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吴边研究员团队取得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工业化的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5
  •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影响开始推广到生物制造领域,尤其是在其核心“芯片”蛋白质的设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6年,《科学》杂志将蛋白质计算设计遴选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2017年,美国化学会将人工智能设计新型蛋白质结构列为年度八大科学突破之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蛋白质结构、设计蛋白质功能,可以极大的扩展人工改造生命体的应用场景,有望变革性的推动绿色生物制造的发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吴边团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计算技术,构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实现了自然界未曾发现的催化反应;并在世界上首次通过完全的计算指导,获得了工业级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在工业化应用层面的率先突破。

    β-氨基酸是一大类非蛋白质氨基酸,具备多样的特殊生物活性,被应用于医药、食品、农牧业等多个产业。除此之外,β-氨基酸还被广泛应用于重要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中。β-内酰胺抗生素、重磅药物紫杉醇(抗癌药物),西格列汀(糖尿病药物)及维生素B5等多种具有巨大市场销售额的明星分子均需要β-氨基酸作为合成单元。β-氨基酸的合成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过渡金属催化的化学途径,需要昂贵的催化剂、繁琐的保护与去保护步骤以及苛刻的反应条件。这些传统化学合成工艺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设计β-氨基酸的新型绿色合成途径成为了合成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

    面向这一挑战,吴边团队选择了碳-碳双键的不对称氢胺化路径进行研究。不对称氢胺化反应可以把两种来源丰富、结构多样的原料直接结合,具备极高的原子经济性,无需附加其他辅剂,是美国化学会提出的最具“绿色化学和绿色工业”特性的十大反应之一。然而,无论是人工设计的化学催化剂或是天然存在的生物催化剂都不能直接催化该反应。因此,吴边团队采用了人工智能蛋白质设计技术,综合选用一系列计算方法,对天冬氨酸酶进行了分子重设计,成功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绝对位置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的人工β-氨基酸合成酶。随后,该团队构建出能够高效合成β-氨基酸的工程菌株。通过发酵工艺优化与转化工艺优化,该生物催化体系可一步实现相应β-氨基酸的合成。该人工设计的反应体系体现了高效率、高原子经济性等巨大优势,底物浓度达到300 g/L,实现了99%转化率,99%区域选择性,以及99%立体选择性,相关指标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除了生物催化在上游转化的固有优势之外,该工艺的下游提取过程也极具绿色特性,可通过直接结晶和离子交换等适用于工业生产的的简单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产物,避免了大量有机溶剂及色谱分离步骤。

    该项研究成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菌株设计方向的成功案例,验证了其科学理论基础,也将为人工智能与传统工业生产的互作融合打开新局面。除了在科学层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团队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该项技术已经通过中试与全尺寸生产工艺验证,在近期完成了千吨级的生产线建设,相关产品潜在市场超过30亿,有望在紫杉醇、度鲁特韦与马拉维若等抗癌与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相关成果于2018年5月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微生物研究所李瑞峰博士,宋璐助理研究员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Wijma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格罗宁根大学Janssen教授与吴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的工业转化过程还得到了微生物研究所陶勇团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近年来,微生物研究所的相关团队在微生物应用领域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制造、复杂基因网络可预测组装、新型疫苗与抗体工程、模块化生物传感器设计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工业影响力的成果。目前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 PNAS,ACS Catalysis,Metabolic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此外,在产业应用方面,相关团队与工业界密切合作,微生物酶法生产海藻糖、微生物制造β-氨基酸、新型寨卡灭毒疫苗等多个项目已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展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kyjz/201805/t20180523_501590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项目XTREAM调查嗜极端微生物的工业潜力》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2-06
    • 2025年2月/卑尔根。XTREAM是一个新的国际研究项目,它将研究来自极端环境的弹性微生物,以利用其特性应用于医学、制药、农业以及食品和饲料行业。来自13家参与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包括基尔GEOMAR Helmholtz海洋研究中心,现已聚集在挪威卑尔根,正式启动该项目。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们将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来研究冰川、温泉、深海海绵和酸性矿井排水。该项目由欧盟的欧洲地平线计划资助了约440万欧元。来自欧洲各地的科学家和行业代表聚集在挪威卑尔根,启动欧盟资助的XTREAM项目。这项为期四年的倡议将探索嗜极端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微小生物体)在制药、医药、农业、食品和饲料生产中的创新应用的潜力。 “来自极端环境的微生物是自然界的终极问题解决者。挪威环境研究中心(NORCE)的项目负责人Antonio García-Moyano博士说:“通过XTREAM,我们希望释放他们的全部潜力来应对紧迫的挑战。” 极端条件下的生活 基尔GEOMAR Helmholtz海洋研究中心的环境微生物学家Erik Borchert博士补充说:“这些微生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在高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这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特性,使它们能够承受高压或极端温度。通过了解它们的机制,我们可以为生物技术应用开辟全新的途径。” 然而,研究这些生物体是复杂的、昂贵的和技术要求很高的。XTREAM汇集了13个欧洲研究合作伙伴,以克服这些挑战,并为符合欧盟可持续性目标的工业创新铺平道路。“对这些极端环境的负责任探索是XTREAM的核心。García-Moyano说:“通过整合微流体分析、人工智能和先进无人机等尖端技术,我们正在将创新与环境责任相结合。” 地球上一些最恶劣环境的研究 该项目将研究地球上一些最极端的栖息地,包括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西班牙的力拓等酸矿开采点、温泉、英国的酸污染点、北极的盐湖和深海海绵。在这些地点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新药、生化学和稳定酶的关键,为欧洲可持续的绿色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GEOMAR,深海海绵和与它们共生的微生物是主要研究重点。在XTREAM中,参与的科学家将专门寻找新的生物催化剂——实现或加速生化反应的酶。 通过生物适应的新解决方案 “XTREAM加快了从发现到应用的道路,创造了符合欧洲气候目标的生物基解决方案。García-Moyano补充道:“它有力地反驳了可持续性驱动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论点。”该项目的预期突破预计将大大减少生物技术研究的环境影响和成本,同时加快可持续生物基产品的上市时间。 关于XTREAM: XTREAM项目(对极端水生微生物群落的新型产品和工艺进行可持续探索和生物发现,以加快循环生物经济)汇集了来自七个欧洲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13个合作伙伴。该项目将运行四年(2025-2028年)。 总预算:4,460,000欧元 资金:欧盟 – 欧洲地平线
  • 《微生物所合作在土壤诱导免疫反应的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微生物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合作在Microbiom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Redundancy?in?microbiota-mediated suppression of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大豆长期连作后、大豆孢囊线虫(SCN)的孢囊通过富集Chitinophaga和Dyadobacter细菌抑制自身的繁殖、从而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作物危害的机制。     SCN是大豆最重要的病原物,而长期连作大豆后SCN会衰退形成抑制性土壤,即使大量接种SCN,抑制性土壤仍然会对SCN免疫。研究通过对吉林及黑龙江的SCN抑制性土壤和发病重的导病土系统研究及室内盆栽试验,对抑制土、导病土、传导土(10%抑制性土壤+90%导病土)及消毒土(80°C及福尔马林处理)的微生物组分析,揭示了抑制性土壤中SCN的孢囊富集了Chitinophaga属和Dyadobacter属细菌;Chitinophaga?spp.通过产生几丁质酶抑制和杀死线虫卵,Dyadobacter?sp.则通过附着SCN二龄幼虫进入大豆根部诱导大豆植株抗性;并且通过土壤接种这两株细菌验证了其对SCN的抑制作用。     这项研究证明了植物长期连作可诱导富集特定微生物形成对相应的生物胁迫(大豆孢囊线虫)的免疫稳态,尤其是专性寄生物大豆孢囊线虫富集微生物自我抑制的权衡效应,为植物寄生线虫及作物连作障碍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途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Muzammil Hussain为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向梅春项目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刘杏忠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065、32020103001)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