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β-胡萝卜素-9',10'-加氧酶2的消融改造下丘脑代谢组,导致小鼠代谢紊乱》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7-04-27
  • β,β-胡萝卜素-9',10'-加氧酶2(BCO2)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最初被发现是催化类胡萝卜素不对称裂解的酶。BCO2的全身耗尽导致小鼠食物摄取量增加和肝脏脂质代谢受损。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重建小鼠下丘脑代谢组来确定BCO2在下丘脑营养代谢和喂养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将6周龄的雄性BCO2敲除(KO)和同基因野生型129S6(WT)小鼠用于代谢和细胞因子和下丘脑代谢组学和生化分析。与WT相比,BCO2 KO小鼠在代谢和代谢物稳态中表现出广泛的破坏,空腹血糖升高,循环胰高血糖素和瘦素的减少,血浆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升高以及AMP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受损。下丘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BCO2的消耗导致了代谢变化的显着变化,包括抑制长链脂肪酸转运到线粒体中,抑制二肽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刺激BCO2 KO小鼠的局部氧化应激和下丘脑的炎症。这些发现表明BCO2调节下丘脑线粒体功能,营养代谢和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

相关报告
  • 《致病性下丘脑细胞外基质促进代谢性疾病》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4-09-29
    • 肥胖和 2 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都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下丘脑弓状核(ARC)内的细胞对调节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它们在代谢性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胰岛素抵抗,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该文中,研究人员研究了环绕 ARC 神经元的特化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细胞外基质(称为神经元周围网)的作用。在代谢性疾病中,ARC 神经元周围网会增强和重塑,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功能障碍。用酶或小分子破坏肥胖小鼠的神经元周围网,可改善胰岛素进入大脑的情况,逆转神经元的胰岛素抵抗,增强代谢健康。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RC 细胞外基质重塑是驱动代谢疾病的基本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发现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2-01
    • 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藻类和细菌中,是植物的重要色素,赋予花和果实独特的颜色,保护光合作用。类胡萝卜素是维他命A合成的前体物质,有利于保障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反应。脂溶性的类胡萝卜素能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可为解决维他命A缺乏问题提供途径。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稳定积累依赖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储存与降解之间的代谢平衡。因此,类胡萝卜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调节类胡萝卜素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关基因在类胡萝卜素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仍较为匮乏。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通过筛选伽马射线诱变的大豆突变体库,获得4个花色变黄且种子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变体株系。利用构建的图位克隆群体定位到候选基因——GmCCD4,该基因编码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通过降解类胡萝卜素产生β-紫罗兰酮,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负调控因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GmCCD4基因为控制大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3个关键调控位点之一;栽培大豆中存在4种GmCCD4的单倍体型,不同的单倍体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明显差异,H1单倍型大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该研究解析了GmCCD4基因调控大豆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子机制,为调控油料作物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供基因资源,对高营养、高品质作物育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GmCCD4 controls carotenoid content in soybeans为题,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东北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高金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冯献忠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