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6年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大陆局地空气污染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8-30
  • 本研究综合了各种遥感数据、建模数据和排放清单,分析了2001年至2016年东南亚大陆生物质燃烧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根据土地覆盖的不同将生物质燃烧分成了四类:森林火灾、灌木丛火灾、作物残茬焚烧和其他火灾。结果表明,月平均火灾点数在3月份到达峰值,为34,512起,月度变化遵循季节规律,这与降水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四种类型的生物质燃烧火灾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此外,月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直径小于2.5μm的微粒物质(PM2.5)和一氧化碳(CO)的颗粒物浓度也在3月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0.62,45μg/ m3和3.25 ×1018分子/ cm2。 AOD的月平均值(r = 0.74,P <0.001)、PM2.5浓度(r = 0.88,P <0.001)和CO总量(r = 0.82,P <0.001)与火灾季节的火灾点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我们使用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将PM2.5的来源分解为3个因素。结果表明,PM2.5年平均浓度的最大来源(48%)是因素1(以生物质燃烧为主),其次是因素3(以人为排放为主),达到27%,以及因素2(远程运输/当地自然资源),达到25%。2001年至2012年,年人为排放的CO和PM2.5以及全球大气排放研究数据库(EDGAR)记录的月排放量与PMF分析一致,进一步证明生物质燃烧是东南亚大陆当地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报告
  • 《烟霾持续困扰东南亚多国 致空气指数爆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9-29
    • 近日,印度尼西亚占碑省天空仿佛被“血染”一般,当地民众纷纷用手机拍摄记录。画面中,浓烟弥漫、红光蔽日,如同影视剧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呈现手法,但视频经当地媒体证实,确实是连日来出现在印尼的真实场景,实则为大气污染。一时间,异常的霾害让印尼备受关注。人们不禁感叹,在2015年“烧芭事件”敲响警钟的4年后,印尼的霾害为何再次上演?   烧芭垦荒“烧”红了天   目前,印尼警方发言人宣布,印尼大火“99%的火情由人为因素引发”。据印尼媒体报道,猩红色天空的出现是村民们“烧芭”(焚烧芭蕉树)活动酿成的恶果,大多是由农民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为生产纸张和棕榈油而烧芭垦荒所引起的。   “刚开始的时候,天空逐渐由暖黄色转向橘色,我们没有留心。一顿午饭的功夫,再出来,天空已经变成可怕的猩红色了。变化太快,我们都没想到,孩子们吓坏了,以为末日来了,老人们开始不停地祈祷。” 占碑省穆阿拉占碑(Muaro Jambi)的居民蒂拉尔回忆道。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穆阿拉占碑空气污染指数一度爆表,令居民十分担忧。   尽管印尼政府已派出52架飞机在空中洒水作业,逾9000人投入到灭火工作当中,火势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   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血色天空”仍未“褪色”。印尼气象专家解释称,这种诡异的气象名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与晚霞的原理类似。因为空气中充斥着雾气和微小灰尘,其尺度远小于太阳光的波长,导致光线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掉,只剩下红橙色的光,所以天空便会呈现出橘色或红色。   据了解,每逢旱季,印尼不少企业及农民会以烧芭方式来垦荒,结果常常失控,进而引发林火甚至导致严重的霾害。当前,虽然印尼总统佐科已经下令全力对抗林火,严惩引发林火的个人和公司,但目前看来,唯有等到10月雨季到来,烟霾天气才有望进一步消退。   烧芭为何屡禁不止?   印尼国家灾难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大火已造成近33万公顷的土地被烧毁,数百名居民被疏散。印尼警方发言人迪迪·普拉塞迪奥日前表示,在国内6个省共有185人被捕,4家公司正在接受调查。   印尼政府屡出禁令严禁烧芭。长期以来,印尼政府致力于制止这种不法行为,违法者最高可被罚款70万美元。对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海岸线附近的泥炭地进行燃烧的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更被判处最高10年的监禁。   但利欲熏心,总有人铤而走险。20年来,在苏门答腊海岸和婆罗洲岛的丰富泥炭地上,大型造纸企业和棕榈油种植园数量并未减少,进行烧芭的企业和农民数量不在少数。每年,现有农田都会经历烧荒,以备下一季的作物生长。   然而,过分的贪婪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印尼棕榈油协会主席苏普里约诺表示,由于超长干旱和烟霾阻碍了棕榈果实的成长,阻断了种植园和工厂的正常运营,可能使2019年的棕榈油产量增长放缓至2018年的一半。   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第二大橡胶供应国,印尼很可能因为持续林火冲击棕榈油和橡胶的供应。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连日来印尼遭林火、烟霾和干旱三面夹击,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农业也受到重挫,从油棕到橡胶树以及稻田全都遭殃。   “跨国界”烟霾愈演愈烈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   4年前让邻国苦不堪言的记忆还未褪去,如今霾害卷土重来,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民众再次陷入不安。   “近邻”马来西亚处境堪忧。目前,马来西亚已有600多所学校因空气污染而关闭,数十万学生受到影响。马来西亚国家灾害管理机构(Malaysia's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gency)在空气污染指数飙升的砂捞越州(Sarawak state)向民众发放了50万个口罩,以应对烟霾侵袭。   据新加坡气象局数据,受印尼烟霾影响,新加坡空气质量9月14日开始处于不健康水平,24小时污染物标准指数(PSI)超过100。根据PSI标准,PSI值在101-200之间为“不健康”的空气质量,建议公众减少户外活动。   据悉,此次烟霾灾害已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同时也扰乱了部分地区的航空交通。据印尼《时代网》报道,仅9月16日一天,就有11个机场受到烟霾影响,有10趟航班被取消,另有50趟航班延误,还有数趟航班转移他处降落。   霾害跨境转移,影响难以预估。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部长马善高表示,若印尼提出要求,新加坡已做好协助扑灭林火的准备,并可提供技术支援。新加坡也正同东盟成员国密切合作,留意火点情况,采取措施减少林火发生。设在新加坡的东盟气象中心也会与各成员国分享气象和火点预测。   马来西亚当局也有所行动。马来西亚气象局、国家灾害管理局与空军联手在雪兰莪、森美兰及马六甲3州实行布云造雨,以减轻烟霾造成的空气污染。   马来西亚能源、工艺、科学、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长杨美盈表示,将致函东盟秘书处,希望能制定跨境烟霾法令对付造成烟霾的跨国公司。马来西亚目前没有跨境烟霾法令,这也让政府面对跨国公司时束手无策。她认为,东盟需要统一相关法令,这对常受烟霾困扰的国家十分重要。   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上,印尼官员曾预计,即使2019年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但印尼有信心让东南亚地区不再出现烟霾。现在看来,预判终难实现。眼下,东南亚各国需进一步携手合作,尽快解决跨境烟霾防控及治理的难题。接下来,各国将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颁布的法令法规,都将深刻影响这场烟霾之战几时收官。
  • 《ENEA发布意大利空气污染影响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郝心宁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局(ENEA)发布了意大利空气污染影响报告 。报告显示,联合国所列出的各项主要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排放数据,自1990年以来排放总量均有下降,其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降低93%、69%和61%,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减少57%,细颗粒物减少31%。 虽然过去20年来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但空气污染仍对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空气污染不仅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产力,还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最近研究发现,意大利每年仅细颗粒物一项就导致近3万人死亡。若按月来计算,污染使每个意大利人的平均寿命缩短了10个月: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居民平均寿命缩短14个月,中部居民缩短6.6个月,南部和小岛居民缩短5.7个月。农业领域,尤其是畜禽粪便等污染源处理方面的减排力度最小,农业源造成了95%以上的氨排放,却只减少了17%排放量。民用领域主要因为采暖系统低效,增加了生物质能使用量,导致细颗粒物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45%。按照欧洲柴油汽车排放标准来看,公路运输的氮氧化物排放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道路测试表明,车辆道路实际排放量比形式认证检测得出的数据更高。 实现减排目标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此外,推广新技术、实施更严格的能源、工业领域的排放限值、发展更清洁的燃料和汽车、使用天然气发电供热等配套措施也十分重要。同时还应该统筹环境和空气质量控制政策,协调各科研部门和研究群体的政策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6%的考古遗迹和17%的古老教堂、修道院面临着侵蚀威胁。城市森林能够吸附粉尘和臭氧等污染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污染。空气污染实验室与国家研究委员会(CNR)、佛罗伦萨大学(University of Florence)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城市森林能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减少13%,臭氧的浓度减少5%。 意大利自1990年以来,减排卓有成效,但根据ENEA的减排潜力估算,目前还远未达到2030年欧盟《国家排放上限指令》(NEC Directive)的目标,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细颗粒物和氨的减排任务尤为繁重。高效利用柴火等燃料、降低农场氮排放、使用优质的尿素肥料等措施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技术措施应同其他措施多管齐下,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比如鼓励人们选择低蛋白饮食、公共交通出行、使用低污染汽车等。 (编译 郝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