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仪器项目“苛刻使役条件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原位研究系统”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8
  • 2019年5月26-27日,由浙江大学张泽院士负责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针对若干国家战略需求材料使役条件下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的原位研究系统”(项目批准号:11327901,以下简称“重大仪器项目”)结题验收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仪器信息网进行了全程报道。

    该重大仪器项目由浙江大学牵头,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东南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验收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财务局、数学物理科学部相关人员,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技术测试专家有:韩杰才院士、俞大鹏院士、张国庆研究员、陈江华教授、罗胜年教授、申德振研究员、冯强教授等。

    验收会议第一天日程,主要针对项目进行技术评审、现场技术测试、财务及技术档案验收,并最后通过讨论形成测试结论及验收意见。作为项目负责人,张泽院士首先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总体指标完成情况、技术测试方案、财务档案及技术档案准备情况等。接着,技术测试专家组、财务验收专家组、档案验收专家组,分别针对项目技术测试方案及现场技术测试、财务验收、技术档案验收同时进行。经过一天有条不紊的分头验收及测试,最后大家的现场讨论,最终形成技术测试报告及测试结论、财务验收意见、技术档案验收意见。

    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介绍验收规范

    高温、高应力载荷等苛刻使役条件下材料性能与结构动态研究,是国家发展战略性结构材料的瓶颈性基础难题,严重制约着关乎国防安全的先进航空发动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关键材料的发展。针对这些材料制备、加工、使役过程中力学性能与结构间关系的关键科学问题,该重大仪器项目拟研制开发一套在使役条件下从室温至1150℃高温、同时施加137MPa以上载荷,跨宏观-微观-原子尺度的结构与材料性能间关系的一体化动态研究系统。其目标即将常规力学实验引入到显微平台实现原位、高温、跨尺度,从而填补我国在先进高温合金、高性能钛合金等材料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研究领域原位测试分析方法的空白。

    该重大仪器项目主要包含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微观尺度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和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子点阵分辨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两部分仪器开发。张泽院士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介绍了该项目团队历经5年时间,取得的一些先进性成果及创新应用。

    微观尺度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方面,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款能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对样品进行同时原位加载(0-2000N)和加热(室温-1200℃),又能对样品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的科研仪器。该重大仪器项目经过5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开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从室温至1200℃高温,同时施加3200N载荷,能够进行跨宏观-微观-纳米尺度的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间关系的原位仪器系统及配套分析处理软件共6台套,测试指标达到国际上该类仪器领先水平。同时,项目研制的仪器成果已经对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高温合金等热端部件、热障涂层、耐热钢、金属基复合材料、3D打印金属部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持。

    原子点阵分辨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方面,成功解决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毫米限域空间范围内高温场与应力场同时施加所面临的高温场局域化、热膨胀致样品断裂、热扩散导致力驱动器时效等世界性技术难题,首次在透射电镜中实现了1150℃(最高1238℃)高温场与毫牛顿(应力达到4GPa)量级应力场的耦合加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在透射电镜中对样品力学加载、加温与双轴倾转的技术矛盾,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力热耦合MEMS芯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专用力学实验仪、多通道电学信号传输电路板等核心部件及配套应用分析软件。研发的原位原子尺度高温实验力学装置系统应用于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Ni基单晶高温合金及Co基单晶高温合金,研究其在700℃、900℃、1100℃、1150℃高温应力耦合条件下的,元素扩散行为、在基体和强化间位错形核和运动行为和微观机理。该仪器已系统应用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浙江大学高温合金材料的开发,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方法。

    监测组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参加项目组组织的学术交流及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检查项目管理、财务及档案文件等。管群首先介绍了监督项目组组织和运行机制,接着分别介绍了监督项目实施的保障和支撑情况、监督项目组经费支出情况、监督项目档案归档管理等情况。

    技术测试组组长韩杰才院士作技术测试情况汇报

    技术测试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测试方案汇报,并按照本次重大科学仪器项目计划书对测试方案进行了评审。并在浙江大学电镜中心对研制的仪器进行了技术指标现场测试,形成测试讨论。韩杰才院士分别针对“原子点阵分辨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和“微观尺度高温力学原位研究系统”的测试方案的评审结果进行了介绍。通过现场测试,技术测试专家组对资助项目计划书分别对两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得出测试结论,最终,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资助项目计划书验收指标要求,一致通过技术测试验收。

    专家最终讨论

    随后,验收专家组针对各组验收报告进行了讨论,经过监理组、技术测试专家组、财务验收专家组、档案验收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现场投票,专家组形成最终验收意见,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也建议进一步加大研制仪器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力度。

    验收结论中的代表性成果及突出进展如此描述:该项目成功研制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位纳米/原子尺度力学耦合研究手段,并及时应用于我国“卡脖子”难题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研究,采取“边研制边科研”的思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项目中关键技术获得授权美国专利3项,国际PCT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7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

相关报告
  • 《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11-08
    • 11月28日-29日,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凤凰工程”)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的国家验收。凤凰工程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政府、总后勤部和教育部共同投资,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的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电镜为主的复合结构蛋白质组解析系统及功能蛋白质组研究系统的部分设施由清华大学(简称“清华基地”)负责实施。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姜胜耀,凤凰工程首席科学家、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志新院士,凤凰工程总工程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院士出席验收会并致辞。 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军事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等17家单位的19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经现场考察建设情况、查阅资料及质询讨论,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凤凰工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设计指标,整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平台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清华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冷冻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及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全部仪器已试运行并7天24小时面向校内外开放服务。截至目前,清华基地已为150余个国内外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依托清华基地设施,科研用户取得了一系列尖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66篇,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5项,支撑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项。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微/纳结构材料热物性表征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顺利通过初步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8-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技术支撑单位承担的科技部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微 / 纳结构材料热物性表征仪器的开发和应用”结题预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主持下顺利召开,院条财局领导、验收专家、各任务负责人等 30 余人参会。   技术负责人唐大伟研究员详细地汇报了项目的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研究所开发的 微 / 纳结构材料热物性表征仪器 获得的技术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开发的微 / 纳结构材料热物性表征仪器可实现超细空间( 5 μm 二维扫描, 100 nm 轴向深度)、超快时间( ~ ps 级热分辨率, 8 ns 延迟时间)、宽温度范围工况下( 4 K-1800 K )微 / 纳尺度薄膜、液体、粉末等材料的热导率、热扩散率、界面热阻等热物性参数的测量以及微区热成像功能。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可靠性测试已通过中国赛宝实验室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测试认证,达到了立项任务书的指标要求。本项目共完成十余项专利布局, 2 项软件著作权和 20 多篇高水平文章,其中 SCI 一区 TOP 期刊 4 篇。基于本实验仪器研究所已完成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科技大学、中电 55 所、西北工业大学等 10 余家高校、科研院所 1000 余次样品的测试服务和合作研究任务,获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和口碑。   开发仪器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较国际类似设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现已销售一套仪器。研究所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北京长城融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仪器工程化和产业化,现已具备批量生产能量,相信该仪器的商业化将有效服务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在微纳尺度材料热物性表征和先进功能材料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