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野生基因使作物重新产生抗病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03
  • 这种方法可以廉价快速地转移抗病基因。

    一个全球研究者联盟开创了一种新方法,快速从野生植物中获取抗病基因,并将其转到家养作物。这项技术有望彻底改变全球粮食供应中抗病品种的开发。

    这项名为AgRenSeq的技术是由英国John Innes Centre的科学家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同事合作开发的,今天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

    这一结果加速了对抗威胁全球粮食作物的病原体的斗争,包括小麦、大豆、玉米、大米和马铃薯,它们构成了人类饮食中大量的谷物。

    悉尼农业学院和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Harbans Bariana教授是谷物锈病遗传学的全球专家,也是该论文的合著者。

    他说:“这项技术将支持对植物抗病性新来源的快速跟踪发现和特征描述。”

    目前的研究建立在Bariana教授与CSIRO和John Innes Centre以前的合作工作的基础上。它使用了两个由这个国际小组克隆的小麦基因作为对照,Bariana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表型评估。

    AgRenSeq让研究人员搜索在现代作物野生亲缘中发现的抗性基因库,以便快速识别与抗病能力相关的序列。

    从那里,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实验室技术克隆这些基因,并将它们引入国内优质作物品种中,以保护它们免受锈菌、白粉病和黑森瘿蚊等病原体和害虫的侵害。

    John Innes Centre的作物遗传学项目负责人、该研究的主要作者Brande Wulff博士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扫描作物野生亲缘植物的基因组,找出我们需要的抗性基因,并且我们可以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这个过程过去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我们已经完善了这种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几个月内克隆出这些基因,只需几千美元,而不是数百万美元。”

    这项研究表明,AgRenSeq已经成功地在小麦的一个野生亲戚身上进行了试验,研究人员在数月内鉴定并克隆了4个对毁灭性茎锈病病原体的抗性基因。使用传统方法,这个过程很容易需要十年时间。

    野生小麦的研究正被用作概念的证明,为保护许多有野生亲缘关系的作物(包括大豆、豌豆、棉花、玉米、土豆、小麦、大麦、大米、香蕉和可可)的方法做准备。

    现代优质作物在寻求更高的产量和其他理想的农艺性状时,失去了许多遗传多样性,尤其是抗病性。

    从野生亲缘植物中重新引入抗病基因是一种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地培育更有弹性的作物的方法。然而,使用传统育种方法将这些基因导入作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种新方法结合了高通量DNA测序和最先进的生物信息学。

    “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一个抗病基因库,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算法,使研究人员能够快速扫描该库并找到功能性抗病基因,”John Innes Centre的论文第一作者Sanu Arora博士说。

    “如果我们有一种流行病,可以去我们的基因库,通过我们的多样性小组对这种病原体进行接种,并找出抗性基因。通过快速克隆和快速育种,我们可以在几年内将抗性基因导入优良品种,就像凤凰从灰烬中升起一样。”

相关报告
  • 《基因编辑方法在主食作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02
    • 德克萨斯A&M AgriLife Research的一位科学家说,一种新颖的基因编辑方法可以保持某些主要粮食作物的广谱抗病性,而不会对植物造成物理损害。 达拉斯AgriLife Research植物病理学家,Junqi Song博士探讨“敲入”的基因编辑方法怎样可能使范围广泛的作物获得更好的抗病性。 他的团队特别关注番茄和马铃薯的晚疫病。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德克萨斯种植的作物是国家产值近60亿美元的一部分。 Song说:“迄今为止,大多数广谱抗病性的成功都是通过敲除基因编辑获得的,其中某些基因被切断,从而在受试植物中产生期望的行为。”“但是敲除编辑的成功付出的代价是植物的身体健康和其他特征的许多其他方面。” 作为基因关闭的替代方案,Song的团队使用被称为CRISPR/Cas9系统的新兴技术,将引入或敲入一组特定的基因调控器。他相信,他的团队发现的调控器将允许抗病性的增加而不损害受试植物。 松说:“相比之下,敲入的方法比敲除法要复杂得多。” 引入的系统将通过帮助植物现有的抗病基因更加坚强地表达对抗病原体而起作用。Song的广泛抗性方法所针对的病原体范围很广,包括致病疫霉,它导致晚疫病,一种在番茄和马铃薯中的破坏性疾病,他说。 他补充说,通过他的研究,任何发现都将对包括小麦、水稻、棉花、草莓、胡萝卜和柑橘在内的许多粮食作物产生抗病影响。 他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开发越来越有效的系统来满足这种需求,希望我们的工作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 《印度科学家解析稻瘟病无毒基因序列以提高水稻抗病性》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水稻是印度最重要的粮食安全作物之一,尽管有较好的管理技术,但还是不能避免稻瘟病的侵袭。稻瘟病由真菌——稻瘟菌(Maganportheoryzae)引起,稻瘟菌几乎可以侵染水稻植株的各个部位,在植株苗期和穗期尤为严重。在印度,几乎所有的水稻种植地区都会爆发稻瘟病,特别是在高湿度、低温的夜间条件下更易出现,严重时会导致年产量下降75%以上。 为了有效控制稻瘟病的蔓延,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ICAR- NRCPB)在过去16年中不断积极研究水稻-稻瘟病系统,已从不同水稻品种和野生稻中识别并克隆了抗稻瘟基因Pi54,Pi54rh和Pi54of。稻瘟病菌基因组序列有3800万碱基对,存在于6条染色体中,已有研究推测稻瘟病菌基因组中的无毒基因对于控制稻瘟病有重要意义,因为该基因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给宿主传递抗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日前,来自ICAR- NRCPB的科学家T·R·沙玛(T.R. Sharma)博士等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454 GS FLX Pyrosequencing)解析了目前印度流行的主要稻瘟病菌——RML-29号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全部序列,并预测含有114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更重要的是,确定了稻瘟病菌中的AvrPi54基因,该基因与宿主体内的Pi54基因相互作用,将抗性传递给水稻。该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刊物《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2016年8月刊)。 此项研究应用新的计算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克隆植物病原体内的无毒基因,新方法可以在识别稻瘟病菌基因研究中节省大量人力及时间成本,并可以取代更为复杂的图位克隆法。本研究克隆的AvrPi54基因对更好地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有所帮助。此外,AvrPi54基因和Pi54基因可能应用到开发更广的抗稻瘟病基因谱系中。 印度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ICAR- NRCPB)还曾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SP, 2005)。 (编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