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昆虫表面启发 研究人员发明防水涂层应用广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9
  • 据外媒报道,通过研究昆虫的表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纳米结构,可用于设计更强、更具弹性的防水涂层。此种设计增强了防水能力,可应用于个人防护装备(PEE),以更好地抵御COVID-19等病毒颗粒。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Lin Wang表示:“在过去几十年里,传统的防水表面设计都基于荷叶等植物打造。” 传统的工程理论已经采用该方法打造超疏水或防水表面。从传统上来看,此类表面由低固体纹理制成,即在低密度的微观毛发状纳米结构上留有一层极薄的空气,研究人员将其比作空气曲棍球台。

    机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Tak-Sing Wong表示:“原因在于,如果液滴或物体漂浮在空气上方,就不会粘在空气表面。”

    由于此种方法有效,人造涂层都倾向于模仿此类纳米结构的低密度特征。

    不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却介绍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研究人员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蚊子的眼睛、跳虫的身体或蝉的翅膀等表面时,发现此类表面上纳米绒毛的密度更大,在工程学中就称作高固体纹理。经过进一步探索,此种特征与植物结构差异显著,可实现更好的防水功能。

    研究人员表示:“想象一下,在一个表面上有高密度的此类纳米结构,那么就有可能在受到更大的冲击力时,仍保持空气层的稳定性。”这也意味着密度更大的结构能够排斥速度更快的液体,如雨滴。

    虽然此种设计理念对于人类而言是全新的,但研究人员认为此种纳米结构提升了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灵活适应性。

    研究人员希望利用此种从自然中获取的知识,将此种设计理念应用于下一代涂层中,研发可以抵御移动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液滴的防水表面,而且其应用范围很广泛,从小型飞行机器人交通工具以及亚马逊运送包裹的无人机到商用客机,都可以采用此种模仿昆虫表面的涂层,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不过,在发生了COVID-19疫情后,研究人员也意识到此种技术可以对人类健康带来有利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希望,在该涂层研发出来后,可用于PPE。例如,如果有人在面罩周围打喷嚏,释放出高速飞沫。如果使用传统的涂层,此类颗粒还会附着在PPE表面。而新设计的涂层就可以更好地排斥此类飞沫,让PPE表面保持无菌。”

    该项研究的下一步是研发一种成本效益高的方法,以大规模制造模拟此种特性的涂层。

  • 原文来源: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8/19I70198804C409.s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发明新涂层 使金属锂电池更稳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6
    • 8月26日,据外媒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和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焦耳》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涂层,可以使轻量金属锂电池安全持久,这将引领下一代电动汽车的诞生。 在实验室测试中,涂层显著延长了电池的寿命,它还通过极大地限制穿透电池正负极之间隔板的析锂来处理燃烧问题。 研究人员指出,金属锂电池每磅的能量至少比锂离子电池多三分之一,而且非常轻,因为它们使用轻量锂作为带正电荷的一端,而不是更重的石墨。如果金属锂电池更可靠,从笔记本电脑到手机,这些便携式电子产品都能从中受益,但真正的收入来源将是汽车。电动汽车最大的阻力是电池就占据了成本的四分之一,这触及电动汽车生产成本的核心问题。 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因此,开发新型电池以满足现代电子设备的高能量密度要求至关重要。 斯坦福大学和SLAC的研究小组在一个标准金属锂电池的正电荷端(称为阳极)上测试了它们的涂层,正电荷端通常形成析锂。最终,他们将特殊涂层的阳极与其他市场上可买到的组件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完全可运行的电池。经过160次循环使用后,他们的金属锂电池仍能提供第一次循环时85%的电能。普通的金属锂电池在如此多次循环后会大概只能释放约30%的能量,即使它们不会爆炸,作用也不大了。 这种新的涂层通过形成一个分子网络来阻止析锂的形成,这个网络可以将带电的锂离子均匀地输送到电极上。它可以防止这些电池发生不必要的化学反应,还可以减少阳极上的化学物质积聚以避免它们破坏电池的供电能力。 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改进其涂层设计,以便在更多周期内测试电池及提高容量保持率。
  • 《受仙人掌启发 研究人员制备出“自保湿膜”》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5-20
    • 由韩国汉阳大学、中国天津大学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受到仙人掌的启发,成功制备出高温低湿条件下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自保湿碳氢聚合物离子交换膜,突破了限制膜性能的科学瓶颈,为燃料电池装置带来了福音。相关成果已于4月28日在《自然》期刊上发表(Nanocrack-regulated self-humidifying membranes, 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17634)。 据介绍,这项研究成果是从仙人掌植物气孔在白天和高温干燥环境中关闭从而保持内部水分的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的。他们围绕离子交换膜在高温低湿状态下由于膜失水而导致的离子电导率大幅降低的科学难题,从纳米级可调节裂缝疏水涂层进行膜表面改性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在膜表面喷涂具有疏水性的纳米级涂层,利用膜本身在吸水后的膨胀和失水后的收缩特性实现高保水能力。高湿度时,膜膨胀将疏水涂层撑开,形成较宽的纳米级裂缝,从而保证水和离子的传输通道畅通,此时涂层为开放涂层,水和离子可同时在膜内部及纳米裂缝中间自由传输;低湿度时,膜收缩将疏水涂层裂缝闭合,起到将膜内部的水封闭的作用,此时涂层为封闭涂层,纳米级裂缝充当了阻止膜内部的水分进一步蒸发流失的“纳米级阀门”角色。 (摘自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