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部批准登记的11类微生物肥料》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微生物被比喻为土壤养分循环的“转化器”、环境污染物的“净化器”、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可以说,没有土壤微生物,土壤就失去了活性,就没有了生产能力。

    然而,我国农业长期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中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土壤活性下降。改善当前破坏严重的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壤地力,当务之急就是补充土壤有益微生物,施用微生物肥料是最直接的有效方法。

    微生物肥料是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经工业化培养发酵而成的生物性肥料,应用于农用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中,针对连年超量施肥,土壤中残余大量未被吸收成分,对土质造成破坏引起的土壤盐化、酸化,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明显起到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蔬菜品质的作用。

    微生物肥料种类

    农业部批准登记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共有9类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

    9类微生物菌剂:根瘤菌剂、固氮菌剂、溶磷菌剂、硅酸盐菌剂、菌根菌剂、光合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复合菌剂和土壤修复菌剂。微生物菌剂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

    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把无机营养元素、有机质、微生物菌有机结合于一体,体现无机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的综合效果,是化解土壤板结现象,修复和调理土壤,提高化学肥料利用率,提高果实品质及产量的首推肥料。

    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

    微生物肥料具有生态适应性,施用时应依据当地生态状况、作物品种、土壤类型和耕作方式等确定具体施用方式和施用量,以达到较佳的作用效果。

    微生物肥料可用作基肥、追肥、沟施或穴施,还可拌种、浸种、蘸根。其中生物有机肥一般作基肥、种肥、追肥。农用微生物菌剂除作基肥、种肥、追肥外,还可叶面喷施等。

    ● 农用微生物菌剂

    主要用作基肥、追肥、育苗肥。固态菌剂一般用量2公斤/亩左右,与40~60公斤有机肥混合均匀后使用。在作物育苗时,可将固态菌剂掺入营养土中拌土,混均后装入营养钵中育苗;亦可将菌剂稀释10~20倍液拌种、蘸根、喷根;按1比100比例稀释后用于灌根、冲施;稀释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 复合微生物肥料

    用作基肥10~20公斤/亩,同有机肥或农家肥一起施入;作追肥10~20公斤/亩,作物生长期追施;叶面喷施,稀释500倍叶面喷施。

    ● 生物有机肥

    作基肥100公斤/亩,同农家肥一起施入;作追肥比化肥提前7~10天左右,可参照化肥追肥用量施入。

    微生物肥料使用注意事项

    微生物肥料是生物活性肥料,施用方法比化肥、有机肥严格,要注意使用条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否则难以获得良好效果。

    1、微生物肥料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在土壤温度为18℃-25℃时生命活动较为活跃,15℃以下时活性开始降低,10℃以下时活动能力已很微弱,甚至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微生物肥料使用注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2、注意施肥时期。微生物肥料施入土壤后,微生物需要一个适应、生长、供养、繁殖的过程,一般在15天后可发挥作用。如果作追施,在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前施用。施用时间适宜在清晨和傍晚或无雨阴天,这样可避免阳光中的紫外线将微生物杀死。避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使用。

    3、微生物肥料不能长期泡在水中,在水田施用应干湿灌溉,促进微生物活动。以好氧型微生物为主的产品,则尽量不要用在水田。

    4、微生物菌剂在施足有机肥基础上效果佳。如果土壤中的有机质供应充足,菌剂中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抑制有害菌。反之,微生物就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因此,作物定植前一定要施足有机肥。

    5、微生物肥料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肥料混合使用。但微生物肥料应避免与未腐熟的农家肥混用,否则会因农家肥发酵产生的高温杀死微生物而影响肥效。此外,避免与过酸、过碱的肥料混用。

    6、避免与农药同时使用。化学农药都会不同程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杀死微生物。不要将微生物肥料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的化肥(如硫酸钾等)以及草木灰混合用。不用拌过杀虫剂、杀菌剂的工具装微生物肥料。

    7、微生物肥料不宜久放。拆包后要及时施用,注意产品保质期。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15687.htm
相关报告
  • 《Pivot Bio筹集1亿美元研发微生物肥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20年4月30日,美国农业科技公司Pivot Bio宣布获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研发合成肥料替代产品以及扩展公司业务范围。该轮融资由全球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和新加坡淡马锡基金(Temasek)共同牵头。迄今为止,Pivot Bio获得总投资额已达到1.86亿美元。 凭借新一轮的资金,Pivot Bio将扩大其独特的微生物氮技术的使用规模,该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并将其分泌到作物的根部,以备作物需要时使用。该技术可以替代合成氮肥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Pivot Bio表示,该技术还将有助于减少与合成氮肥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和全球能源消耗。在接下来的十年,Pivot Bio计划帮助农民减少至少1亿吨的合成氮肥使用,这将消除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减少污染水源的硝酸盐。 该公司的首批玉米产品Pivot Bio PROVEN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第二年,产品受到市场热烈欢迎。根据 Pivot Bio 公司的数据,在美国的玉米带,该产品被用于数十万英亩的土地。新一轮融资还将用于帮助这家初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Pivot Bio PROVEN 将进入阿根廷市场,还将在加拿大进行农场试用。2020年春天早些时候,该公司推出了针对美国小麦作物的首款产品 Pivot Bio RETURN。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agfundernews.com/pivotbio-raises-100m-series-c-to-meet-demand-for-sold-out-nitrogen-fixing-microbe-product.html                       原文标题:Pivot Bio raises $100m Series C to meet demand for sold-out nitrogen-fixing microbe product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一、深化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各地持续加强管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但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未及时进行备案、违规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等问题时有发生。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掌握核心要义,指导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督促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增强生物安全意识,提高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 各地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在内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管理。要积极探索制定备案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实验室电子备案及信息化系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应备尽备,不留死角,不落下一个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三、进一步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行政审批 各地要落实“放管服”要求,进一步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行政审批,参照我部相关行政审批办事指南,编制省级办事指南,细化审批条件,严格审批要求,规范审批流程,按时办结并及时将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我部,不得由申请人代为邮寄。 四、严格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藏管理 国家对具有保藏价值的实验活动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行集中保藏,除我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机构和相关专业实验室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保藏菌(毒)种和样本。各地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违规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实验室,监督其就地销毁或送我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 五、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活动常态化监督检查 各地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辖区内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做好常态化监管工作。要严格监督执法,对未经批准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坚决依法严肃查处,对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不予认可。对实验室能力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及时暂停或取消实验活动许可。 六、严格科研成果发表管理 各地要按照《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中科院中国科协关于加强我国病毒研究成果发表管理的通知》(国科发社〔2012〕921号)要求,加强对所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出版机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成果发表的管理,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纳入相关绩效评价工作。 七、切实做好值班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地应当制定并组织、指导和督促相关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制定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准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督促指导菌(毒)种保藏机构和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应急值班制度,严格安全保卫措施。一旦发生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等情况,要按规定报告,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编译来源: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14/content_5606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