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山东河段实现连续12年不断流》

相关报告
  • 《黄河水再度“牵手”永定河!2020年永定河生态补水全面启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0
    • 3月15日上午11时,位于永定河上游的山西册田水库的闸门缓缓抬升,蓄势已久的激流,翻腾着白色水花奔涌向前,将流经山西、河北,最后注入北京官厅水库调蓄。这标志着今年永定河生态补水集中输水正式开始。     今年黄河水再度“牵手”永定河。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调度方案,永定河春季补水计划从万家寨引黄工程调水1.2亿立方米,联合山西册田水库、河北张家口洋河水库和友谊水库向下游开闸放水,补水量累计将达1.75亿立方米,引黄水量和补水规模为历年同期之最。春季补水将持续到6月底。预计到2020年底,永定河有望通水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现永定河综合治理首个阶段性目标。   今年永定河春季补水预计入官厅水库水量共计约9010万立方米。官厅水库目前蓄水量5.38亿立方米,经过本次调水后,预计官厅水库蓄水量可达到6.4亿立方米。   生态补水为永定河复流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永定河生态补水3.45亿立方米,300天以上不断流的通水河段达513公里,与2006至2011年河道情况相比,增加了367公里,增幅为49%。北京市通过机制调整,永定河山峡段40年来首次实现了不断流。   生态补水,实现水体置换,河流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水河段的水质也显著提高。截至目前,东榆林水库、册田水库等关键工程水质由V类恢复至IV类,官厅水库入库断面部分时段水质恢复至III类。   流域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北京市将新建成南大荒湿地,面积31.03公顷。去年底河北怀来官厅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获得批复,新增湿地面积467公顷。   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去年以来,永定河沿线河道周边地下水位整体上都有不同幅度回升,北京山峡段地下水位上升明显,门头沟区部分泉眼停喷30年后已开始复涌。   今年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为确保生态水量调度工作不受影响,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部省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指导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统一推动,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工程建设,流域沿线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统筹推进生态补水和疫情防控。为确保输水效率,保证输水水质和安全,朔州、大同、张家口、北京等地组成工作组,并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徒步开展输水巡查,掌握流域沿线蓄水用水需求,进行断面水量和取水口监测,了解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数据,解决调输水安全隐患问题。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上游有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全长747公里,是贯穿京津冀晋蒙的生态大动脉。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上游来水减少等多种因素,下游平原河道逐渐干涸断流,河床沙化,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呈失衡状况。“作为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串联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大动脉,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势在必行。”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解决跨流域治理难题,2018年12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京津冀晋四省(市)水务(利)部门和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沿线四省(市)跨区联动,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搭建上下游协同服务平台,开创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的全新模式,在推动永定河生态水量调度、加快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2.41万座小水电断流1017公里河段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暂停小水电新建项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7
    • 由农业农村部发起、多部委及沿长江流域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11月3日至4日在武汉举行。论坛上,多名专家提到,长江流域水利枢纽项目众多,其中小水电达2.41万座,过度、无序开发已给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大坝阻隔 生境破碎化 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长期关注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和河流生态环境修复问题。4日,在“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分论坛上,曹文宣介绍,长江上游分布有鱼类286种,其中局限分布在上游各干支流的特有鱼类124种,占43.3%;长江鲟、白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在上游水域栖息,“这些珍稀和特有鱼类,是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需重点保护。” 然而,始于30多年前的“西电东送”,已在长江上游修建不少水电工程。2012年2月《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012-2030年)发布后,上游干流与主要支流规划了若干水电站,形成梯级开发。 2018年6月19日,国家审计署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长江经济带有10省建成小水电2.41万座;8省930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过度开发致使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曹文宣介绍,这些小水电,一般建在流量较小的二级或三级支流,一些装机容量仅几百千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缓解了当时能源短缺的困境。但它们数量多,大量引水式电站使河流断续脱水,“发电收入很可能不够抵偿对水域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 当前有做法是,在梯级水库间修建过鱼设施、放流特有鱼类。在曹文宣看来,由于水库内已无特有鱼类的栖息生境,这些举措并不是生态修复,“耽误了时间,一些物种得不到有效救护,同时还造成了资金浪费。这种情形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万成炎看来,长江水生生境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大坝阻隔、生境破碎化”。 万成炎分析,坝上坝下生物种群隔离,一些物种不能在历史上原有的产卵场自然繁殖。中华鲟虽然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但繁殖规模极其有限。 他还提到,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造成流水水生境锐减,鱼类产卵条件或其早期资源存活的流程不能满足需要,多种依赖流水生境完成生活史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到明显影响。 长江流域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亦引起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的注意。在陈宜瑜看来,长江水生态目前面临的几大威胁中,水利工程建设即首要问题,“长江流域目前建有5万多座水坝,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水库建设,改变河流自然径流过程,蓄水导致坝下水温变化滞后,影响鱼类繁殖。 论坛上,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发言亦提到,当前长江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不断被水利枢纽分割,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加重,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物种的生境已遭受严重破坏。”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也注意到,金沙江下游有4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中游8级水电站;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等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梯级开发、规划,“这些密布的水电站,不但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阻隔点,也已显著改变了坝下的水文情势,进而对栖息于此的水生生物造成显著影响。” 亡羊补牢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曹文宣院士认为,恢复河流的连通性和水文、水温等环境要素原有的自然节律,这在一些已建高坝大库的河流难以实现,“但对一些分布有较多特有鱼类的支流,要进行完整修复。” 事实上,在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就是一条自然流淌的生态河流。 流经云、贵、川的赤水河,干流全长436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9m?/s,整个干流未建大坝,“水域生态系统完整、健康,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在当地被誉为“生态河、美酒河、美景河”。 比照赤水河,曹文宣建议,在长江流域只建了小水电的支流,将其小水电全部拆除(小支流上游的蓄水水库除外),恢复河流原来的自然流态;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自然河流净化水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 论坛上,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建议亦提到,要严格审批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水利枢纽的建设项目,理清长江干支流与附属湖泊的通道,重构长江流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是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键性举措。 另悉,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无序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维护长江经济带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坚决制止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小水电开发,严厉打击未批先建、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自5月23日起至今年12月底,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原则上暂停受理新建、扩建小水电项目环评文件。 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