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上的单片近紫外光电子系统》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11-19
  • 中国南京邮电大学一直致力于硅上的单片近紫外(UV)光电组合,包括波导连接的氮化铟氮(InGaN)多量子阱(MQW)二极管。二极管器件能够在实时全双工设置中生成和检测编码音频流的光信号。

    在(111)硅上生长阶梯级氮化铝和氮化铝镓层的缓冲层。该材料被制成两个二极管器件,由一个悬浮波导连接。 通过背面蚀刻局部去除硅衬底来实现波导悬浮,移除后由于材料内部应力变化而使发射波长偏移。研究人员发现圆形探测二极管的发射光谱和响应光谱的波长重叠40nm。

    研究人员说:“自发光电流对抗产生注入电流的变化,表明自吸收可能与高注入条件下发光二极管的效率下降有关。在应用方面,单片多组分系统有巨大的潜力,如紫外线感应、固化、灭菌和片上功率监测等。”

相关报告
  • 《硅上的氮化镓微丝阵列用于紫外光电探测》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12-02
    • 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发了(100)硅上基于氮化镓(GaN)微丝阵列的紫外(UV)金属-半导体-金属(MSM)探测器。 研究人员使用自上而下的技术创建水平微丝,用300nm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二氧化硅层制备2英寸高电阻率(100)硅衬底,该二氧化硅层被图案化呈7μm硅间隙隔开的3μm条纹。用300nm AlN绝缘缓冲液的低压(100mbar)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然后无意掺杂GaN制备微丝阵列。使导线与两个相隔20μm的图案化镍/金肖特基电极接触。 在2500μW/ cm2 325nm氦镉激光功率下,5.0V偏压,电流为2.71mA。暗电流为1.3μA,灵敏度为2.08×105%。研究人员声称,他们的紫外光电探测器在高紫外线灵敏度,高响应度和高EQE方面表现优于大多数单一GaN纳米/微电子和纳米线阵列光电探测器。
  • 《单片磷化铟在硅上生长用于光电子学》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设计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07-01
    • 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一直致力于在硅(Si)衬底上直接生长磷化铟(InP)技术,为的是能在低成本平台上实现光电子单片集成。 激光与轴上硅的集成是用于光子集成电路和光纤大规模网络互连的有效的、复杂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子器件,它为当今的通信技术提供了动力。希望单片集成将降低晶圆键合所需的额外处理所产生的成本,并且还允许使用较大直径的基板来实现规模经济。 V型槽Si通过用氢氧化钾溶液透过二氧化硅(SiO2)掩模进行蚀刻而形成。平行条纹以130nm间距制成。制备了具有800°C自然解吸的MOCVD硅表面。 激光二极管的III-V生长于在400℃的沟槽的面上的10nm GaAs浸润层。发现润湿层避免了不均匀性和大的InP簇,这可能对进一步生长和聚结成薄膜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