万立方米。  在供应方面,北京世创能源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杨建红认为,根据国产气的产量规划以及进口天然气的实时进展,预计国产气2020年具备新增170亿立方米的能力,可以满足新增市场的需要。考虑疫情对市场的影响以及进口LNG(液化天然气)降价等因素,预计国产天然气新增产量140-16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量基本保持持平,而进口LNG数量是否新增取决于国产气量是否压减。  多元化气源是理想选择   “这次疫情给我们最深刻的认识就是用户若能多一种选择,将大大提高抗风险能力。”杨建红说。  不论是从我国天然气整体供应格局还是从单个具体的用户来说,气源多元化是理想选择。天然气供应气源多的用户可以依据不同输送成本进行切换。事实表明,拥有两种以上供应源的用户议价能力更强,储气调峰设施的经济价值在低气价下尤为明显。  此外,在疫情中,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及全球市场波动,天然气市场特点凸显,不仅已进入调整期,自身“韧性”和“弹性”也促使天然气对市场变化适应性更强。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天然气市场具有周期性。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天然气市场受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需求有放缓的迹象。  “尽管天然气市场进入调整期,但天然气行业仍处于上升阶段。预计2025年天然气市场需求将超过4200万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超过10%。与此同时,天然气城镇气化率将由目前的54%提至2030年的70%以上。天然气供应条件不断改善,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响应能力越来越强。”杨建红说。  从3、4月份天然气市场数据来看,天然气需求增速逐渐向好,主要归结于其极具“韧性”。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2019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已达9.2%,作为优质的生活燃料和工业染料,在居民生活和公服领域与电力构成必需能源,同时作为工业领域燃料升级的必然选择,需求具有刚性。此外,天然气产业链越来越有弹性。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一直供应紧张,同时价格偏高。随着供应条件的改善和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变化,我国天然气产业链越来越有弹性。业内专家指出,为实现供应安全,合理的供应与需求比例为1.1:1。从供应能力看,今年我国可供市场的供应能力达3300亿立方米,是天然气需求量的1.06倍,不断接近合理比例。 需加强政策引导   每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带给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影响就是,该如何灵活应对市场变动,如何全力推动国内勘探开发技术创新,更好地开发利用天然气。  “管输业务被分离、油价大跌,石油企业现在可谓‘伤筋动骨’日子不好过。但一定要保持定力应对市场低迷。同时市场参与者也大可不必畏手畏脚,保持风险意识同时做好市场选择,高效投资。”杨建红建议。  未来,政策驱动对于天然气发展尤为重要,政策法规将是天然气发展的“润滑剂”。  一方面,要继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价格市场化和产业链放开是天然气改革三大方向。国内新主体外商对未来中国天然气市场看好,政府要提供合理的配套政策并积极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生产。  另一方面,要抓住低气价好机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利用目前LNG“白菜价”,将国产气作为“调节器”,把天然气战略应提到日程上来。“供应多元化,进口气避免一国独大或一线独大,合同形式要灵活。同时,地下储气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发挥作用与LNG接收站协同保供。”杨建红说。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政策对天然气原有长协问题也不能回避,要加以扶持。“建议区别对待,个别长协项目一定要有补贴,部分要有政策支持,部分企业自行解决。”
  • 《我国明年将成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11-29
    •   尽管处在传统消费淡季,7月的中国天然气市场却并不平淡:亚洲进口LNG价格已飙涨至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至1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国内部分地区管道气开始出现紧张,工厂与接收站LNG报价普遍涨至4500元/吨以上。去年的“气荒”言犹在耳,今年的“淡季不淡”令业内人士又一次绷紧了神经。国际能源署日前在上海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到2023年天然气进口量可能达到1710亿立方米。全球LNG市场供大于求。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此次国际能源署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测了2018年至2023年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从供给、需求、贸易三大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展望,特别是需求端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和供给端美国LNG出口量的增加对世界整体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报告数据翔实、内容全面,为研究分析国际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