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薄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多层设计策略》

  • 来源专题:工业强基
  • 编译者: 张欣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太阳能在我们全球追求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已变得不可或缺。如今,大约95%的太阳能电池是使用晶体硅(c-Si)制造的。大多数商业设计采用厚度约为160–170μm的c-Si光活性层。然而,由于仅硅就占每块太阳能电池板成本的近一半,专家们相信下一代c-Si太阳能电池会薄得多。

    不幸的是,薄c-Si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仍然远落后于厚工业电池。这是因为薄c-Si电池的最佳设计策略只会最大化单个参数,如短路电流密度、开路电压或填充因子。目前的方法都不能同时改善这些参数,所有这些参数对于实现高效率都很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杭州电子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制定了一项新策略,以显著提高薄c-Si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能源光子杂志》上,代表着硅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所提出的策略优化了一些关键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该团队认为这些特性是厚c-Si太阳能电池和薄c-Si太阳能细胞转换效率差异的原因。利用商业软件程序,他们对各种薄电池设计进行了光学模拟。通过使用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了一种创新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比传统技术具有几个优势。

    该团队没有使用通常用于制造厚c-Si层的硅锭切割方法,而是采用了层转移方法。他们用氢氟酸在厚硅片上蚀刻小孔。该多孔层作为衬底生长20μm薄的单晶硅层,可以很容易地分离并转移到柔性不锈钢衬底上。

    为了增强薄硅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研究人员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在两侧沉积了多个金属纳米膜——分别在面向太阳能电池正面和背面的侧面沉积了SiO2/SiNx/SiOx层和Al2O3/SiNx/SiOx膜,它们具有金字塔结构。

    前SiNx/SiOx层和后SiOx/SiNx层分别增加了硅层在更短和更长波长下的光吸收。这反过来又增强了短路电流密度,短路电流密度是衡量太阳能电池可以产生和收集的电荷载流子数量的指标。与用作参考的标准太阳能电池相比,电流密度从34.3增加到38.2mA/cm2。

    此外,SiO2和Al2O3层提供了高表面钝化,使所产生的电荷载流子的复合和损失最小化。这导致了更高的开路电压——衡量太阳能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当使用所提出的设计时,它从参考电池中的632 mV提高到684 mV。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填充系数从76.2%增加到80.8%,该系数是太阳能电池运行与理论最大效率接近程度的指标。

    正如模拟和实验所证实的那样,所提出的策略将转换效率从16.5%提高到21.1%,显著提高了4.6%(与参考电池相比,提高了约28%)。这使得薄c-Si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接近于工业上的厚太阳能电池,目前的效率为24%。

    JPE副主编、希腊帕特拉斯大学凝聚态物理学教授Leonidas Palilis评论道:“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发现为实现使用更少硅的高性能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于20μm的电池,大约是给定面板尺寸上160μm厚电池所需硅量的八分之一。”

    由于成本降低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能力的扩大,这一进步可能有助于硅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更广泛、更具成本效益的采用。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3-09-multilayered-strategy-high-efficiency-thin-crystalline.html
相关报告
  • 《无规共聚策略设计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展望与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9
    •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相比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非富勒烯聚合物单节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经超过14%。广泛研究的有机光伏(OPV)材料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给体以及小分子和聚合物受体,但是,无规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受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无规共聚物为有机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聚合物给体或者受体,也有利于更大程度提高有机光伏效率。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PCE与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引入第三组分调节分子吸收及吸收系数、轨道能级,还能够精准地调控分子的结晶性,使得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在《高分子学报》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专论中我们系统评述了无规共聚策略精准调控分子结构以及有机光伏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 近年来,陈义旺教授课题组在精准调控无规共轭聚合物分子结构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基于N2200聚合物构建的无规共聚物受体PNDI-2T-TR,器件效率达到8.13%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4580-4584),是目前无规共聚物受体最高的效率之一,并且相比N2200器件,Voc、Jsc和FF均获得全面的提高。器件参数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精准调控无规共聚物的分子结构,改善吸收强度、控制能级和降低分子结晶性,从而获得器件参数的全面提高。在无规共聚物给体方面,在PffBT4T-2OD体系中添加第三组分四氟苯构建的三元聚合物给体PffBT-2TPF4-9/1,来降低分子的强结晶性,并与PC61BM搭配,其最优的器件效率达到9.4% (Nano Energy, 2017, 37, 32–39),FF达到70%。相比PffBT4T-2OD:PC61BM器件,PffBT-2TPF4-9/1:PC61BM光伏器件实现室温溶液加工有机太阳能电池,并且达到很好的电荷传输。另外,通过使用非卤溶剂改善分子形貌,促进太阳能效率的提高,我们采用三甲苯作为非卤溶剂,将PffBT-2TPF4-9/1:PC61BM器件效率提高到9.9% (Nano Energy, 2017, 41, 27–34),并且Voc和FF均获得很好的提高。 综上,我们系统评述了无规共聚策略精准调控分子结构对紫外吸收及吸收系数、电子轨道能级、溶解性和薄膜形貌以及结晶性的影响。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无规共聚物材料的精准调控方面,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策略。最后,并对该方向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期望和愿景。 相关工作由南昌大学陈义旺教授课题组发表在《高分子学报》专论栏目,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昌大学化学学院的张有地博士,南昌大学陈义旺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分子学报. 2019, 50(1): 13-26, DOI: doi/10.11777/j.issn1000-3304.2018.18193)。
  • 《为a-si提供的多层氢化p型微晶硅窗口:在不透明基板H薄膜的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6-04-16
    • 在衬底型非晶Si的性能?窗口:多层p型微晶(μc-)Si对不透明基板H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在P/I界面的H2等离子体诱导的损伤(HPID)和光吸收层的近界面区域得到很好的解释。微晶硅:H是使用在富含H2气氛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用高H2稀释比例,会引起相当大的HPID得到高微晶体积分数。电池效率增强了多层p型微晶硅:与H构成的具有低和高结晶体积分数膜相比,细胞单层微晶硅:H。在该多层p型微晶硅:H,低结晶性薄膜被放置在一个i硅上:以减少HPID的H层。目前工作表明HPID在P/I界面和光吸收层的附近的界面区域减少,并且,所述p型μc-Si的质量:H必须是一个显著考虑到实现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