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DDS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环保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22
  • 目前,包钢DDS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环保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烟气排放已实现达标、稳定,并且成功产出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硫副产品。9月16日,包头市工信局、包头市生态环境局昆区分局等领导到动供总厂发电作业部工程现场调研,听取项目成果介绍。
    据了解,DDS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是由北京大学魏雄辉博士经过30多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经该技术处理后的废气可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并可从废气中脱除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富集和转化成纯液态二氧化硫产品和硝酸盐产品,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真正的变废为宝。除此以外,该技术较传统除尘和脱硫脱硝方法具有净化效率高、适应性好、稳定性强、无二次污染,除尘剂和脱硫剂无毒无害等显著特点。
    魏雄辉博士在介绍DDS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时说,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烟气中灰尘(含PM粒子和纳米粒子)、HF、HCl、二噁英、多环芳烃和其它有机物、重金属、含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另一大创新点是脱硫脱硝后副产高纯度二氧化硫和硝酸盐副产品,可以作为化工原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并且除尘、脱硫溶液实现全循环使用,无硫酸钙、亚硫酸钙等二次污染物产生,完全杜绝了传统钙法脱硫“挖掉一座山,堆起两座山”的现象,降低了综合运行费用,提升运行效率,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工业污染源头减轻甚至消除雾霾现象。

相关报告
  •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案例解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0-07-03
    • 摘要:近年来,燃煤电厂废水的“零排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效解决了电厂高污染脱硫废水中硫化物、氟化物、悬浮物、重金属离子、COD 等污染物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国电汉川电厂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下游,地处长江流域环境敏感区域,国电汉川电厂作为国内首批实践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建成了国内首个百万机组燃煤电厂零排放应用项目并实现平稳运行。开发的基于膜技术的零排放工艺路线成为目前应用最为稳定可靠的零排放技术。基于全膜法的废水零排放处理工程稳定运行 2 年期间,零排放系统的淡水回收率始终超过 93% ,同时实现了水、盐、泥的资源化回收利用,解决了当时淡水回收率低、产出杂盐副产物无法处置并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等零排放技术的瓶颈问题。以汉川电厂零排放工程作为案例,从整体工艺、核心技术、运维管理及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对汉川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进行解析,从工艺和经济角度总结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的成功经验,并探索未来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零排放,全膜法,燃煤电厂,脱硫废水,资源化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煤发电站在电力供应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燃煤电厂使用的脱硫系统中,近 90% 采用石灰石 - 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因脱硫系统产生的废水呈弱酸性且悬浮物和盐含量极高,并含有多种重金属,是电厂废水处理中的难点与重点。由于脱硫废水污染成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强腐蚀性,这部分废水能否达标处理成为制约燃煤电厂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关键。伴随《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火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作为耗水大户的燃煤电厂,在水资源约束与排放限制方面的压力陡然上升: 环保政策要求 2005年后新建电厂的环境评估等级按照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进行设计; 同时,水源地保护区及西北等富煤少水地区的电厂也相继要求实施废水零排放处理。我国的零排放技术自 2009 年开始进行工程实践,截止到2015年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建设时,国内的零排放工程案例较少,包括广东河源电厂和华能长兴电厂等,但整体水平仍处于技术起步和探索阶段,零排放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经验不够成熟。国内已投运的两个电厂零排放项目均存在投资与运行费用过高的问题,而且淡水回收率低,产出杂盐副产物无法处置,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这些问题限制了零排放技术的发展应用,因此,同时实现燃煤电厂废水与杂盐的高效回收是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关键瓶颈问题。 目前,多数燃煤电厂以“废水分级、梯级利用、高盐废水最少化”的原则进行全厂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脱硫废水成为火电厂最终末端高盐废水。一般根据脱硫废水的水质和水量情况进行分段处理,构成一套完整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浓缩减量,末端固化三个部分。其中浓缩减量部分是最主要的环节,结合废水量、含盐量大小选择合适的浓缩设备,提高盐浓度,实现废水减量化,降低后续末端固化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目前,浓缩减量技术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膜法浓缩和热法浓缩,其中膜法浓缩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浓缩减量处理后最终形成了高含盐浓水,这类废水通常采用末端固化处理。现阶段,脱硫废水末端固化的主流技术有蒸发塘、蒸发结晶、烟气蒸发干燥等。蒸发塘设备也具有占地面积较大、基建费用较高、蒸发的水分无法充分回收利用、蒸发过程中污染物易进入空气造成污染等缺点,从而限制了蒸发塘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两年成为热点的烟气蒸发干燥技术利用烟气热量将末端废水进行汽化,固状形态物析出后随烟气进入除尘器被捕集脱除,烟气蒸发干燥技术分为主烟道烟气蒸发技术、旁路烟道烟气蒸发技术 2 种,但缺点是投资较大、占地面积较大、影响锅炉热效率等,目前仍未见长期稳定运行的案例。因此,现阶段稳定性高、适应性强的末端固化方法仍为蒸发结晶技术。 应用案例最多、稳定性最高的“全膜法 + 蒸发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基于中国首例“百万机组废水零排放工程”国电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路线,有效提高了火电厂用水效率、节能降耗和减少废水,解决国内近零排放中杂盐固废难处理等环境问题,实现了水资源梯级利用以及盐资源的完全回收,吨水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远低于现已运行的同类工程。汉川电厂零排放示范工程从2016 年 11 月开始正式投运,率先完成了国内首个百万机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示范,处理量较已有零排放项目扩大 60% 以上,并通过高品质智能化运维管理,淡水产水率保持在 93% 以上,在运行费用、运行情况、资源化利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功。笔者将从整体工艺、核心技术、运维管理及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对汉川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进行解析,总结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的成功经验,探索未来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的可行之道。
  • 《加快打造高效清洁的煤电产业“升级版”——我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5
    • 记者12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煤电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同时也是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方式。”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煤电行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进一步提升了高效清洁发展水平。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以上,加上新建的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煤电机组已达7.5亿千瓦以上,占全部煤电机组75%以上;节能改造累计已完成6.5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65%以上。 2014年以来,我国主要发电企业主动根据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的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时间要求,制定相关机组具体改造计划。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研究制定改造技术方案,并研发出先进除尘技术、高效脱硫脱硝技术,研制出超低排放污染物的监测装置,并实现了产业化。 在节能改造方面,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制定节能降耗改造滚动计划,开展能耗指标诊断及问题治理工作,通过管理提升、设备治理、运行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机组经济性能。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加强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攻关,实施高效亚临界机组改造、循环水余热供热改造等新技术。为调动煤电企业实施改造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2年至2017年,在全国煤电装机增幅达30%的情况下,电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下降幅度达86%、89%、85%。 “我们有着严格的排放标准,经过改造,燃煤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燃气电厂相接近。”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朱法华说。 专家表示,由于电力行业的机组污染物排放集中、易于管理、见效较快,便于通过电价等支持政策疏导,在煤电行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既为治理大气污染做出贡献,也为其他燃煤行业今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煤炭的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我国将持续推进煤电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加快打造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煤电产业“升级版”—— 持续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督促各地和企业落实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加大推进西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力度; 坚持技术、产业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煤电提质增效,提升煤电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提高煤电先进超低排放、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一步减少电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推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燃煤行业,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记者刘羊旸)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