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李辉课题组在电解水制氢领域接连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5
  •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且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各国纷纷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电解水制氢技术是氢能产业链中关键的一环,甚至是瓶颈。以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电解水制氢系统可作为纽带,将分散、不可控、难以经济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便于储运、可控利用、清洁环保的氢能,被视为通向“氢经济”的最佳途径。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李辉教授回国后开始筹建以酸性电解水制氢(PEMelectrolysis)为主的“深圳市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旨在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以及为实现氢能技术的产业化打造基础。目前,李辉团队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础科研方面,博士生冯其及张震同学相继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响因子:11.69),《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9.93),《ACS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8.09)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并在《Journalof Power Sources》(影响因子:6.94)发表一篇综述文章。

    李辉和学生讨论问题

    在PEM电解水制氢中,酸性体系下阳极析氧催化剂多采用RuO2和IrO2,但是其价格非常昂贵,如何在保证高催化活性的条件下降低Ir、Ru的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李辉课题组在A2Ru2O7−δ钌烧绿石氧化物结构的基础之上,利用Zn2 掺杂Y基钌烧绿石氧化物,得到Y1.85Zn0.15Ru2O7−δ阳极析氧催化剂,其在290mV的低电位下即可获得10 mA cm-2的电流密度,活性明显高于商用IrO2催化剂。除此之外,在PEM单电池测试中依然表现出较高活性(图1)。相关结果已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题目为”Highlyactive and stable ruthenate pyrochlore for enhance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in acidic medium electrolysis”。

    "

    对于阴极析氢(HER)催化剂,寻找可替代铂且价格相对低廉的高效催化剂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李辉课题组近日基于密排六方结构(hcp)Ru催化剂,通过掺杂过渡金属Mo元素,对hcpRu催化剂的氢结合能进行了有效调控,首次报道了hcpMoRu3合金结构(图2)在HER催化领域的优异性能,无论是三电极测试体系还是单电池测试下,均表现出出色性能,是有望替代Pt的新型催化。

    相关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of Materials Chemistry A》,题目为”Momodulation effect on the hydrogen binding energy of hexagonal-close-packed Rufor hydrogen evolution”。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Ru的使用量,团队制备出低载量Ru修饰的Mo2C复合催化剂,并原位负载于三维多孔碳载体中(图3)。通过Ru对Mo2C电子结构的调控,有效改善了氢结合能,在酸性体系下相对单纯Ru与Mo2C材料,HER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其合成方法相对简单,相关结果已经发表在《ACS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题目为”ScalableSynthesis of a Ruthenium-Based Electrocatalyst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Pt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在PEM电解水电堆设计方面,李辉教授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从CCM(Catalyst-CoatedMembrane,简称CCM)、扩散层、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优化,再到单电池的组装与电堆的集成,该团队已经做出众多技术上的突破。针对电堆寿命衰减机理与衰减防控方面,李辉老师结合实际经验与相关文献,在知名期刊《Journalof Power Sources》上发表题为”Areview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on degradation mechanisms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综述文章。除此之外,该团队已经申请近二十篇相关专利,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已经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其小型电解水电堆亦验收成功,各项性能均已达到相关指标要求。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97331
相关报告
  • 《上海高研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30
    • 发展氢能的“初心”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绿色制氢,但高的贵金属催化剂用量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杨辉团队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戴黎明课题组合作在氢能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碳缺陷驱动的铂原子团 自发沉积新方法,实现了电解水制氢阴极Pt用量大幅降低,研究成果以“Carbon-Defect Driven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f Pt Atomic Clus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 5594-5601,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高研院程庆庆博士,杨辉和戴黎明教授为通讯联系人。 图1. 超小Pt-AC/DG制备流程、物理表征、DFT计算、电化学HER活性以及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件稳态极化曲线和稳定性测试 该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新颖的、碳缺陷驱动自发沉积新方法,构筑由缺陷石墨烯负载高分散、超小(< 1nm)且稳定的Pt原子级团簇(Pt-AC)水电解析氢(HER)电催化剂(图1)。理论研究表明:与完美六元环碳位点相比,缺陷碳位点具有更低的表面功函数、更高的还原能力,从而在缺陷位点处优先触发Pt离子自发沉积。碳缺陷与Pt之间更强的结合能力有效限制了自发还原Pt原子的迁移,确保超小Pt-AC的形成和稳定。上海光源同步辐射进一步验证了Pt-AC与碳缺陷之间较强的电子作用,赋予其有别于传统Pt纳米颗粒独特的电子结构。Pt-AC呈现了优异的HER电催化性能,与传统Pt/C催化剂相比,其质量比活性、Pt原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升。组装的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件在实现安培级产氢电流的同时,阴极Pt用量降低到约1/10,且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本项目的进展将对氢能领域的发展和实现氢能经济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朴玲钰研究员课题组在光催化产氢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https:// doi.org/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 anie.202009633)上。   目前,工业制氢主要依靠煤、天然气重整,这个过程加剧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约4×1020 J / h),通过光催化过程,将其转化为清洁高效的氢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近几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朴玲钰课题组分别通过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两个过程,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光催化产氢,并为该过程的合理评价提出了系统分析与建议。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有两种类型,全分解水制氢(2H2O → 2H2 + O2)和半反应分解水制氢(H2O + 牺牲剂→ H2 + 氧化产物)。过去的几十年,全解水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障碍难以逾越,如效率低、稳定性差、体系复杂及成本和安全等问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Nano Energy 2017, 41, 488-493;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8, 220, 471-476等),朴玲钰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高效、高值光催化分解水过程,即光催化分解纯水获得氢气的同时,制备双氧水(2H2O → H2 + H2O2)。该过程优势显著,形成H2O2是动力学更有利的2电子过程。同时氢氧逆反应被显著抑制,效率极大提升;产物为纯气态H2和更高价值的液态H2O2;消除了分离、纯化成本与安全问题且产物价值大大提升。该过程一举多得,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强大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上。    甲酸无毒、廉价、氢含量高且稳定,是理想的液态储氢介质。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Joule 2018, 2, 549-557),朴玲钰课题组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水作为催化剂促进甲酸分解产氢的高效发生,这是本领域首次对水作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进行的报道。水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催化分解甲酸的活化能,提高反应效率(提高2~4倍),同时水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重要的是,水的助催化作用具有普适性,可适用于不同半导体材料(CdS、g-C3N4、TiO2等)和不同的产氢助剂体系(CoP、Pt、Pd、Ru、Au等)。该研究提升了科研人员对同类反应中水催化作用的关注度,相关成果发表于纳米科学领域知名期刊Nano Today (2020, DOI: https:// doi.org/ 10.1016/ j.nantod. 2020.100968)。   对光催化体系进行催化剂评价过程中,目前还缺乏一个充分、准确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对不同催化剂或催化体系难以进行一致、可靠的评估。基于此,朴玲钰课题组从量子效率与太阳能转换效率的准确计算、催化剂使用及环境控制等多个角度,结合文献和实验结果,系统分析了多种参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初步建议,提出了一个更全面、准确且易执行的光催化制氢评价体系。该工作为开发一个更合理、广泛接受和公平的光催化产氢评价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述成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 anie. 202009633)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曹爽助理研究员等为上述工作的第一作者,合作者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研究员、施兴华研究员等。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