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载量有可能预测临床结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3-09
  • SSRN预印平台于3月2日出版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等发表的预印本论文“The Viral Load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Has the Potential to Predict the Clinical Outcomes”,旨在研究临床因素、实验室检查和胸部影像学发现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
    论文回顾性收集了来自中国湖南省的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例。评估了基础临床特征、初始影像学特征和后续CT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肺磨玻璃影(GGO)(48,85.7%)、血管扩张(44,78.6%)是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体征。64.3%患者的病灶边缘难以区分。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之间没有发现显着相关性。相反,难以区分的病灶边缘与Ct值之间呈负相关性(r = -0.283,P = 0.042)。换句话说,难以分化的边缘意味着较低的Ct值(P = 0.043)。Ct值较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进展的随访变化(P = 0.022)。当AUC为0.685时,基线Ct值可以预测后续随访变化。CT表现正常的所有4位患者均在随访CT扫描中出现新病变。
    结论:病毒载量与初始CT扫描图像上难以区分的病灶边缘负相关,并有可能预测随访CT的变化进展。诊断COVID-19病例时应报告Ct值。对于最初诊断时CT表现正常的患者,尤其是Ct值较低的患者,必须进行后续CT扫描。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46047
相关报告
  • 《3月2日_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载量有可能预测临床结果》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04
    • 3月2日_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载量有可能预测临床结果 1.时间:2020年3月2日 2.机构或团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湖南省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3.事件概要: SSRN预印平台于3月2日出版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等发表的预印本论文“The Viral Load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Has the Potential to Predict the Clinical Outcomes”,旨在研究临床因素、实验室检查和胸部影像学发现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 论文回顾性收集了来自中国湖南省的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例。评估了基础临床特征、初始影像学特征和后续CT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肺磨玻璃影(GGO)(48,85.7%)、血管扩张(44,78.6%)是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体征。64.3%患者的病灶边缘难以区分。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之间没有发现显着相关性。相反,难以区分的病灶边缘与Ct值之间呈负相关性(r = -0.283,P = 0.042)。换句话说,难以分化的边缘意味着较低的Ct值(P = 0.043)。Ct值较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进展的随访变化(P = 0.022)。当AUC为0.685时,基线Ct值可以预测后续随访变化。CT表现正常的所有4位患者均在随访CT扫描中出现新病变。 结论:病毒载量与初始CT扫描图像上难以区分的病灶边缘负相关,并有可能预测随访CT的变化进展。诊断COVID-19病例时应报告Ct值。对于最初诊断时CT表现正常的患者,尤其是Ct值较低的患者,必须进行后续CT扫描。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46047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6-01
    •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成功开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以“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为题在线发表(论文链接附后)。研究团队使用SARS-CoV-2感染HFH4-hACE2小鼠(使用HFH4肺纤毛上皮细胞特异性启动子将hACE2基因转入小鼠中),通过持续监测小鼠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各组织中病毒载量情况,发现感染的小鼠产生了与COVID-19患者类似的间质性肺炎;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护小鼠免受病毒的致死感染。该模型的建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研究团队前期鉴定出SARS-CoV-2利用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作为受体入侵宿主细胞而无法使用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ACE2),这意味着普通小鼠可能无法有效感染SARS-CoV-2。为了建立SARS-CoV-2小动物感染模型,研究团队迅速利用优势资源,使用实验室之前引进的HFH4-hACE2转基因小鼠对SARS-CoV-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作者在使用SARS-CoV-2感染小鼠后,发现部分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降低并最终死亡。小鼠肺部在感染第1天和第3天时就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的情况。从感染后5天起,小鼠出现重症和轻症两种不同的表型:重症小鼠(27.3%)肺部展现出严重的血管周-支气管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部分支气管堵塞和透明膜形成;轻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病毒载量结果显示SARS-CoV-2主要感染小鼠的肺组织,但在部分小鼠的眼睛,心脏和脑组织中也发现了病毒RNA。 研究团队同时观察了SARS-CoV-2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情况,发现部分小鼠在感染后死亡,主要原因可能是hACE2在小鼠脑中表达所致。通过对感染存活小鼠和未感染过的小鼠进行高剂量攻毒,发现被感染过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死性攻击(图1)。 这项研究发现HFH4-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对SARS-CoV-2易感,小鼠肺组织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并且能部分模拟COVID-19的病理变化;预先暴露于病毒能保护小鼠免受严重的肺部感染(图2)。该模型的成功建立给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人地、刘美琴、陈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石正丽研究员与杨兴娄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Ralph Baric教授为该论文的合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图1.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保护小鼠免受严重肺部感染。存活小鼠及初次感染小鼠在高剂量SARS-CoV-2感染后的体重变化情况(A);生存率情况(B);主要器官病毒载量情况(C);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组织与脑组织病毒抗原表达情况:初次感染(D,F,H),再次感染(E,G,I)。 《细胞》(Cell)期刊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22-X 原文链接: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2005/t20200526_559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