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深:助力构建完善的动力电池再回收利用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6
  • 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在天津成立,并将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纳入其业务范围。此举再度引发了对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的关注。

    “目前,政府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日前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回收利用,构建完善、健康、环保的回收产业链,提升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创新再利用的措施和标准,并逐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以确保废旧电池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一直积极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工作。

    今年4月,在由协会主办的CIBF重庆国际电池展期间召开了理事会,会上全票审议通过了对筹备成立电池回收再利用分会的建议。并在CIBF2024展会同期,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励择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电池回收论坛,围绕“绿色闭环电池供应链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分享了自己对回收电池行业未来发展动向的思考。

    今年8月16日,协会发布“关于征集《梯次利用(汰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性能及剩余寿命的评估》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基于行业背景和海峡两岸共通标准论坛,协会计划成立《梯次利用(汰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性能及剩余寿命的评估》团体标准和两岸共通标准编制工作组。

    在王泽深看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现状,一方面是市场规模扩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废旧动力电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内废旧电池的回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据协会和鑫椤资讯共同发布的《2023锂离子电池行业白皮书》统计,2021-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会逐渐增长,累计退役规模预计达380GWh;而2026-2030年,市场将迎来全年爆发,累计退役规模预计达1.2TWh。

    另一方面,规范化程度不足。“虽然有一些企业已经符合了工信部的标准,但市场上仍然存在非正规回收渠道,这可能对环境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王泽深说,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方面仍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行业标准和规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废旧动力电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回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王泽深也提到了,当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回收利用率低、电池回收准入门槛低、溯源管理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技术和环境挑战等。

    “我们将继续强化协会在行业中的‘桥梁纽带、规范引领、服务支撑、协调沟通’作用,推动废旧动力电池行业标准的提升。”王泽深进一步介绍了协会下一步工作,如筹备海峡两岸互通标准工作,积极开展CIBF展会和论坛活动,搭建政企互动平台,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协会计划于明年在深圳举办CIBF2025第十七届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暨展览会。届时,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将现场展示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同期,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的前沿议题,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一个包括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在内的全国性的资源循环产业服务平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无疑会提速这项工作。同时,作为一个千亿赛道的新兴朝阳产业,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也获得了宁德时代、天齐锂业、长安汽车等头部企业的青睐,他们也纷纷进军这个赛道。

    未来如何参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王泽深表示,协会将助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动力电池再回收利用体系,避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不当对环境生态和公共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助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 李颖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9742-1.html
相关报告
  • 《工信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5
    • 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了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情况。 王卫明介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我们已在京津冀等17个地区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深化跨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推广应用退役电池柔性拆解等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制定发布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培育的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具体职责,细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二是研究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控联动机制,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溯源监督管理,压实有关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贯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四是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企业案例经验。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
  •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无法支撑续航里程,换一块新电池却花费不菲。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看似是一个末端问题,实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有助于更好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汽车消费,培育壮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为应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相关部门接连发布一系列政策举措。今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今年8月,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截至9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也应看到,由于处理成本高、赢利困难、管控不严,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不少退役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这一现象的治理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出手、行业企业同心联手。 规范竞争市场,“有形之手”须积极作为。破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题,规范流向渠道是当务之急。既要管好“增量”,让新增动力电池流向有迹可循,也要约束“存量”,以强制举措限制不正规回收企业的野蛮生长,净化电池回收市场。与此同时,收得进来,更要能用得出去,应进一步明晰梯次利用产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相关要求,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废旧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的企业“能手”,引导退役电池有序回收利用。 提升回收效率,“无形之手”须多主体共同发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涉及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商、终端利用企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好电池回收这一产业,还需上下游企业“多手联弹”。应该看到,无论是抑制灰色产业链生存发展,还是落实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都需要产业链相关企业采取联合行动,维护良好行业生态,培育梯次利用市场,有效开拓电池回收这片蓝海。 多方出手,是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留足后手”。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必须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正轨。有关部门应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对于相关企业而言,不妨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加速布局相关产业,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埋下更多“种子”,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