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霾持续困扰东南亚多国 致空气指数爆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09-29
  • 近日,印度尼西亚占碑省天空仿佛被“血染”一般,当地民众纷纷用手机拍摄记录。画面中,浓烟弥漫、红光蔽日,如同影视剧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呈现手法,但视频经当地媒体证实,确实是连日来出现在印尼的真实场景,实则为大气污染。一时间,异常的霾害让印尼备受关注。人们不禁感叹,在2015年“烧芭事件”敲响警钟的4年后,印尼的霾害为何再次上演?   烧芭垦荒“烧”红了天   目前,印尼警方发言人宣布,印尼大火“99%的火情由人为因素引发”。据印尼媒体报道,猩红色天空的出现是村民们“烧芭”(焚烧芭蕉树)活动酿成的恶果,大多是由农民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为生产纸张和棕榈油而烧芭垦荒所引起的。   “刚开始的时候,天空逐渐由暖黄色转向橘色,我们没有留心。一顿午饭的功夫,再出来,天空已经变成可怕的猩红色了。变化太快,我们都没想到,孩子们吓坏了,以为末日来了,老人们开始不停地祈祷。” 占碑省穆阿拉占碑(Muaro Jambi)的居民蒂拉尔回忆道。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穆阿拉占碑空气污染指数一度爆表,令居民十分担忧。   尽管印尼政府已派出52架飞机在空中洒水作业,逾9000人投入到灭火工作当中,火势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   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血色天空”仍未“褪色”。印尼气象专家解释称,这种诡异的气象名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与晚霞的原理类似。因为空气中充斥着雾气和微小灰尘,其尺度远小于太阳光的波长,导致光线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掉,只剩下红橙色的光,所以天空便会呈现出橘色或红色。   据了解,每逢旱季,印尼不少企业及农民会以烧芭方式来垦荒,结果常常失控,进而引发林火甚至导致严重的霾害。当前,虽然印尼总统佐科已经下令全力对抗林火,严惩引发林火的个人和公司,但目前看来,唯有等到10月雨季到来,烟霾天气才有望进一步消退。   烧芭为何屡禁不止?   印尼国家灾难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大火已造成近33万公顷的土地被烧毁,数百名居民被疏散。印尼警方发言人迪迪·普拉塞迪奥日前表示,在国内6个省共有185人被捕,4家公司正在接受调查。   印尼政府屡出禁令严禁烧芭。长期以来,印尼政府致力于制止这种不法行为,违法者最高可被罚款70万美元。对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海岸线附近的泥炭地进行燃烧的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更被判处最高10年的监禁。   但利欲熏心,总有人铤而走险。20年来,在苏门答腊海岸和婆罗洲岛的丰富泥炭地上,大型造纸企业和棕榈油种植园数量并未减少,进行烧芭的企业和农民数量不在少数。每年,现有农田都会经历烧荒,以备下一季的作物生长。   然而,过分的贪婪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印尼棕榈油协会主席苏普里约诺表示,由于超长干旱和烟霾阻碍了棕榈果实的成长,阻断了种植园和工厂的正常运营,可能使2019年的棕榈油产量增长放缓至2018年的一半。   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第二大橡胶供应国,印尼很可能因为持续林火冲击棕榈油和橡胶的供应。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连日来印尼遭林火、烟霾和干旱三面夹击,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农业也受到重挫,从油棕到橡胶树以及稻田全都遭殃。   “跨国界”烟霾愈演愈烈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   4年前让邻国苦不堪言的记忆还未褪去,如今霾害卷土重来,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民众再次陷入不安。   “近邻”马来西亚处境堪忧。目前,马来西亚已有600多所学校因空气污染而关闭,数十万学生受到影响。马来西亚国家灾害管理机构(Malaysia's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gency)在空气污染指数飙升的砂捞越州(Sarawak state)向民众发放了50万个口罩,以应对烟霾侵袭。   据新加坡气象局数据,受印尼烟霾影响,新加坡空气质量9月14日开始处于不健康水平,24小时污染物标准指数(PSI)超过100。根据PSI标准,PSI值在101-200之间为“不健康”的空气质量,建议公众减少户外活动。   据悉,此次烟霾灾害已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同时也扰乱了部分地区的航空交通。据印尼《时代网》报道,仅9月16日一天,就有11个机场受到烟霾影响,有10趟航班被取消,另有50趟航班延误,还有数趟航班转移他处降落。   霾害跨境转移,影响难以预估。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部长马善高表示,若印尼提出要求,新加坡已做好协助扑灭林火的准备,并可提供技术支援。新加坡也正同东盟成员国密切合作,留意火点情况,采取措施减少林火发生。设在新加坡的东盟气象中心也会与各成员国分享气象和火点预测。   马来西亚当局也有所行动。马来西亚气象局、国家灾害管理局与空军联手在雪兰莪、森美兰及马六甲3州实行布云造雨,以减轻烟霾造成的空气污染。   马来西亚能源、工艺、科学、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长杨美盈表示,将致函东盟秘书处,希望能制定跨境烟霾法令对付造成烟霾的跨国公司。马来西亚目前没有跨境烟霾法令,这也让政府面对跨国公司时束手无策。她认为,东盟需要统一相关法令,这对常受烟霾困扰的国家十分重要。   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上,印尼官员曾预计,即使2019年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但印尼有信心让东南亚地区不再出现烟霾。现在看来,预判终难实现。眼下,东南亚各国需进一步携手合作,尽快解决跨境烟霾防控及治理的难题。接下来,各国将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颁布的法令法规,都将深刻影响这场烟霾之战几时收官。

相关报告
  • 《保险能帮助东南亚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吗?》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报道,东盟国家(ASEAN)农业部门面临日益频繁的农作物歉收困扰,各国正在加大力度,采取不同方式提高抵御能力。 一、泰国农作物保险计划及其在东盟成员国的推广 今年季风不会马上到达泰国。截止到3月,大型水库的容量已降至10%。稻田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在干旱高温下烧焦。6月的季风雨带来了些许缓解,但并不足以挽回损失。农民从去年开始就面临严重的旱灾,今年更加严重。气候模型预示泰国的旱灾会继续加重,如果情况正如所预测,大量水稻种植者会转而种植更加抗旱的作物,即便这样他们也需要努力应对缺水危机。显然,如果泰国想继续保持世界水稻生产大国地位,就需要帮助农民应对频繁的粮食歉收危机,由此,农业保险应运而生。 几十年来,泰国通过国家计划为农民提供赔偿保险(indemnity insurance)。最近,在合作发展伙伴国的支持下,泰国引进了针对特定农作物的天气指数保险(index-based insurance),特定情况发生时,会支付农民赔偿金,而不要求农民提供损失的证明文件。但是,气候变化和发展不断加剧泰国以及东南亚农民所面临的危机,官员们认识到,他们需要扩大并完善保险计划、大幅提高参与度,并更好地将保险纳入国家应对危机的战略中。 最近,由东南亚国家气候应对体系协会(ASEAN-CRN)组织的在胡志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政策制定者以及合作发展研究伙伴深入研究了国家面临的挑战和使用农业保险提高东盟地区抵御灾害的可行方法。 此外,菲律宾和越南都建立了完善的由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农业保险计划并在不断完善;柬埔寨还没有建立国家计划,但在2014年推出了1个小规模试点,基金支持来自于荷兰非政府组织;缅甸也计划在几个月里建立1个试点。 可见,东盟成员国都承认保险在抵御风险中的价值。现在的重点是继续完善指数保险计划这一模式,使农民更容易应对气候事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是否给予赔偿金是由地区官方认定并记录的事件来决定,而非农民个人所决定,比如,当地气象站记录的旱灾或是基层官方对地区作物产量的估算。 指数保险据说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农民没有动力去努力减少风险,并且不管农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如何,所有农民都会获得相同的赔偿金。因为没有必要核实个体赔偿额,所以指数保险有望在灾后给予农民更快的财政补贴。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指数保险的一个重要缺点。它不区分受灾的严重程度,遭受旱灾严重程度不同的农民获得的赔偿金相同,为此农民会觉得不公。此外,进一步推行保险计划也会受到诸如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宗教和信仰体系等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阻碍。 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给农业保险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变化日益为保险公司增添挑战。因为传统的做法是保险公司依据过去的损失或伤害记录来计划未来的情况,而气候变化预计会继续增加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由于脆弱或新兴的保险市场缺乏保险损失和损害的基线数据和历史记录,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保险预测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变得尤其困难。 东盟国家的农业保险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和海水入侵。一般来说,保险适用于突发灾害,比如洪水、旱灾和热带气旋,而对于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加重东盟地区农民损失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实施保险计划可能会更加困难。当灾害存在爆发点时,比如灾害突发,保险会更好实施。对于缓慢发生的事件,很难划分“正常”和“灾难”之间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农民也会越来越贫穷。 因此,如果财政支援(例如,来自援助或是来自再保险)不能根据加重的损失而快速调整,以维持保险计划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和赔偿金基准,那么保险市场会慢慢面临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许多东盟成员国的农作物保险参差不齐,而且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三、保险只是全面应对策略的一部分 仅有农作物保险还不足以保护农民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宽泛的风险管理和更适宜的策略。如果处理得当,保险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举措,我们需要为此继续努力。东盟成员国政府和保险公司仍在学习如何利用保险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展望未来,重中之重是共同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制定保险计划,使其在财政上切实可行;了解保险险种,增强农民对保险的信任,确保他们能切实从这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受益。 (编译 潘淑春)
  • 《2001-2016年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大陆局地空气污染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8-30
    • 本研究综合了各种遥感数据、建模数据和排放清单,分析了2001年至2016年东南亚大陆生物质燃烧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根据土地覆盖的不同将生物质燃烧分成了四类:森林火灾、灌木丛火灾、作物残茬焚烧和其他火灾。结果表明,月平均火灾点数在3月份到达峰值,为34,512起,月度变化遵循季节规律,这与降水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四种类型的生物质燃烧火灾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此外,月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直径小于2.5μm的微粒物质(PM2.5)和一氧化碳(CO)的颗粒物浓度也在3月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0.62,45μg/ m3和3.25 ×1018分子/ cm2。 AOD的月平均值(r = 0.74,P <0.001)、PM2.5浓度(r = 0.88,P <0.001)和CO总量(r = 0.82,P <0.001)与火灾季节的火灾点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我们使用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将PM2.5的来源分解为3个因素。结果表明,PM2.5年平均浓度的最大来源(48%)是因素1(以生物质燃烧为主),其次是因素3(以人为排放为主),达到27%,以及因素2(远程运输/当地自然资源),达到25%。2001年至2012年,年人为排放的CO和PM2.5以及全球大气排放研究数据库(EDGAR)记录的月排放量与PMF分析一致,进一步证明生物质燃烧是东南亚大陆当地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