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半导体进口量暴增36%》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11
  • 据南华早报报道,国内半导体和二极管进口在1月至2月期间激增,达到六个月以来的最高同比增长率,其原因是国内的经济复苏推动了对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中使用的核心部件的需求。

    据中国海关总署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了964亿半导体器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二极管的进口同比增长了59%,达到996亿只。

    但是,1-2月半导体进口量环比下降了11%,数据显示,2020年11月至12月期间,国内的半导体进口量为1083亿。

    2021年头两个月进口半导体的增长可能部分是由于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数较低,当时冠状病毒大流行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进口速度加快的同时,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全球芯片短缺问题最近又阻碍了一些领先的美国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此后短缺一直蔓延到消费电子领域,给诸如使用IC驱动器芯片的显示面板等产品增加了价格压力。

    尽管晶圆厂发誓要迅速提高产能,但业内专家警告说,供不应求不能通过“翻转开关”来解决。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半导体行业协会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半导体制造不适合需求的快速和大变动,因为要增加半导体生产需要时间。”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正在探索通过增加政府在国内半导体制造上的支出来更好地保护其半导体供应链完整性的方法。拜登政府正在寻求370亿美元的资金,以立法支持美国增强芯片制造。

    中国每年的芯片进口额超过3000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市场之一。2020年,在Covid-19逆境中,来自中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业的收入达到了人民币8,850亿元(约合1,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是全球同行的三倍。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数据表示。

相关报告
  • 《拐点来了?国产半导体集体暴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03
    • 存储器行业“破后而立”的时刻终于要来了? 近日,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了20年来最大单季亏损的财报表现,但其一波预测市场触底的言论,刺激美光股价周三大涨7.19%至63.54美元,挤进全美个股第十名! 美光科技202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36.93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52.5%,净亏损高达23.12亿美元,创下2003年第二财季(亏损19.4亿美元)以来的历史单季亏损新高。亏损归因于存货减值计提超14亿美元。 虽然业绩表现惨淡,但美光管理层表示,存储市场可能已经触底,库存已在第二财季达到峰值,并强调AI人工智能技术将提振存储芯片需求。此外,美光CEO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带动存储芯片需求增加,预计存储芯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创下历史新高。 受此消息影响,A股半导体板块集体走高。几家国产存储芯片龙头更是领跑A股涨幅榜!截止今日收盘,普冉股份、江波龙涨20%!佰维存储、东芯股份涨超10%!德明利涨停,朗科科技、恒烁股份、紫光国微、兆易创新等跟涨。 01.2022年“跌跌不休”,国内外厂商表现惨烈 在这股暖风吹来之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存储器产业已陷入寒冬久矣。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PC、手机等下游需求大增,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相应快速扩张。但在近一年来,由于手机、笔电等大宗场景去库存出货量下滑,存储芯片市场骤然降温,开始进入下行周期。 可以看到,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存储芯片价格下跌的时长已经超过20个月。WST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规模约为4799.9亿美元,年增长率仅为3.7%,其中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344.1亿美元,同比下滑12.6%。在存储产业面临艰难挑战下,国内外存储厂商的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首先是看国际存储巨头方面: 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光以外,SK海力士近日发布业绩情况显示,2022年全年营业利润同比减少43.5%,为7.01万亿韩元;销售额同比增加3.8%,为44.65万亿韩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74.6%,为2.44万亿韩元。其中,第四季单季营业亏损1.7万亿韩元,营业亏损率22%;销售额7.699万亿韩元,净亏损为3.52万亿韩元。这是SK海力士单季业绩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时隔10年首次亏损。 三星电子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为70.5万亿韩元,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9%,从13.86万亿韩元降至4.3万亿韩元。其中,主营芯片业务的事业群(DS)首当其冲,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从8.83万亿韩元降至2700亿韩元,下滑幅度约97%。 透过国内几家存储企业披露的2022年业绩,亦能感受到行业的“惨烈”: 普冉股份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约9.25亿元,同比减少16.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85万元,同比减少72.23%;基本每股收益1.59元,同比减少76.92%。 江波龙在3月23日披露了上市以来首份年报,公司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3.30亿元,同比下降14.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0.73亿元,同比下降92.81%。 佰维存储202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约29.74亿元,同比增加13.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16.26万元,同比减少37.24%;基本每股收益0.1889元,同比减少40.22%。 东芯股份2022年营业收入约11.49亿元,同比增加1.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5亿元,同比减少29.51%;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同比减少45.45%。 恒烁股份方面,2022年营业收入约4.33亿元,同比减少24.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9.9万元,同比减少85.5%;基本每股收益0.31元,同比减少87.24%。 但厂商们对于未来的情况却十分乐观,普冉股份表示公司下游渠道商和经销商去库存速度符合预期,库存状况逐步好转,预计自身库存将于今年Q2开始逐渐步入下降通道;江波龙高管则在近期会议上表示,当前市场信心在逐步恢复,整体预判消费级市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出现好转的迹象。另外,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近期存储现货行情趋于平稳,渠道市场价格也开始止跌企稳。 对于存储芯片行业是否已进入周期底部?目前芯片业内人士有这样一些观点。有存储芯片代理商向媒体表示,“眼下存储芯片价格基本上到底了,倒挂太久了,这一轮价格往下空间不大,最多5%就跌不动了,现在就开始横盘也不是没可能。” 闪存主控芯片厂商德明利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被问及“公司认为存储器价格什么时候有望见底,今年会出现拐点吗?”德明利回应表示,从行业惯性来看,在主芯片得到相应的去化之后,存储器将迎来机会。按照这样的市场研判,2023年下半年存储行业出现底部的可能性比较大。 Raymond James分析师Srini Pajjuri则预计,随着各家存储芯片大厂纷纷大幅减产,行业有望从2023下半年启动周期性复苏。 02.汽车/AI赛道助力存储芯片爆发 可以看到,随着存储晶圆原厂纷纷削减资本开支,整个存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形有望得到扭转,从而有利于行业下游客户的原料库存水平持续下降。 另外,2023年存储芯片单位价格的下滑趋势已开始有所缓解,存储芯片单价下跌也能推动大容量存储器的终端渗透率不断提升,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级产品存储容量的提升,将实质性的提升终端市场消耗存储的总当量,价格优势也有可能催生更多的应用创新。 当然,产业复苏绝不能只是看价格是否触底,库存是否出清,更重要的还是看行业需求。其中,有两大热门赛道成为了存储产业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国产存储芯片厂商正在积极开拓车载存储业务,大部分通过了AEC-Q100车规级标准。 其中,普冉股份在车载存储器产品方向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目前公司部分车载产品完成了AEC-Q100标准的全面考核,实现了批量出货和交付。其中,主要的车载产品是EEPROM产品,应用于车身摄像头、车载中控、娱乐系统、智能座舱等,此外,公司有一颗NOR Flash的小容量产品通过了车载A2认证,后续会继续推进车载领域的相关进展; 江波龙方面,公司车规级存储器并进入了部分汽车行业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如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客户群体已接近百家,量产客户覆盖30多家,推出国产首款车规级的UFS产品,车规级eMMC已符合汽车电子行业核心标准体系AEC-Q100; 佰维存储也表示,公司有适用于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涵盖了车载SSD及内存模组产品,其中车载SSD以C1008为例主要应用于车载后装市场,如车载监控、DVR等,已稳定供货于锐明技术、G7物联等业内厂商;此外,针对智能汽车前装市场已推出车载eMMC、UFS、LPDDR以及BGA SSD等嵌入式存储芯片,目前处于客户验证和导入阶段。 据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存储市场规模约7亿美元,到2023年估计将大幅增长至15亿美元。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中国汽车出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车载内存和存储容量的持续扩大。尤其是在智能汽车时代背景下,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对车载存储容量、密度和带宽需求大幅提升,因此汽车必将成为存储IC的主要增长方向之一。 另一大热门赛道,就不得不提到当前最火爆的ChatGPT,由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于去年末发布后,惊艳的表现在全球刮起了一股猛烈的旋风,也再次掀起了一股AI热潮。 除了算力芯片外,AI对话程序在执行计算期间需要大容量、高速的存储支持。据韩媒报道,受惠于ChatGPT,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存储器)芯片也开始受到关注,三星、SK海力士的HBM芯片也因此赢得了额外的订单,成为目前存储芯片下行市场中,意外爆红的芯片类型。 据悉,HBM与普通DRAM内存相比,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的传输速度,基于该特性,HBM主要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场景中,如超级计算机、AI加速器、高性能服务器领域。 在过去,由于成本高昂(接近DRAM的3倍),HBM一直难以大规模普及,市场推广较慢,但如今AI应用的爆发为其进一步打开市场规模。 03.有望在今年“止跌反弹” 复盘历史,存储器行业从销售增速见顶到销售增速见底通常为1-2年。在上一轮周期中,曾在2017年见顶,2019年见底;本轮周期中,存储器的销售增速在2021Q3见顶,2022年增速转负。 随着汽车智能化快速推进、高端信息化升级驱动劲的市场需求下,存储价格有望在今年“止跌”,并在2023年下半实现“反弹”。
  • 《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趋势不变》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9-07
    • 今年前7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增长。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复苏,中国原油进口量仍将有所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5129.1万吨,进口金额1016.5亿元;1-7月,中国原油累计进口量32003.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1%,累计进口金额743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1.3%。   “7月份中国原油进口环比下降3.55%,同比增长24.99%,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数据走强以及美元贬值,需求迹象好转等因素提振市场乐观情绪,国际油价走强,但中国国内成品油消费能力相对疲软,炼厂利润空间缩窄,7月份原油进口量相对6月有所下降。”隆众资讯分析师刘红香表示。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认为,7月原油进口比6月小幅减少,一方面,随着原油价格自历史低位反弹,原油进口将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此前中国的港口已经难以卸载和储存购买的所有原油,因此沿海的储油罐目前已几乎装满,港口仍然拥挤不堪。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原油进口有所减少。“今年1-7月中国石油进口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内经济和消费增长的驱动。”韩正己表示,上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遭受较大冲击,但目前,对于疫情的管控已经放松,经济也进入复苏状态。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好于预期,6月份出口、进口双双实现正增长,可以看出疫情冲击之下的经济正慢慢重回正轨。此外,由于疫情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此前价格战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期间原油价格暴跌,为原油进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加。“1-7月中国进口原油价格比同期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需求复苏相当脆弱,全球疫情造成历史上最大的石油需求暴跌,在需求前景仍然暗淡之际,国际油价依然承压。”刘红香表示。韩正己认为,5月之后原油期货价格反弹,原油现货价格也随之上涨。其中7月3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43.13美元/桶,比6月30日的41.64美元/桶回升3.6%。未来中国原油进口将呈现怎样的走势?韩正己表示:“随着下半年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下游需求会出现反弹,但由于此前低油价时期原油进口量大增,以后或将出现一定的减少。但长远来说,随着经济的复苏,中国国内的需求将进一步复苏,进口量仍将呈增长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贸易局势的变化对原油进口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三季度炼厂受高油价、低利润的影响,未能呈现以往‘金九银十’的乐观预期。整体来看,预计四季度原油进口量将延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取决于前期原油配额的消耗和炼厂利润空间。”刘红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