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颖P掺杂MoS2/g-C3N4光催化杀菌材料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1
  •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环境中生物污损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以半导体为基础的新型绿色光催化防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继周课题组张杰研究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构建了一种新颖的P掺杂MoS2/g-C3N4层状结构复合材料的方法,显著提高了杀菌率,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刊发于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273)。

    内电场的形成在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颖的P掺杂MoS2/g-C3N4层状结构复合材料,它可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并通过形成Mo-N键产生强相互作用用于光催化杀菌。通过实验和理论证实,P掺杂的MoS2/g-C3N4异质结构不仅产生双层内建电场来驱动电荷的转移,还有利于分离氧化还原位点进一步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优化后的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对大肠杆菌表现出很高的光催化杀菌效率(99.99%),比P掺杂g-C3N4 (44.73%)和P掺杂MoS2 (61.69%)的杀菌率显著提高。该研究将为设计和合成具有双层内建电场效应的层状复合光催化杀菌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2588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11/t20211118_6265006.html
相关报告
  • 《构筑三维MXene/g-C3N4/石墨烯杂化气凝胶用于高效催化产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10
    • 在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驱动下,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具有来源丰富、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而如何简易、高效的制取氢气是构建规模化氢能供应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电催化分解水来制取氢气(HER)已经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铂基催化剂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析氢催化剂,但由于其储量有限、价格高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低成本且高活性的新型非铂析氢催化剂。 石墨烯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导电性、良好化学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石墨化程度较高,单一石墨烯材料表面一般呈现出化学惰性,往往需要通过杂化的方式引入额外的催化活性位点。二维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过渡金属碳化物(Ti3C2Tx MXene)纳米片都可作为HER的催化活性组分:前者具有超高的氮含量,且结构中大量的缺陷及边界位置可促进水分子的解离反应;后者能够提供丰富的氢吸附-结合位点,帮助提升催化反应的整体效率。然而,二维纳米片层由于范德华力作用极易发生团聚和堆叠,严重限制了催化活性和产氢效率的提高。考虑到上述石墨烯、g-C3N4及Ti3C2Tx纳米片都具有相似的二维层状结构,如果能够将它们作为构筑基元来搭建三维多孔骨架,那将显著抑制片层的堆叠和团聚,且三维网络体系中的孔道结构可大幅加快电解质的输运,为HER过程提供大量可及的活性位点,从而达到高效协同催化的目的。 成果展示 近期,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黄华杰副教授、何海燕副教授和姜全国副研究员等采用溶剂热自组装合成路线构筑了三维MXene/g-C3N4/石墨烯(MX/CN/RGO)杂化气凝胶催化剂,发现其表现出优异的析氢性能:HER起始电位仅为38 mV (vs RHE),Tafel斜率低至76 mV dec-1,同时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三元MX/CN/RGO复合体系能够改善能带结构、促进电子传递,同时提供多级催化活性位点,从而确保快速的HER动力学。该论文以“Constructing 3D interweaved MXene/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graphene nanoarchitectures for promoted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河海大学何海燕副教授和硕士生陈语娴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曹晓雨团队首次制备出一种新型复合正极材料,能够提高可充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锂的电化学性质。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应用材料和界面》杂志。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储能方式之一,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展开了商业化应用,继续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依然是研究者的不懈追求。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主要由正极材料的容量决定,寻找具有高放电容量和稳定性的正极材料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能够进行多电子输运的层状钒酸锂正极材料具有高放电容量,因其低成本及良好的安全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该材料电子电导率低,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不可逆相变,且部分钒元素溶于电解液,从而导致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变差。   研究人员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出高容量的钒酸锂正极材料,通过与二苯胺单体现场氧化聚合反应,首次制备出钒酸锂/聚二苯胺复合正极材料。其中,聚二苯胺主链中不仅具有电导率较高的聚对苯结构,还具有能量密度较高的苯胺结构,从而具有超快的电子转移速率、好的空穴传输能力和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