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被纳入“新基建”体系、市场规模超550亿元》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5-06
  • 1、人工智能被纳入“新基建”体系

      2020年3月4日,中央明确指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比于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人工智能方面,AI将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

      2、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 AI (各个垂直领域) 大数据和数据服务、视觉、智能机器人(13.020, 0.36, 2.84%)等领域 ,其中:AI 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主要包含市场营销和客户管理领域) 医疗健康、金融领域。

      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市场最成熟的两个领域。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逐年上升,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5年到2018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54.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36%)。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415.5亿元。前瞻推算,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554亿元左右。

      4、人工智能板块业绩喜忧参半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几大头部企业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情况,发现有几家头部企业表现较好,但其中不乏业绩承压、利润下降的企业,如四维图新(14.620, 0.54, 3.84%)和东方网力(2.950, 0.07, 2.43%)业绩均下滑,承压较大。

      5、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能建设些什么

      “新基建”不同于“铁公基”传统思路,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那么在“新基建”浪潮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应该建什么、怎样建?根据通信世界网发布的观点,人工智能新基建的核心是构建专用设施,填补算力不足,同时应在泛在、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构建软硬件协同、新老系统协同、各个行业协同的产业新生态。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相关报告
  • 《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28
    • 新浪科技讯 6月22日上午消息,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包括硬件在内,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5亿美金,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39.0%。 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还未改变客户,先把自己颠覆 从行业用户角度来看,2018-2019年的关键词是“主流应用落地、碎片应用渗透”,2019-2020年,AI的采用已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到2020年,我们了解到已经有近百家企业发布了人工智能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或者研究院,发布几十个联合攻关的AI项目。可以说,AI正在规模化、深入的走进企业中。 从整体市场格局角度,计算机视觉市场增长超出预期,驱动力即来自政府投资。语音分析市场增长驱动力来源于政府法庭庭审类应用,对话式AI市场增长相对有限。商业化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不大但增长空间巨大。AI技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上一代产品的更新换代:没有做到智能化升级的传统厂商的市场份额明显下滑,呈现出被市场淘汰的趋势,可以说还没有开始改造行业企业,先行改变了供应商自己的格局。 人工智能市场之计算机视觉应用 2019年全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达1456.4百万美元。市场增长来源于安防、城市大脑等领域。人脸识别做身份核验的应用空间已经呈现出较高的渗透率,但在疫情之后,包括园区、办公楼宇将带来一拨新的人脸识别需求。在传统行业,工业质检、巡检的应用正在兴起。从市场格局角度,在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四小龙的整体份额之外,海大宇在AI+安防市场的份额也显著增长。在质检、巡检方向,百度、华为、阿里、腾讯以及以创新奇智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在崛起。 人工智能市场之语音语义市场 2019年全年中国语音语义应用市场达1224.9百万美元。除了智能家居等消费级产品普及带来的机会之外,智能客服、法庭庭审语音转文字,贡献了较大的市场规模。在疫情之前,在工业领域已经有语音机器人部署到生产环境,疫情之后不仅是工业领域,政务服务领域的语音机器人、传统行业企业的语音机器人也将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空间。另外,NLP、AI数字员工、RPA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将重塑AI应用场景。 整体市场格局方面,科大讯飞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有所下滑,思必驰等创企凭借差异化优势依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等厂商也开始在这一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人工智能市场之机器学习开发平台 机器学习仍然是2019-2020年热点,但受限于数据资源就绪度、数据科学家人才储备,目前落地应用规模并不大,2019年约205.1百万美元。IDC重点追踪了第四范式、美林数据、九章云极、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的机器学习商业化进展。目前第四范式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另外美林数据、九章云极分别在部分行业体现出显著优势。BATH则在公有云以及线下部署两方面发力。同时,市场也不断有新的挑战者进入:如聚焦于驱动金融智能决策的氪信科技、星云Clustar、探智立方等。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热点 RPA、AI数字员工重塑AI应用场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技术的发展,推动RPA向智能化升级,AI数字员工也开始走向市场。这些技术的融合将重塑诸多AI应用场景。 AI中台势不可挡:尽管业界对“中台”概念总有争议,AI落地过程中数据资源不足的瓶颈也让从业者意识到数据化的重要性,进而转向大数据建设领域,促使数据中台、AI中台构成的数据智能齐头并进。AI中台、数据中台,也将为机器学习领域带来新的机会。当然,市场也需防范中台概念的滥用,不是每一个应用都可以称之为“中台”。 AutoML:在数据资源就绪度不足、数据科学家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市场需要更成熟的机器学习平台产品、更低门槛的AutoML产品、乃至更有效的落地方法论,助力企业AI全面落地应用,提升业务价值。 其他技术热点:图数据库、知识图谱、视频分析。 展望未来,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新基建带动人工智能建设,疫情刺激数据智能市场跨越式前进,行业企业将AI全面渗透,未来AI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尽管部分细分领域市场趋向饱和,但仍然有更多领域有待创新和突破。要扩张市场份额,一是要寻找能规模化复制的应用,二是现阶段还有是要靠创新能力和技术领先性拓展新的应用场景,三是寻找具备行业Knowhow的合作伙伴共同将技术落地企业。”
  • 《2022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规模分析 市场规模约2850亿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7
    • 行业主要相关上市公司:必创科技(300667)、敏芯股份(688286)、四方光电(688665)、森霸传感(300701)、中航电测(300114)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细分行业增速、传感器企业区域分布 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够将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为电信号或其他信息,以达成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显示等功能。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 从传感器应用占比看,汽车电子、工业制造和网络通信领域是传感器应用最主要的三大领域,占比均超过20%。除此以外,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占据也均超过7%。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通信行业等行业快速增长,带动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202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达到2510亿元,较2019年增长14.66%。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2850亿元。 中国RFID传感器产品市场增长最快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传感器细分市场中,同比增长最快的是RFID产品,增长超过20%。其次是视觉产品和光电产品,增速分别达到19.9%和18.8%。其余如安全传感器等产品的增速也超过10%。 广东传感器企业数量最多 从中国传感器企业区域分布看,广东省拥有176家企业,位列各省市第一。上海和江苏排名第二和第三,传感器企业数量均超过50家。此外,浙江和北京也各拥有39家传感器企业。 注:数据截止2022年3月9日 综上所述,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其中汽车电子、工业制造和网络通信领域是最主要的三大应用领域。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已经突破2500亿元。从细分市场看,2022年第一季度,RFID产品同比增速最快。从传感器企业区域分布看,广东数量最多。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