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滑压缩状态的卡尔曼滤波的联合状态参数估计:水库特征的应用以及二氧化碳存储监控》

  • 来源专题:水体修复
  • 编译者: 邹丽雪
  • 发布时间:2017-08-23
  • 大部分的水文地质系统工程的操作依赖于利用包含不确定参数以及初始条件在内的数学模型所模拟的物理过程。卡尔曼滤波技术能够按顺序同化监测数据从而提高不确定性模型所作出的预测。每次同化包括一个非线性的优化,其通过线性化模型预测的目标功能以及利用线性校正这个预测。然而,如果模型参数以及初始条件不确定,那么优化问题将变的更加的非线性且线性修正可能产生非物理结果。本文,我们探究了先行平滑的效果,该过程对传统过滤进行调整,以减少非物理结果的产生以及减少由非线性造成的预测。我们展示了基于平滑压缩状态的卡尔曼滤波,该算法将先行平滑与协方差压缩方案合并,通过高效的探究高纬状态以及参数空间来减少计算费用。数值试验表明当模型参数不确定且数值弥散时,例如二氧化碳存储应用,先行平滑能够减少过冲误差并且能够使达到物理一致状态和合理的参数估计。我们比较了sCSKF与常规数据同化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计算成本而言,将先行平滑和压缩相结合对于大尺度水文系统的实时的描述以及监控有很大的优势。

相关报告
  • 《Nature:全球钢铁厂二氧化碳排放与碳中和之路》

    • 来源专题: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10-25
    • 钢铁行业减排对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2019年钢铁行业CO2排放量约占全球工业总排放量的25%。以往的钢铁行业减排潜力和路径研究大多局限于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或者针对具有特定工艺的假想工厂作为例,缺乏适用于特定生产工艺的CO2减排潜力分析,这导致了对全球钢铁行业特定区域和工厂的CO2排放量和减排潜力的评估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9月20日,来自清华大学、伦敦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包含4883家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以及包括加工路线和运营细节(状态、年龄、运营年份等)在内的技术特征信息的数据集。根据该数据集可为每家工厂确定并匹配合适的特定减排技术。最后研究人员基于该数据集,确定了有助于实现区域减排目标的不同工厂层面可能的减排路线。
  • 《武汉岩土所基于光纤传感监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运移前缘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全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切的重要环境问题。为减轻大气含碳量及控制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二氧化碳(CO2)地质封存技术逐渐被认可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来应对上述气候问题。地下深部咸水层作为主要的封存载体因具有分布广泛、储存量大等特点被视为CO2长期封存的最优场地。然而,由于储层应力场改变以及存在的天然裂缝、断层等地质结构、构造,CO2封存过程可能存在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CO2运移过程包括运移路径和前缘进行实时监测。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已经对CO2室内岩芯驱替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CO2溶解捕获机理及运移过程的监测,但缺乏在封存条件下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实时运移过程中应力场变化及运移前缘的同步监测。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首次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技术对不同状态CO2的驱替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揭示了在CO2注入压力诱导下的应力场变化机理以及运移前缘规律。   研究人员采用的岩芯驱替夹持器可满足在50 MPa以及60℃条件下的实验要求,同时能够实现scCO2(31.1℃,7.38 MPa)的稳定驱替。采用的两根FBG传感器,规格为单根光纤上嵌入三个中心波长连续分布的光栅且沿岩芯轴向方向对称粘贴于岩样表面。实验样本为四川盆地侏罗纪上统蓬莱镇组红色砂岩。实验结果表明,岩芯表面动态应变响应与CO2注入压力相关且保持线性增长的关系(图1)。基于此,可进一步针对较高注入压力条件下诱导的应力场变化进行预测且为储层及井筒稳定性评估提供室内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另外,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45℃条件下的应变响应值略高于20℃条件下,这是由于光栅对温度变化敏感且岩芯受热易产生膨胀变形等因素。由于三个光栅沿轴向布设于岩样上、中、下三个位置,当CO2注入后诱导岩芯内部应力场的波动会先后传递到三个光栅的感应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应变响应和初始响应时间差(图2)。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初始应变时间差不同。由图2可知,当注入压力为2 MPa,围压为10 MPa时,最大时间差为0.5 s;而在20℃,孔压增至8 MPa及围压保持16 MPa时,初始响应时间差已增至1.3 s。这主要是因为注入压力的改变使CO2由气态(gCO2)转变为了液态(lqCO2),而对lqCO2增温后使其保持超临界状态时,初始时间差又略有减小。温压的变化对CO2物质属性影响明显,特别是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根据时间差及光栅中心间隔的比值可初步估计不同状态CO2在岩芯内部的运移速度:gCO2运移速度最快;lqCO2最慢;scCO2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根据FBG测量结果可知这种监测技术可用于观测CO2流体运移路径及相应的前缘信息,有助于应用在CO2封存现场渗漏监测。最后,针对上述实验过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编程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及监测技术的有效性。   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Wiley出版社旗下的《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第一作者为武汉岩土所硕士研究生范成凯,通讯作者为研究员李琦。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274111)、中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AGS3)项目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