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如何在岩石和沉积物中封存有机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5
  •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简称WHOI)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少量有机碳锁在岩石和沉积物中,防止其分解。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Jordon Hemingway提到,确切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长期保持稳定,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6月1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Hemingway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机形式的碳。植物、藻类和某些类型的细菌可以将二氧化碳排出空气,并将其用作体内糖、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结构单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过程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形式,同时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当这些生物死亡时会发生逆转:微生物开始分解它们的身体,消耗氧气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回空气中。地球保持适宜居住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这种化学循环略有不平衡。由于某种原因,一小部分有机碳不会被微生物分解,而是在地下保存数百万年。

    如果它完全平衡,那么大气中的所有游离氧气都会在产生时迅速消耗。为了留住氧气,一些有机碳必须封存在无法分解的地方。根据现有证据,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两个碳能够被存留下来的可能的原因。第一种称为“选择性保存”,表明一些有机碳分子可能很难被微生物分解,因此一旦所有其他分子分解,它们在沉积物中保持不变。第二种称为“矿物保护”假说,指出有机碳分子可能会与它们周围的矿物形成强烈的化学键 - 如此强烈以至于细菌无法将它们吸走并“吃掉”它们。

    Hemingway提到,从历史上看,很难弄清楚哪个过程占主导地位。目前用于有机地球化学的工具不够灵敏。在这项研究中,他转向了一种称为“斜坡热解氧化”(RPO)的方法来测试来自全球各地沉积物样品的假说。使用专门的烤箱,他将每个样品的温度稳定地升高到接近1000摄氏度,并测量它在加热时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在较低温度下释放的CO2代表具有相对弱化学键的碳,而在高温下释放的碳表示强力键,其需要更多能量来破坏。他还使用碳定年方法测量了二氧化碳的年龄。

    他还提到,由于选择性而保留有机分子(因为微生物无法将其分解),预计样品中的粘合强度会非常窄。微生物会腐蚀其余部分,只留下一些顽固的有机碳,。但实际上粘合强度的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而不是缩小,这表明各种有机碳类型正在被保留。这意味着他们正在获得对周围矿物的保护。

    他也在样本中看到了一种支持他的发现的模式。像在河流出口处发现的那些细粘土具有比粗糙或沙质沉积物更高的碳键多样性,这表明细小的沉积物提供了更多的表面积,有机碳可以附着在其上。

    WHOI的生物地球化学家、该论文的共同作者Valier Galy提到,如果从新罕布什尔州拿走花岗岩并将其分解,你会得到一种沙子。那些谷物相对较大,因此没有那么多的表面可以与有机物质相互作用。真的需要通过表面的化学风化产生的细小沉积物,如页硅酸盐粘土。虽然这项工作为有机碳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环境温度)需要考虑。

    (傅圆圆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organic-carbon-hides-in-sediments-keeping-oxygen-in-atmosphere/
相关报告
  • 《 《Science Advances》:模型表明在深海沉积物中封存二氧化碳可能是可行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3
    • 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液态CO2可以安全地隔离在深海沉积物中。TengYihua和ZhangDongxiao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论文,描述了他们为模仿海底下的二氧化碳注入而建立的模型。 CO2被认为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一些方法专注于寻找防止释放的方法,而其他方法则寻找捕获和存储方法。其中一个地方是位于海底的沉积物,但是,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以前几乎没有人做任何工作来确定这样的场地是否能够容纳CO2而不会泄漏到水中-最终进入大气层。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模拟海底沉积物条件的模型,以及注入液态CO2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向沉积物中注入CO2会形成水合物,水合物作为一种盖层,防止CO2液体向上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CO2和水合物都溶解在孔隙流体中。研究人员进而提出了在海底沉积物中封存CO2的现实世界研究,以确定它是否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荣坤波编译;王琳审校)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25期)
  •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海参从海底沉积物获取营养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海参研究团队在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海参通过基因组、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的进化适应,使其可以大量摄食海底沉积物并从中获取营养,相关研究成果以“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陈廷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潘文杰、硕士研究生王轩和研究员任春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主导项目开展并提供指导意见。 海参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沉积物摄食动物,通过大量摄入和排泄海底沉积物,吸收其中的有机物并净化海底基质,维持海底生态系统平衡并减少珊瑚病害的发生,是海底的“清道夫”。但是,海参如何从营养匮乏的海底沉积中获得足够营养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以南海广泛分布的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为研究对象,胡超群研究团队发现海参从海底沉积物中获得的主要食物是微藻和细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海参基因组中碳水酶扩张、蛋白酶消化收缩,适应于对微藻的消化。海参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先后经历了内源性营养、浮游摄食和沉积物摄食三种食性转化,与之对应消化酶也呈现出三组不同的表达模式。前肠是海参消化道主要的消化区域,该区域内糖类碳水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最高,但仅有糖类碳水酶和脂肪酶是内源性表达。 在海参从海底沉积物摄食的细菌中,一部分作为食物被海参消化掉,而另一部分则作为共生细菌在海参肠道内定植,提供蛋白酶、脂肪酶等活性协助海参消化食物。与其他棘皮动物相比,海参基因组中出现了一类特有的i型溶菌酶,特异表达于肠道中,对所摄食沉积物中的细菌起到控制和消化作用。 该科学发现阐释了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在研发海参养殖不同阶段人工饲料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也为通过增殖放流海参净化海底环境、防止细菌性珊瑚病害暴发和珊瑚岛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Pan WJ#,Wang X#,Ren CH#,Jiang X,Gong SQ,Xie ZY,Wong NK,Li XM,Huang JS,Fan DD,Luo P,Yang Y,Ren XY,Yu SZ,Qin Z,Wu XF,Huo D,Ma B,Liu Y,Zhang X,E ZX,Liang JX,Sun HY,Yuan LH,Liu XJ,Cheng CH,Long H,Li JL,Wang YH,Hu CQ,Chen T*. 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2024 15: 8825. doi: 10.1038/s41467-024-53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