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脯氨酸II型螺旋防冻蛋白广泛分布于弹尾目,可能起源于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8
  • 抗冻蛋白(AFP)与冰晶结合以防止生物冻结。在鱼类和昆虫中发现了多种AFP折叠,包括α螺旋、球状蛋白和几种不同的β螺线管。但是,弹尾目等不会飞的节肢动物体内AFP的多样性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在这里,来自寒冷或温带的22种弹尾目中的18种显示出抗冻活性。使用了几种方法来表征这些AFP,包括冰亲和纯化分离、MALDI质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串联质谱测序、转录组测序和序列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有这些AFP都具有高甘氨酸含量,并且预计具有相同的聚脯氨酸II型螺旋束折叠,这是弹尾目独有的折叠。这些六足动物出现在奥陶纪时期,已知产生AFP的两个目在大约4亿年前的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代发生了分歧。因此,AFP很可能在随后的两个冰河时代和中间的温暖时期出现并在许多谱系中持续存在,这与鱼类的AFP不同,鱼类的AFP在大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冰河时代开始时独立出现。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5983-y?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f0f29be4-7d15-4cc1-80c4-5138f5be6db7
相关报告
  • 《免疫系统受损患者中E型肝炎病毒多聚脯氨酸区的特征》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爱花
    • 发布时间:2014-10-17
    • E型肝炎病毒(HEV)能在起免疫受损患者,包括固体器官移植(SOT)接受者中引起慢性感染。最近已报道有两个病毒株可与人核糖体基因发生重组。含有插入序列的病毒株在体外复制得更好。这种重组事件的频率或这种插入如何增强复制的还不清楚。研究通过调查59名感染HEV的SOT患者后发现已变为慢性感染的27名患者中,有三个病毒株含有4个重组事件。这4个插入序列具有不同的起源(人类基因或HEV基因组),但是都富含脂质和碱性氨基酸,提供了潜在的调节位点。研究数据表明重组事件发生于大概11%分离自慢性感染患者的病毒株。插入序列的结构为这些插入序列是如何促进病毒复制的提供了新的线索。
  • 《基于脯氨酸的Zika和登革热病毒NS2B / NS3蛋白酶的变构抑制剂。》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2-02
    • Zika和登革热黄病毒的NS2B / NS3丝氨酸蛋白酶是开发抗病毒药物的诱人靶标。我们报道了合成和评估的基于脯氨酸的新型化合物类别,该类化合物对这两种蛋白酶都具有变构抑制作用。确定了蛋白酶结合和抑制作用中的变构结合位点,从而将其确立为黄病毒抑制剂的新先导化合物。基于我们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分子,从而产生了具有亚微摩尔IC50值和改善了亲脂性配体效率的抑制剂。通过诱变和用马来酰亚胺对获得的半胱氨酸突变体进行共价修饰来探测蛋白酶,然后通过计算阐明可能的结合模式。在感染的细胞中,使用抑制剂的前药观察到了对登革热病毒血清型2的抗病毒活性。靶向变构的新型抑制剂支架提出了黄病毒NS2B / NS3蛋白酶之间共有的位点,其功效在体外和纤维素中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