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2
  • 发展生物质制备绿色液体燃料(如甲醇和航空煤油等)技术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气化合成路线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绿色液体燃料最高效的路线之一,目前主要瓶颈在于高效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开发。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采用载氧体代替传统的气化剂,通过载氧体在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中循环,将空气中的氧传递给生物质,可实现免空分、低成本制取高品质合成气,在生物质气化合成绿色液体燃料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近年来,青岛能源所热化学转化研究组在吴晋沪研究员的带领下,致力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开发,前期已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千吨/年级)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中试平台,开发出高效载氧体并完成吨级放大生产。

    近日,研究团队在平度中试基地开展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中试试验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双流化床工艺优化调控,实现了中试平台24h稳定运行,气化炉运行温度保持在850℃。以核桃壳为原料,气化炉出口合成气中的有效气(CO+H2)浓度达到90%(如图1所示),有效气产气率超过1 Nm3/kg生物质(干基),整体气化性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图1(a)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中试平台运行照片;(b)合成气产气组成分析

    下一步,热化学转化研究组将以该技术万吨级工业示范项目立项为契机,与相关企业和设计院密切合作,加快获取和完善工艺包数据,尽快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示范和商业推广应用。该技术的突破和实施将为生物质绿色甲醇、航空煤油等绿色液体燃料的生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山东能源研究院专项基金和企业合作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6264.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核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7
    • 放射性铀元素是核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珍贵材料。最近,美国科学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利用海洋、或漂浮在海洋中的化学物质即可无限量地获取铀原料,这无疑开启了全新的核燃料生产方式。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特制的纱线来提取海水中含有的天然微量铀,并且成功获取了5克黄饼——一种用作核能发电燃料的粉状铀浓缩物。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生物地球化学家Gary Gill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种方法使海洋成为地球上最大的铀存储库,具有极高的商业吸引力。 美国能源部PNNL团队与超临界技术公司(LCW)的科学家合作进行这项研究。LCW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特殊的丙烯酸纤维,通过吸附天然存在于海洋中的溶解铀,并从海水中提取出来,PNNL则评估和测试了这些材料捕获铀的能力。 研究人员对常规的廉价纱线进行了化学改性,将其转化为对铀有选择性的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吸附剂。然后将纱线直接放入海水中,或者将海水泵入实验室,在给定足够时间的情况下,铀以化学吸附的方式被吸附于纱线上。多年来,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优化这项技术,而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的回报将会很大。这不仅仅因为用简单易行的铀提取方法代替了传统的铀挖掘,更重要的让美国获得了几乎无限的核原料供应。 虽然海水中铀的浓度很小很小,但是海洋占到了地表的71%,如果能够有效地提取这些痕量物质,对人类来说将是无止境的。研究人员估计海洋中至少储备有40亿吨铀,这是陆基矿石中已知量的500倍!鉴于吸附材料的制造成本低廉,将这一技术扩大规模后无疑成为陆基开采的有力竞争者。 目前,科学家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包括调查这种纤维可以提取的其他种类的化学物质种类。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可能离大规模的能源革命更近了一步,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We Can Now Harvest Radioactive Uranium From The World's Oceans,ScienceAlert,16 JUN 2018.mg
  • 《青岛能源所在植物miRNA合成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受到外界生物、非生物胁迫时,生物体需要精细地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近年来, microRNA (miRNA) 在基因精细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miRNA 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是 21-24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 分子 , 通过负调控 mRNA 靶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植物中, miRNA 参与调控器官的形态建成、生长发育、种子大小和生物产量、以及抵御外界生物( 如病、虫等 )和非生物( 如干旱、温度、盐碱、贫瘠等 )胁迫。 研究调控 miRNA 合成代谢 的分子 机制, 对于改善农作物以及能源植物的产量品质和环境适应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植物 miRNA 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精细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调控 miRNA 合成的研究已成为小 RNA 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许多重要的调控因子相继得以鉴定。 miRNA 首先由 MIR 基因利用 RNA 聚合酶 2 转录成 pri-miRNA ,然后通过 DCL1 复合体进一步加工为成熟的 miRNA 分子,从而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 水平 。 近日,青岛能源所李胜军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云海研究组、内布拉斯加大学于彬实验室合作,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手段,鉴定了 SMA1 调控 miRNA 合成的重要功能。该研究分离了一个发生点突变的 sma1 突变体,导致植株矮小、花和叶片等器官变小,进一步研究揭示 SMA1 在 miRNA 合成的多个层面发挥功能:( 1 )调控 RNA 聚合酶 II 介导的 pri-miRNA 转录;( 2 )与 DCL1 加工复合体互作影响 pri-miRNA 的加工;( 3 )调控 DCL1 pre-mRNA 内含子的剪切,进而影响 DCL1 蛋白的表达水平。 SMA1 基因编码一个 DEAD-box 结构域蛋白,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其同源基因 Prp28 在酵母、动物中调控 mRNA 前体( pre-mRNA )内含子的剪切。由于在植物中 SMA1 功能缺失导致胚胎致死,该基因在植物中的功能一直未见报道。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 SMA1 基因调控 miRNA 合成的新功能,也将为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改善农艺性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