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高效清洁的煤电产业“升级版”——我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5
  • 记者12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煤电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同时也是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方式。”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煤电行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进一步提升了高效清洁发展水平。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以上,加上新建的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煤电机组已达7.5亿千瓦以上,占全部煤电机组75%以上;节能改造累计已完成6.5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65%以上。

    2014年以来,我国主要发电企业主动根据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的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时间要求,制定相关机组具体改造计划。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研究制定改造技术方案,并研发出先进除尘技术、高效脱硫脱硝技术,研制出超低排放污染物的监测装置,并实现了产业化。

    在节能改造方面,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制定节能降耗改造滚动计划,开展能耗指标诊断及问题治理工作,通过管理提升、设备治理、运行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机组经济性能。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加强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攻关,实施高效亚临界机组改造、循环水余热供热改造等新技术。为调动煤电企业实施改造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2年至2017年,在全国煤电装机增幅达30%的情况下,电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下降幅度达86%、89%、85%。

    “我们有着严格的排放标准,经过改造,燃煤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燃气电厂相接近。”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朱法华说。

    专家表示,由于电力行业的机组污染物排放集中、易于管理、见效较快,便于通过电价等支持政策疏导,在煤电行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既为治理大气污染做出贡献,也为其他燃煤行业今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煤炭的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我国将持续推进煤电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加快打造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煤电产业“升级版”——

    持续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督促各地和企业落实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加大推进西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力度;

    坚持技术、产业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煤电提质增效,提升煤电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提高煤电先进超低排放、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一步减少电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推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燃煤行业,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记者刘羊旸)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打造“煤电铝”循环经济升级方案》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在科尔沁草原上,国家电投所属的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公司)位于霍林河的循环经济项目焕发生机:露天煤矿智能运行,266台风机、36万余块光伏板供给绿色能源,铝厂降本增效、实现绿色转型。 多年来,内蒙古公司积极践行循环经济,变昔日的“生态垃圾”为今日的“绿色宝藏”,打通了“以煤发电、以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的发展闭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内蒙古公司走出了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我国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生动可行的“煤电铝循环经济升级方案”。 当前,内蒙古公司正以“源—网—荷—储—用”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全力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下一步,内蒙古公司将大力推广“煤—新能源—电—铝”联营及源网荷储直供新范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内蒙古公司所属的霍林河露天矿煤炭储量超过130亿吨。然而,剥离过程中伴生的劣质煤却因其遇水易散、遇硬易碎等缺陷无法外运,长期存放还会引起自燃,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被视为“生态垃圾”。 “霍林河煤田产出的劣质煤数量庞大,迫切需要能够消纳巨大能量的下游产业,本地区的电解铝产业已初具规模,大量购进工业用电成本高昂。”据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A厂厂长隋福田回忆,常年来,电力分公司A厂入炉煤都是发热量低于3000大卡的劣质煤。因此,用煤发电、用电炼铝成为现实选择。就地消纳劣质煤,将其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解铝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因此,2010年,内蒙古公司的前身——中电投蒙东能源公司提出了建设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构想。强化资源转化,形成煤、电、铝三个支柱产业,最终形成完整的多元化、开放型产业链条。2012年8月,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前三期3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霍林河循环经济正式进入“风火互补”发电时期,迈出了绿色转型的第一步。同年10月,随着两台35万千瓦火电机组陆续投产,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运。 此后,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转换成为了优质资源。内蒙古公司将每年900余万吨劣质煤和近30亿千瓦时绿电就地转化炼铝,以电解铝产品为载体,实现了劣质煤和新能源的转化与储存。 经过处理后的劣质煤通过封闭传送带直达电厂,作为电解铝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就地消纳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形成了“以煤发电、以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用劣质褐煤发电、区域微电网供电、低成本电炼铝、铝水直供铝后加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这是一次主动转型、主动改革。”内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矿矿长、党委副书记贺希格图告诉《国资报告》记者,改革要做正确而困难的事情,创新转型为公司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职工工资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记者在现场走访时了解到,截至目前,内蒙古公司在霍林河地区建成了包括年消耗900万吨劣质褐煤的180万千瓦火电装机、10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86万吨电解铝产能以及配套自备电网、监控指挥中心的产业集群。 另据贺希格图介绍,近年来,内蒙古公司按照“打造我国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工作目标,全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8.05亿元,完成矿山生态修复8.33万亩。累计完成牧草播种8.5万余亩,栽植乔木14万余棵、灌木1714万余株,取得良好成效。 内蒙古公司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探索之路。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从“煤电铝”向“绿电铝”的华丽转变。 电解铝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印发的《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25%以上,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电解铝行业2024年—2025年形成节能量约2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650万吨。 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在推动劣质煤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内蒙古公司大力开发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为其电解铝产业提供了绿色能源,推动了“煤电铝”向“绿电铝”的转变。内蒙古公司配备了完善的自备电网和监控指挥中心,构建了从煤炭到新能源、电力再到铝产品的闭环经济产业链。 每年,30亿千瓦时的绿电被输送至电解铝产业,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90万吨。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公司电解铝产业绿电占比27.58%。 在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内蒙古公司在资源条件相似的锡林郭勒盟白音华地区,依托现有3500万吨煤炭产能,规划了两期80万吨铝项目,配套建设70万千瓦火电和20.5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90.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项目,建设了白音华区域“煤—新能源—电—铝—铝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项目。 2022年,随着内蒙古公司所属白音华铝电公司的首炉铝水出炉,白音华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至此,内蒙古公司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从“煤电铝”建设到“风光火储铝”全面升级建设基本完成。 今年上半年,白音华铝电公司清洁能源用电比例达到30%,已经超过国家对行业2025年底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两地的铝业率先在全国变为“绿业”,为清洁能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高载能产业优化调整开辟新路径,对推动新能源产业与铝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公司还积极推广“绿电铝”产品,通过全国首批“绿电铝”产品认证。内蒙古公司所属霍煤鸿骏铝电公司完成了重熔用铝锭、电解原铝液的认证,为清洁能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据了解,下一步,内蒙古公司将加速推进通辽扎哈淖尔35万吨绿电铝项目及配套65万千瓦风电项目,打造国内首条“绿电铝”生产线,引领铝产业链由“煤电铝”向“绿电铝”低碳转型升级。 到2025年项目达产后,内蒙古公司电解铝年产能计划达到121万吨,电解铝生产绿电占比将达到40%。到2026年,霍林河循环经济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70万千瓦,绿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0%,全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年来,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铝厂智慧生产、无人矿山逐渐普及,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了新能源消纳,三模混合储能项目成功投运,一系列科技升级正推动着霍林河循环经济产业的全面进化。 走进内蒙古公司所属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铝锭铸造生产现场,全国首套铝锭铸造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序平稳运行,打渣、铸锭、码垛、打包、称重等环节全部由机器人操作,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我们实施了电解智能精准出铝、智能安全排查报警系统等智能制造项目,有效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霍煤鸿骏铝电公司总经理曲士民告诉记者,最终将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作业,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俯瞰煤矿生产现场,无人矿山建设扎实推进,无人驾驶实现平稳应用。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公司所属两地五矿已实现122台5G+无人驾驶设备全天候编组作业,累计完成300万吨煤炭运输和204万立方米剥离运输,作业效率达到有人作业的90%左右。 2024年底,预计无人驾驶规模将超200台,位居全国第二,煤岩运输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具备5000万立方米工程量作业能力。 在输煤廊道内,由于运行环境恶劣、粉尘多、存在可燃性气体,故障因素较多,极易发生事故。以往,煤矿企业对输煤廊道的巡检方式以人工巡检为主,存在劳动强度大、巡检效果不稳定、工作盲区等问题。 为减轻运行岗位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巡检效率,提升输煤系统运行安全,内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矿结合输煤系统点多面广、战线长,研发出一款胶带输煤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一系统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应用等先进技术,实现对输煤廊道进行24小时管理控制,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对电机、减速机、滚筒等关键设备的温度、振动、异常声音等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5G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给调度中心,实现设备异常状态识别及自动报警,使运维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早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同时,火电企业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新能源消纳。2024年初,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完成2台30万千瓦和2台35万千瓦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在不投油的前提下具备深度调峰至20%额定负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电机组的调峰幅度、爬坡能力以及启停速度,将火电装机由主体型电源转变为保障型电源,在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的过程中起到“宽负荷、稳频率”的基础保障作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极限情况下,每小时可为新能源让出近百万千瓦的发电空间,配合三模混合储能示范项目进行联合调峰,基本实现系统内105万千瓦新能源全额消纳,实现风、光资源的“零弃用”。 此外,为了探索不同形式储能的应用情况和适配能力,2023年,全国首个三模混合储能项目在内蒙古公司投运。项目包括飞轮储能、液冷锂电池储能和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各1MW,其中1MW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应用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容和一号”电池堆,是全球首例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 内蒙古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电力分公司总经理赵晋宇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新能源基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以传统煤电为主的产业链向“煤电+绿色能源基地+产业集群”综合智慧能源产业链转型升级,构筑绿电转化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回望2021年,煤炭供需偏紧,价格一度暴涨,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随着增产增供措施落地见效,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在能源保供中大显身手。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宁夏承担着向全国十几个省份送电的责任。然而,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价格高涨,2021年7月份以来,宁夏出现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的电力缺口。 自2021年3月以来,煤价上涨通道开启,9月突破千元大关,10月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涨势凌厉。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以来,各部门、各煤企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地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一矿日产煤约2.5万吨,2021年4季度以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这座矿井改进工艺,开足马力,超过一半的煤炭通过铁路、海运,发往海南省。 “我们增加了装煤仓口,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拉运能力,带速由原来的2米/秒提高至2.5米/秒,一天的铁路外运量可增加2000吨。”华阳集团一矿选煤厂负责人贾轶说,通过加强对装车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多出煤、出好煤。到2021年12月22日,华阳集团提前完成了向海南省发运170万吨电煤的保供任务。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前11个月原煤产量已达10.97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2.4%。 在保供措施持续发力下,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目前全国供热发电企业存煤已有保障。山西、陕西榆林等地煤炭平均价格已回落至900元/吨左右。宁夏煤电机组开机率已由不足50%提升至86%,自2021年11月3日至今,宁夏电网未执行有序用电。 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支撑 45岁的费国幸坐在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机电队的值班室里,打开手机App,监测着地下矿井内机电设备的信息。这是他23年前刚刚从事矿井工作时不曾想象的画面。 在曹家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监测着井上、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现场工作实况。井下场所宽敞明亮,采煤机向前挺进割下煤块。经过多个工序后,煤块经皮带最终运输至储煤仓。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 “综采队一个班的实际用工从15名减至7名,仅这7个人就可以在两小时内生产原煤3500吨!”曹家滩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李沛宸说。 智能化,成为煤炭增产增供的重要支撑。目前,陕西省榆林市已建成千万吨及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20处,产能占比超过50%,全市煤炭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154处,先进产能占比达68%。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霍尔辛赫煤矿认领了46.275万吨的保供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这座煤矿增加早班检修人员数量、提高检修效率。利用AR眼镜,井下检修人员能够和地面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时连线,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电力绿色化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从传统火电机组,到与新能源同向同行,山西国锦煤电公司连续两个供热期参与深度调峰2000多小时,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让渡电量近2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有15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有效助推新能源消纳。 作为“西电东送”战略基地,宁夏年度电力外送规模已连续数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通过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的模式,宁夏丰富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能源供给清洁化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回顾2021年煤市走势,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极端天气、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影响,进口煤供应增量有限且高热值煤源紧缺,水电发电量不理想,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需求好于预期,来自供需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煤价飙涨。 部分能源和经济领域专家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以及供给约束缓解,2022年供需错配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目前,我国煤炭先进产能仍在持续释放。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完成49座煤矿产能核增,净增能力5680万吨/年。晋能控股集团等煤炭企业界人士判断,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产能核增,统筹协调部分煤矿完善手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同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增长受限。 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部分国内大型发电、钢铁、供热企业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首批签约量超过2.6亿吨,将进一步稳定价格预期,推动市场有序回归,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