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项国家标准发布 包括智慧城市等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0日对外发布《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23项国家标准。10月14日为世界标准日,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紧紧围绕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国家标准。

    在智慧城市领域,发布了《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6项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众多技术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智慧城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城市各部门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形成了各类“数据孤岛”。本次新国标的实施,将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有利于梳理智慧城市物联网系统建设的关键功能要素,并对系统建设进行总体指导,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

    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等6项国家标准。针对网络安全事件频出、公民信息易泄露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安全隐患,新国标在加强网络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安全保障、提高公民数字身份认证和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效率方面提出规范,为公民筑起信息安全的防护墙。

    在城市治理领域,发布了《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乱、拥堵等问题突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这项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契合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交通组织设计工作从“经验型”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

    在循环经济领域,《产业园区水的分类使用及循环利用原则和要求》等3项国家标准,对产业园区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循环利用作出明确规定,规范了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平台数据接口的设计开发。标准的实施,可以实现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

    在食品领域,新修订的《大米》国家标准,将大米产品等级由4个调整为3个,调减了杂质最大限量等指标,原国家标准中“一级”“二级”加工精度改为“精碾”,“三级”加工精度改为“适碾”,通过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引导和促进绿色发展理念,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同时,术语名称参考国际标准,使我国大米产品更加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促进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此外,本次发布的标准中还有《展览场馆服务管理规范》《展览物流服务基本要求》等展览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涉及农产品的《天然植物饲料原料通用要求》国家标准。

    除上述23项国家标准外,本次还发布了46项国家标准的外文版,主要包括航天用太阳电池、风力发电等领域技术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发布500多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涉及工程装备、电工电力、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日常消费品等诸多“走出去”领域。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0/11/content_719231.shtml
相关报告
  • 《两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发布 2019年进入极速爬坡期》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11
    • 站在2019年的门槛,在对2018年意犹未尽的回味中,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技术浪潮的催生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多个场景中都已切身感受黑科技变革的力量。 智慧城市的前进给民众的直观感受也许是移动支付带来的无现金时代,也许是“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政务,也许是线上申报纳税的快捷办公,凡此种种都在颠覆已有的办公模式和生活方式。而更宏观层面来看,各个场景中的海量数据和数据共享更需要协调机制,行业标准亟待出台。 于是,2016年首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GB/T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出台,2017年发布了五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2018年智慧城市标准发布多达11项,覆盖了顶层设计、平台设计、技术应用和数据融合、数据安全、评价模式等多维度,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把关,制定规范体系、建立良性市场循环。 就在近日,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两项国家标准再次发布,对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和术语使用提出细致规范,也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精细化、因地制宜的成熟阶段。两项标准分别是GB/T36622.3-2018《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3部分:测试要求》和GB/T37043-2018《智慧城市术语》。据了解,《智慧城市术语》(GB/T37043-2018)标准作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的基础性标准,界定了智慧城市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3部分:测试要求》(GB/T36622.3-2018)标准则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的功能、性能测试要点做出要求。 针对京津冀、雄安新区、城市群等建设,近日来频频获批规划,这也是我国重点地区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日益成熟的标志。 仅仅是新年伊始这一周里,《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均已获批,相信在多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将会加速推进高水准、世界级的国际化新城。 截至2018年12月,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已有2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而2018年的风雨兼程中,由于顶层设计脱离现实、片面共享忽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欠缺、信息封闭、民众参与少的问题也让极个别城市部门出现难以为继的烂尾项目。究其根本则是由于缺乏科学顶层设计,支撑平台、技术平台难以和城市实际信息化水平匹配,而在新年开始施行的两项标准指导下,技术规范将会更加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8的脚步远去,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将成为智慧城市在2019年的下一片蓝海。 2019年,互联网企业、技术企业、与政府深度合作的企业仍旧是新年中活跃主力军,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复杂技术和长期投入都需要多方协作努力,才能将持续建设、升级再造。 2019年,5G的商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AI、IoT的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在其之上的各类大脑应用、城市计算平台将走过缓慢曲线,进入急速爬坡期。 而在行业标准和顶层设计中,也会陆续结合实际建设经验和反馈同步调整相关规划的细则内容,行业标准也进入了整合收口的关键期。
  • 《战略 | 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6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0-28
    • 据工信微报发布,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2 年第 13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 GB / T 28827.1-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 / T 28827.7-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7 部分:成本度量规范》、GB / T 28827.8-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8 部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要求》、GB / T 19668.7-2022《信息技术服务 监理 第 7 部分:监理工作量度量要求》、GB / T 33356-2022《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 / T 34680.5-202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 5 部分:交通》等 6 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将加速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技术服务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加速走深向实的关键支撑。信息技术服务系列标准提出了信息系统管理公共框架,明确了服务的成本构成、度量方法和度量过程,聚焦医疗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信息系统管理指南,已在全国超过6000家企业实现贯标,支撑培养28000余名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专业人才,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城市领域2项标准在建设成效较好的城市广泛开展了应用,验证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将继续指导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联合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和产业链各方资源,加速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延伸服务范围,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