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在大麦中鉴定出两个淀粉合酶IIa自然变异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04
  • 淀粉是麦谷类作物籽粒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对作物的产量、营养品质、健康价值和加工利用有重要影响。淀粉合酶IIa(starch synthase IIa,SSIIa)是作物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缺失或不足会造成麦谷类作物中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改变、直链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总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关于水稻、玉米等作物中重要的SSIIa自然变异体研究已有报道,但目前尚未见不同功能的大麦SSIIa变异体研究。青稞(裸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口粮,在发掘青稞中淀粉合酶IIa变异体并研究其功能,对青稞和大麦的品质改良、加工利用及产业增值增效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项目组通过电泳分离青稞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发现两个SSIIa自然变异体,结合质谱分析与蛋白免疫印迹对其进行“身份”确认,即SSIIaL和SSIIaH。通过编码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发现由于存在33bp的插入/缺失而产生了特异变异体,根据此序列差异开发出能够快速准确鉴定两种基因型的特异分子标记。通过重组自交系群体和自然群体,研究SSIIaL和SSIIaH对大麦籽粒的淀粉品质、其他籽粒组分和籽粒性状的影响,发现它们与籽粒硬度关系密切。研究SSIIaL和SSIIaH在野生大麦、澳大利亚栽培大麦、青稞农家品种、青稞育成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两种变异体在野生大麦中分布较为一致(14 SSIIaL/16 SSIIaH),澳大利亚栽培大麦中SSIIaH占绝对优势(5 SSIIaL/19 SSIIaH), 青稞中SSIIaL占比较高,青稞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SSIIaL/SSIIaH分别为46/28、41/57。SSIIaL和SSIIaH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差异与大麦终端利用及育种选择一致,澳大利亚栽培大麦主要用于啤酒酿造和饲料,籽粒硬度小、耗能少,SSIIaH基因型是更有利的选择;我国藏区的育种技术相对滞后,食用作为首要目标,因籽粒的高硬度指数与籽粒的色泽亮、营养品质好及抗性强相关联,籽粒硬度高的材料成为育种者的偏爱(SSIIaL基因型)。该研究为青稞和大麦品质定向育种选择提供了分子技术和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Two Starch Synthase IIa Isoforms on Grain Components and Other Grain Traits in Barle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潘志芬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省部共建青稞与牦牛重点实验室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101/t20210129_4776447.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微藻中的绿藻因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产生物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相耦合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生物资源。以往绿藻产能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光合产氢和生物柴油两个不同侧面的单独研究,一方面,绿藻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的诱导模式不同,前者为硫限制而后者则为氮限制;另一方面,产氢与产油在需求能量物质NADPH上存在竞争,传统上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此消彼长难以兼顾,因而鲜见同一藻株协同产氢与油脂积累的报道。 海洋所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筛选出一株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可在氮限制条件下产氢,其产氢量与传统缺硫诱导下的经典模式藻株莱茵衣藻相当,在密闭隔氧+氮限制可诱导原壳小球藻同步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其机制为:(1)氮限制使光合暗反应关键酶Rubisco降解,造成光合光反应电子和能量(NADPH)的积累,进而诱导活性氧产生;(2)在此状态下,细胞呼吸耗氧大于光合放氧,在密闭条件下产生厌氧环境,诱导氢酶活化,光合作用光反应过剩电子大量流向氢酶,实现高效光合产氢;(3)厌氧发生后,缺氧抑制呼吸电子传递,反馈抑制TCA循环,造成脂肪酸合成底物乙酰辅酶A积累。细胞中乙酰辅酶A和NADPH的积累为油脂合成提供了底物和能量,同时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可诱导油脂合成相关酶的高表达,进而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因此原壳小球藻可在高效光合产氢的同时实现油脂大量积累。 该研究同时兼顾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有利于推动从单一产能向协同调控多个产能过程的转变,为降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发掘微藻开发应用潜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张立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凌副研究员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Zhang Litao, Li Ling, Liu Jianguo (2022) Enhanced biohydrogen and lipid coproduction i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nder nitrogen-limiting conditions in a closed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59: 13216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7759
  •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发展出工业微藻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技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1-03-29
    • 作为一种“负碳”的光合细胞工厂,工业微藻能将阳光、海水和二氧化碳规模化地转化为油脂与氢,服务于洁净能源的供给。然而,藻类基因组的大片段操作通常极为困难,长期阻碍着藻类底盘细胞的开发。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建立了精确可控的藻类染色体大片段DNA切除技术,首次示范了>100 Kb DNA片段的单重与连续删减,从而为“最小藻类基因组”的设计和“最简植物底盘细胞”的构建打开了大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除了光合作用、碳浓缩、油脂合成等关键功能模块以外,藻类基因组通常还包括很多由可移动元件、重复序列等组成的“功能冗余”区域。这些大片段染色体DNA既是一种额外的代谢负担,影响基因组的可控性与稳定性。因此,“大刀阔斧”式精确切除这些大片段的“染色体手术刀”,是构建光驱固碳底盘细胞的必备工具。由于缺乏这样的“染色体手术刀”,藻类中从未有大片段基因组DNA切除的报导。 作为一种可规模化室外培养的工业产油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已成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的重要模式体系之一。为了开发大刀阔斧式的“染色体手术刀”,单细胞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勤涛带领的研究小组,根据NanDeSyn数据库中的大量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定义了海洋微拟球藻基因组上的一系列不表达或低表达区域(Low-Expression Regions, LERs),作为切除的目标区域。 科研人员设计了一个基于CRISPR/Cas的“染色体手术刀”,通过两条用于定义剪切位置的向导RNA(gRNA)的共表达,实现了位于30号染色体5’端的基因组中最大LER中目标片段(81 Kb)的精确删除。研究发现,“染色体手术”后,染色体末端端粒能够自动重生,导致长达110 Kb的30号染色体5’端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22%、含24个基因)得以一次性地切除。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同时表达4条gRNA,实现了分别位于30号与9号染色体上的最长和次长的两个LER(最大删除合计214 Kb,含52个基因)在同一细胞中的并行切除。 利用“拉曼组”等单细胞精度的代谢表型分析手段,研究表明,尽管经历了这些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手术,微藻细胞在生长速度、生物量、潜在最大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油脂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等关键性状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在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累积速率上,一些工程株甚至有小幅却显著的加快。这些发现表明,通过这种染色体手术来构建“最小藻类基因组”,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针对微拟球藻,单细胞中心已发表了基于CRISPR/Cas的基因敲除技术、基于RNAi的基因敲低技术等高效遗传操作工具与工程株库,并通过其组织的“微拟球藻设计与合成数据库”(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推动国内外工业微藻研究与产业群体的资源共享。此次染色体大片段切除技术的发表,将进一步推动微拟球藻为光驱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做出特色贡献,也为设计“最简植物底盘细胞”、支撑“负碳生物制造”,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该工作由单细胞中心研究员徐健主持完成,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