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综合改革试点 开创耕地保护新局面》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08-31
  • 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安徽省坚持守正创新、系统集成、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耕地保护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徽省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走深走实,提升工作质效,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能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一是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完善了立项信息报备、地类认定、日常变更、内外业核查、验收信息报备等5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形成了项目审核全流程负责、分片包干和指标库专人管理的工作模式。截至8月27日,立项阶段审核通过项目1841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66695.35亩,计划提质改造耕地面积29320.62亩;验收备案入库项目536个,净增耕地面积18427.72亩,提质改造耕地面积36561.16亩。二是持续跟踪服务。组织召开2023年度全省市级土地整治机构负责人会议。各市及广德市、宿松县土地整治机构负责人围绕土地整治机构职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进一步畅通了省市两级土地整治机构沟通渠道、深化了技术交流合作。三是强化技术交流培训。开办补充耕地项目管理专项培训班,采取“现场教学”加“实践巩固”的形式帮助市县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四是强化科研赋能。研究编制《安徽省耕地恢复专项规划(2023-2027年)》,申报《新增耕地核定规程》《垦造水田工程建设要求》《建设项目临时用地规模核定指南》等3项地方标准和1项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助推耕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告
  • 《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08-31
    • 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在北京市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大会得到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指导。会议以“粮食安全与农田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盐碱地资源普查与开发利用技术模式创新、育种科技进步与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等重大议题,开展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解读和交流研讨。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指出,要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明确“以水定地科学开发、集约配套系统开发、适度有序分类开发、建管并举长效开发、多方参与合理开发”五大原则,重点在“拓、扩、提、促”四个方面做文章。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提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一是树牢耕地安全底线思维,加大耕地守存扩增提质力度;二是牢固树立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利用安全、环境安全、置换安全、防灾安全等六大安全底线思维;三是以耕地安全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全方位全环节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制度性安排;四是以耕地底线思维,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和边际土地合理利用。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表示,面对基本国情,要精打细算利用好每一块土地,做到惜土如金、地尽其用,要从保数量、提质量、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三个方面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价值。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理事长周献慧表示,面向未来,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为全球多样化的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商业模式创新,吸引广大盐碱地治理上下游企业投资盐碱地、获益盐碱地,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专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加强耕地保护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久久为功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会议由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耕地保护监测与质量提升专业委员会、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承办。会上,主办方还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国盐碱地科学利用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并推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十大技术模式。
  • 《评论:守正创新 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0-25
    • 新时代催生新变革。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在江苏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全局,分析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找准新坐标、展现新作为指明方向。   回溯来路,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发挥引领导向、提升成效、展示形象、支撑发展作用,为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注入新动力。   当起航新征程的战鼓催征,我们看到的,是气象改革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节点被历史铭记、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社会熟知、一段段生动故事深植人心——气象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综合防灾减灾等深入推进;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全面铺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这一切,离不开宣传科普战线提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迫切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提高认识,深刻把握新方位新坐标,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科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传播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弘扬气象文化精神的职责,责任非常重大。只有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任务,学深、悟透、笃行,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在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凝聚各方力量,服务社会需求,提升全民素质,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核心价值。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深度融入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持。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国家需求建设现代化气象强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广大气象工作者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将做强气象宣传科普事业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才能激励气象干部职工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干事热潮;才能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做好新时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必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审时度势,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社会价值。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气象需求,已经转向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转向了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我们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气象宣传科普承担的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效益的职责,“揪住”社会关注点与气象工作着力点,大力构建“智慧”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为气象信息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有效途径。   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学笃行,为新时代气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