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来了?国产半导体集体暴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03
  • 存储器行业“破后而立”的时刻终于要来了?

    近日,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了20年来最大单季亏损的财报表现,但其一波预测市场触底的言论,刺激美光股价周三大涨7.19%至63.54美元,挤进全美个股第十名!

    美光科技202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收36.93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52.5%,净亏损高达23.12亿美元,创下2003年第二财季(亏损19.4亿美元)以来的历史单季亏损新高。亏损归因于存货减值计提超14亿美元。

    虽然业绩表现惨淡,但美光管理层表示,存储市场可能已经触底,库存已在第二财季达到峰值,并强调AI人工智能技术将提振存储芯片需求。此外,美光CEO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带动存储芯片需求增加,预计存储芯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创下历史新高。

    受此消息影响,A股半导体板块集体走高。几家国产存储芯片龙头更是领跑A股涨幅榜!截止今日收盘,普冉股份、江波龙涨20%!佰维存储、东芯股份涨超10%!德明利涨停,朗科科技、恒烁股份、紫光国微、兆易创新等跟涨。

    01.2022年“跌跌不休”,国内外厂商表现惨烈

    在这股暖风吹来之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存储器产业已陷入寒冬久矣。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PC、手机等下游需求大增,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相应快速扩张。但在近一年来,由于手机、笔电等大宗场景去库存出货量下滑,存储芯片市场骤然降温,开始进入下行周期。

    可以看到,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存储芯片价格下跌的时长已经超过20个月。WSTS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规模约为4799.9亿美元,年增长率仅为3.7%,其中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344.1亿美元,同比下滑12.6%。在存储产业面临艰难挑战下,国内外存储厂商的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首先是看国际存储巨头方面:

    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光以外,SK海力士近日发布业绩情况显示,2022年全年营业利润同比减少43.5%,为7.01万亿韩元;销售额同比增加3.8%,为44.65万亿韩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74.6%,为2.44万亿韩元。其中,第四季单季营业亏损1.7万亿韩元,营业亏损率22%;销售额7.699万亿韩元,净亏损为3.52万亿韩元。这是SK海力士单季业绩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时隔10年首次亏损。

    三星电子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为70.5万亿韩元,同比下滑8%,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9%,从13.86万亿韩元降至4.3万亿韩元。其中,主营芯片业务的事业群(DS)首当其冲,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从8.83万亿韩元降至2700亿韩元,下滑幅度约97%。

    透过国内几家存储企业披露的2022年业绩,亦能感受到行业的“惨烈”:

    普冉股份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约9.25亿元,同比减少16.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85万元,同比减少72.23%;基本每股收益1.59元,同比减少76.92%。

    江波龙在3月23日披露了上市以来首份年报,公司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3.30亿元,同比下降14.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0.73亿元,同比下降92.81%。

    佰维存储202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约29.74亿元,同比增加13.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16.26万元,同比减少37.24%;基本每股收益0.1889元,同比减少40.22%。

    东芯股份2022年营业收入约11.49亿元,同比增加1.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5亿元,同比减少29.51%;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同比减少45.45%。

    恒烁股份方面,2022年营业收入约4.33亿元,同比减少24.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9.9万元,同比减少85.5%;基本每股收益0.31元,同比减少87.24%。

    但厂商们对于未来的情况却十分乐观,普冉股份表示公司下游渠道商和经销商去库存速度符合预期,库存状况逐步好转,预计自身库存将于今年Q2开始逐渐步入下降通道;江波龙高管则在近期会议上表示,当前市场信心在逐步恢复,整体预判消费级市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出现好转的迹象。另外,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近期存储现货行情趋于平稳,渠道市场价格也开始止跌企稳。

    对于存储芯片行业是否已进入周期底部?目前芯片业内人士有这样一些观点。有存储芯片代理商向媒体表示,“眼下存储芯片价格基本上到底了,倒挂太久了,这一轮价格往下空间不大,最多5%就跌不动了,现在就开始横盘也不是没可能。”

    闪存主控芯片厂商德明利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被问及“公司认为存储器价格什么时候有望见底,今年会出现拐点吗?”德明利回应表示,从行业惯性来看,在主芯片得到相应的去化之后,存储器将迎来机会。按照这样的市场研判,2023年下半年存储行业出现底部的可能性比较大。

    Raymond James分析师Srini Pajjuri则预计,随着各家存储芯片大厂纷纷大幅减产,行业有望从2023下半年启动周期性复苏。

    02.汽车/AI赛道助力存储芯片爆发

    可以看到,随着存储晶圆原厂纷纷削减资本开支,整个存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形有望得到扭转,从而有利于行业下游客户的原料库存水平持续下降。

    另外,2023年存储芯片单位价格的下滑趋势已开始有所缓解,存储芯片单价下跌也能推动大容量存储器的终端渗透率不断提升,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级产品存储容量的提升,将实质性的提升终端市场消耗存储的总当量,价格优势也有可能催生更多的应用创新。

    当然,产业复苏绝不能只是看价格是否触底,库存是否出清,更重要的还是看行业需求。其中,有两大热门赛道成为了存储产业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国产存储芯片厂商正在积极开拓车载存储业务,大部分通过了AEC-Q100车规级标准。

    其中,普冉股份在车载存储器产品方向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目前公司部分车载产品完成了AEC-Q100标准的全面考核,实现了批量出货和交付。其中,主要的车载产品是EEPROM产品,应用于车身摄像头、车载中控、娱乐系统、智能座舱等,此外,公司有一颗NOR Flash的小容量产品通过了车载A2认证,后续会继续推进车载领域的相关进展;

    江波龙方面,公司车规级存储器并进入了部分汽车行业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如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客户群体已接近百家,量产客户覆盖30多家,推出国产首款车规级的UFS产品,车规级eMMC已符合汽车电子行业核心标准体系AEC-Q100;

    佰维存储也表示,公司有适用于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涵盖了车载SSD及内存模组产品,其中车载SSD以C1008为例主要应用于车载后装市场,如车载监控、DVR等,已稳定供货于锐明技术、G7物联等业内厂商;此外,针对智能汽车前装市场已推出车载eMMC、UFS、LPDDR以及BGA SSD等嵌入式存储芯片,目前处于客户验证和导入阶段。

    据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存储市场规模约7亿美元,到2023年估计将大幅增长至15亿美元。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中国汽车出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车载内存和存储容量的持续扩大。尤其是在智能汽车时代背景下,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对车载存储容量、密度和带宽需求大幅提升,因此汽车必将成为存储IC的主要增长方向之一。

    另一大热门赛道,就不得不提到当前最火爆的ChatGPT,由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于去年末发布后,惊艳的表现在全球刮起了一股猛烈的旋风,也再次掀起了一股AI热潮。

    除了算力芯片外,AI对话程序在执行计算期间需要大容量、高速的存储支持。据韩媒报道,受惠于ChatGPT,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存储器)芯片也开始受到关注,三星、SK海力士的HBM芯片也因此赢得了额外的订单,成为目前存储芯片下行市场中,意外爆红的芯片类型。

    据悉,HBM与普通DRAM内存相比,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的传输速度,基于该特性,HBM主要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场景中,如超级计算机、AI加速器、高性能服务器领域。

    在过去,由于成本高昂(接近DRAM的3倍),HBM一直难以大规模普及,市场推广较慢,但如今AI应用的爆发为其进一步打开市场规模。

    03.有望在今年“止跌反弹”

    复盘历史,存储器行业从销售增速见顶到销售增速见底通常为1-2年。在上一轮周期中,曾在2017年见顶,2019年见底;本轮周期中,存储器的销售增速在2021Q3见顶,2022年增速转负。

    随着汽车智能化快速推进、高端信息化升级驱动劲的市场需求下,存储价格有望在今年“止跌”,并在2023年下半实现“反弹”。

相关报告
  • 《“美日半导体贸易战”给中国半导体带来的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6
    • 2018年10月30日,对国内半导体行业来说,应该是被记入历史的日子。美国人开始对中国半导体企业下手了。美国政府于当天宣布,将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简称:晋华)列入美国产品禁止出口的“实体名单”。美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晋华将要生产的记忆体芯片将威胁到美国军用系统芯片供应商的生存能力。 美国给的理由,表面上是令人费解的。晋华何许人也?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处于设备安装阶段还未投产的新企业,毫无疑问,美国如果真正实施禁令,该公司将无法完成生产线,几百亿的投资将打水漂。晋华产品是DRAM内存(上述的记忆体芯片),采用从台湾联电引进的28nm技术,与行业领跑者的韩国三星电子、美国美光科技公司最新技术的1×nm也相差近两代。由此来看,美国人提到的“威胁”仅是说辞而已,回想2018年初的“晋华vs美光科技”的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想必美光科技对美国政府的政治游说起到了很大作用。10月31日,晋华技术来源的台湾联电也宣布暂停对晋华的技术协助。晋华项目及中国半导体行业何去何从,众人关切! 当前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压制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确保自己的全球优势地位。意外的是,战火如此迅速烧到了半导体行业。如果说中兴事件是美国给中国半导体提了一个醒,这次的晋华事件是给国内半导体企业的一个正式警告。处于刚要发力阶段的中国半导体国产化一旦威胁到美国企业的市场空间,美国势必会强化施压力度。 中国半导体行业该如何应对这场博弈? 长期战略如何设计? 本文通过整理当年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的经过,希望给国内半导体同仁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导 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称霸全球。1988年占据全球制造商Top10半壁的 NEC、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公司,如今或灰飞烟灭、或改姓出嫁。扛着日本半导体大旗的东芝Memory公司,不经意间其会长(董事长)变成了美国人。 日本半导体制造在20世纪90年代的没落,其原因有: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终端电子产品竞争力下降、日本半导体企业间的内耗(高峰时达30多家半导体企业)、电脑网络革命带来的半导体行业洗牌等。其中,从80年代初期开战并持续十三年的“美日半导体贸易战”也影响巨大??? 2. 前 奏 “针对特定行业,为了达到抢占全球市场为目的,某国政府长年实施了包括顶层设计/资金支援/市场调控在内的政策”。 看官,你猜,这个“某国”是哪国? 这是1983年美国跨国半导体公司发表的文章,这里的“某国”别无旁他,是日本。原文并没有卖关子,实名指向日本。这边文章发表的稍早前,美国半导体协会也发表类似文章,批判日本半导体企业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而且矛头直指日本政府实施的产业导向政策。 同年,爆发“美日半导体摩擦”。 1983年,美日两国政府间组建有关半导体贸易的协商工作组,开始对话。然而,那句话叫什么来着? “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84年洛杉矶奥运会拉动了电视机/录像机的巨大消费,再加上电脑风暴,带来了巨大的半导体需求,再次让日本半导体企业赚的盆满钵满。85年受到奥运会特需的反弹,市场急速降温,这让本就处于被动的美国半导体企业日子更艰难,裁员、收缩生产、整编,一片江河日下的破落景象。 美国人快要气炸了! 3. 开 战 1985年,微软针对日本7家半导体厂家的DRAM开始反倾销诉讼,AMD与NS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后被TI收购)也跟进群殴。事情越闹越大,时任总统的里根也亲自给商业部下达命令,调查日本的倾销问题。经过几个月折腾,在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商务部)被迫与美国商业部签定了“日美第一次半导体协议”。 主要内容是,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出口、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份额。 然而,不知日本小兄弟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美国大哥远没有满意。美国于1987年进一步发表针对日本在第三国倾销的报复措施。里根总统再次亲自出马,以日本未能遵守协议为由发表对日本产电脑/电视等征收100%的报复性关税。另外,美国政府阻止富士通对Fairchild公司的收购、等,美国人的报复措施遍地开花。 美日关系在此时进入二战后最坏时期。 顺便提一句,1987年美国诞生IC设计企业,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代工厂也陆续创立。 4. 抗 衡 日本半导体厂家在这种巨大压力下,耐心搞研发,以技术抗衡。其后,1MB的DRAM市场份额最高时拿到全球90%,作为当时最高端的4MB的DRAM也席卷世界。最终,日本半导体企业在1989年获得全球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称霸一时。 盛极必衰。日本企业凋落的钟声也同时敲响。 美国企业以专利为武器增加对日本企业的攻击。代表案例有,1989年TI公司在日本时隔30年取得基尔比专利,这迫使日本半导体企业随后支付了数十亿美金的专利费。 1991年6月,“日美第一次半导体协议”到期。美国继续强迫日本签订“日美第二次半导体协议”。新协议主要内容为,撤销上述的100%报复关税,增加“1992年底以前外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的份额能超过20%”等内容。 5. 尾 声 1992年以后,以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获得转机,依靠网络的兴起重新回归世界盟主。同时期,疯狂学习日本DRAM技术的韩国三星地位渐渐突显。 随后,微软于1993年发表Windows系列产品,以此为基础,美国企业重新夺回半导体霸权。在音响家电半导体中独占鳌头的日本企业,渐渐衰弱。 “日美第二次半导体协议”到期的1996年,在美国企业再次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没有提出续签要求。美日半导体摩擦自1983年开始,历经13年后走进历史。 6. 现 状 1).日本 日本半导体企业的霸主地位虽已成过往烟云,但至今仍是全球主要制造基地之一。索尼的图像传感器 、 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NEC/三菱/日立的半导体业务合并公司)的微控制器、包括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更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的半导体设备与原料技术独树一帜。特别是材料,硅片、光罩、光阻、CMP材料…… 全球哪家半导体厂家敢说不用日本的材料呢? 日本人认真研发的态度,成就了其在半导体行业依旧不可动摇的地位。 2).美国 老美变得更加聪明了。 打压日本半导体时,日本已经实际威胁到了美国企业的地位。这次针对中国,是发生在中国半导体企业处在襁褓之时。 美日贸易战大体分三段,第一段是60年代开战的以纤维、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第二段是70年代开战的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与家电,第三段是80年代开战的汽车、半导体等技术行业。因为中国发展太迅速,针对中国,把对日本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一窝蜂全上,现在看来第三段也要开始了。美国对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国家实施打压策略是不会有变化的。唯一不同的是,日本是美国的小弟,不敢与老大哥真正撕破脸皮。 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自身利益,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和日本一样。 3). 中国 纵观电子行业发展史,本国终端产品的强大会带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电脑成就英特尔,音响家电成就NEC等日本企业,微软成就英特尔第二春,苹果带出高通,三星手机带出三星电子。我国的华为也培养了势头强劲的海思半导体。 中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行业的研究深度已凸现优势,这极有可能会带出我国的相关半导体龙头企业。 机会就在眼前! 能否把握住机会,一是技术研发,二是资金投入。关键还是能否耐得住寂寞,潜心搞研发。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发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投入研发费用占GDP比率,前三位是韩国4.23% ,日本3.29%,台湾3.05%。美国2.79%排第五,中国2.07%排名第七。韩国/日本/台湾的研发费用中,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行业为主要投资产业,这造就了其半导体产业的强大。也可以反过来说,半导体的强大拉动了研发费用规模。其本质一样,需要烧钱。 我国已经在资金层面开始发力。潜心研发技术是取胜的根本之道。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人才的缺乏,主要是研发和一线工程师。即使企业重金聘请到一两个顶级技术专家,但如果没有大量优秀工程师的支持,产品良率就不可能上来。良率控制是半导体企业的生命线,低良率导致公司亏损,无法进行新技术投资,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很快被淘汰。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大家是清楚的,然而培养一个工程师,却需要5年~10年。 新建的半导体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互挖工程师,这对我国半导体发展整体来讲,是不好的现象。把有限的人才集中到几家重点培养企业,再依靠企业培育新人,形成阶梯性人才体系是必要的。否则,欲速则不达。
  • 《2018全球半导体市场数据分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02-25
    • “芯片国产化”是国家未来长期重要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半导体行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 近几年全球半导体领域发生了多起并购,其中不乏中国资本的参与,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已成业界共识。预计今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产业链框架搭建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氛围也更加浓厚。围绕存储器芯片、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的产业集群纷纷落地。中国半导体产业强势崛起将会带动更多商机,同时本土设备及材料厂商也会在这波发展浪潮中同步受益。 一、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在全球GDP里面的地位 2017年,全球GDP总额约为83万亿美金,其中电子相关的产业贡献约1.5万亿美金,大概占全球GDP的1.8%。这个比例跟我们平时的感觉比较像,一个年收入100万的家庭,一年大概花费1-2万购买各种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电冰箱等。未来,随着我们在电子设备上花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这也是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全球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 电子产业里面半导体产业占比约为1/3,2017年半导体产业总值约为4300多亿美金,2018年产值4700亿美金。半导体产业总值从1996年的1400多亿美金增长到今天的不到500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平均在6%左右。 而5000亿美金的半导体销售额中的1/3要花在成本上。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中资本支出包括买设备和建厂每年大概花费1100亿美金;另外购买生产芯片的原材料在2016年花费400亿美金,2017年花费481亿美金,2018年预计为500亿美金。 超过4700亿美金的半导体销售额主要来自哪些企业呢? 我们看一下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其中最大的半导体厂商三星在整个销售额中占比约为20%,2018年的产值预计为800多亿美金,第2名英特尔约为700亿美金。英特尔占据半导体榜首的位置大概二三十年的时间,直到2017年才被三星超过,2018年由于内存涨价的原因英特尔落后三星比较多。 据统计,全球前15名的半导体厂商大概占整个行业的80%,所以半导体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行业。当前,全球前15大半导体厂商里面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所以我们追赶的路还很长。如果按照应用划分,5000亿美金的销售额中1000多亿是存储产品,其中DRAM内存就贡献了1100亿美金,NAND闪存销售额大概为600多亿美金,接下来是数字芯片、模拟芯片等。 2018世界前10大半导体厂商的门槛大概在120亿美金左右,中国华为海思有望进入2019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厂商。如果从增长率的角度看,2018年主要的增长还是来自存储产品,存储公司不管是三星、SK海力士还是美光,其增长速度都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包括东芝还能实现高成长也是因为存储,上半年很多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公司会买东芝显卡做加速,所以其上半年增速比较快,但下半年增速就慢下来了。 全球存储市场份额是怎么划分的呢?1400亿美金的市场中DRAM和Flash占了大部分。从增长率上看,经过2017年的疯狂增长以后,2018年的速度仍然很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涨价,而不是来自于出货量的大幅度提升。所以近几年半导体的高速成长里,部分原因是涨价造成的泡沫。从储存应用上看,主要还是电脑和通信市场,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的手机从最早的10多G存储到了今天200多G,硬盘产品也慢慢地被SSD产品所替代。 看完销售再看资本支出,这个指标是很重要预测未来2~3年半导体产业景气程度的预警。从2017年开始,半导体行业的资本支出开始快速地上升,全球前5大半导体公司2018年的资本支出比2017年增加了16%,而2017年的资本支出已经比2017年年初预期高了35%。全球前3大半导体厂商(三星、英特尔、台积电)中的三星2017年的资本支出达到了250亿美金,2018年也达到了200多亿美金,这个数字是非常吓人的,要知道中国大陆的半导体销售额才300多亿美金,全部销售额拿出来给三星做资本支出和原材料采购可能都不够。资本支出里面终于有了中国大陆厂商,就是中芯国际。中芯国际每年大概会花20多亿美金的资本去建新厂和购置新设备。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也是非常集中的,前5大厂商就占了整个资本支出的65%左右,三星一家大概占20%-25%。 投资这么大,厂商得到了什么呢?投资多的公司,如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工艺发展速度非常快,投资少的公司自然开发进度就会慢,想追上这些先进的工艺并不容易。当前中国半导体的资本支出已经等于欧洲、日本的总和。2014年,中国半导体资本支出大概不到它们的1/4。四年后的2018年,中国的支出已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的总和。所以,中国半导体的投资速度在增长,整个产业也在进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