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前沿新材料液态金属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13
  • 液态金属是在常温下呈液态的一大类多金属合金材料,拥有极佳的流动性和物化稳定性,易于成型,是超越铜、银、铝等传统材料的颠覆性新材料,是人类开发利用金属材料的第二次革命。

    “要支持前沿新材料液态金属产业发展。”喻顶成今年两会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他指出,近年来,液态金属的新奇特性不断被发掘,引起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巨额财力投入。我国液态金属材料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列,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拥有200余项领先全球的原创技术、获得10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乃至产业化推进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院士专家的关心和重视。

    在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的全力推动下,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液态金属新材料率先在云南实现产业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目前,液态金属产业发展存在着“应用研发不足,产业化进程缓慢;扶持政策缺乏,规模化效应不明显;产业体系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喻顶成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聚力支持液态金属产业化工作,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液态金属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国内优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云南成立“国家液态金属应用研发中心”,培育国家级液态金属新材料创新中心、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组织开展在民用、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液态金属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聚合产业链力量,加强材料企业和应用商的创新体系建设,开展新材料和终端产品委托开发、应用验证、知识产权共享等服务。

    “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液态金属重点项目和产业发展。”喻顶成建议,将液态金属产业列为国家前沿新材料产业先导工程进行重点培育,纳入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将液态金属纳入重点支持的产业目录,列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基金的重点支持方向,对液态金属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政策扶持。同时将液态金属纳入国家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的研发体系中,在攻关装备、集成电路等环节中提前将液态金属纳入优先使用范畴,推进液态金属提前介入推广应用环节。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48067
相关报告
  •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了2025年江苏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共有33项新材料产品入选。 首批次新材料,是指在行业内实现原始创新或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新材料产品。本次认定的33项省首批次新材料,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品在使用功能、性能参数、品种规格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总体呈现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强、市场空间大、应用前景好等特点,代表了江苏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半导体领域,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的“KrF光刻胶-HTKN601”、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凸块工艺用高性能厚膜负性光刻胶”、瑞红(苏州)电子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线正性光刻胶”以及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5纳米制程用超净高纯半导体级过氧化氢”等产品,直接瞄准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方面,江苏美特林科特殊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用合金、江苏隆达超合金航材有限公司的超高纯合金锭和深海舰船用合金管、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SYT70干喷湿纺超高强碳纤维和SYM40X高强高模碳纤维、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HM50E级和T1100级碳纤维、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医用激光光纤等,展现了江苏在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硬实力。 新能源材料表现亮眼,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及氧化石墨、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太仓巨仁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耐高温抗氧化易焊接光伏焊带、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长寿命耐高电压无卤阻燃聚酰胺材料等,为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高性能解决方案。 此外,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用石英舟、江苏聚成金刚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细高强度钨丝金刚石线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SK防蓝光单体等,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应用环节,江苏省工信厅积极推广应用《江苏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新材料产品架构起“目录推广—产品认定—应用示范”的梯度支持政策体系。江苏省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举措》,为省首批次新材料配套了推广应用“一揽子”增量政策:首先是政府采购支持,推动首批次新材料纳入科技创新采购政策范围,并探索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应用尽职免责机制,将其纳入考核。其次是招标投标便利,首批次新材料参与投标时,仅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等要求。此外还有“免申即享”的示范应用支持,简化流程,加大对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强化政策协同方面,资金支持是打通应用链条的关键一环。为增强企业获得感,江苏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联合体研发首批次新材料和相关中试平台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相关专项基金也将积极投资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项目。此外,江苏省还积极落实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鼓励企业为目录内产品投保,有效分担应用风险。在“智改数转网联”和设备更新方面,新材料企业亦可享受省级财政贴息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项目支持,用于新材料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中国新材料产业第一城苏州。江苏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群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拥有苏州(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无锡等一批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培育了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南特钢材料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及2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排行榜揭晓,苏州以91.58的产业竞争力指数荣登中国新材料产业城市榜首。 另外,苏州实验室是江苏拥有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江苏累计建设了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2家)、6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8家),建立56个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培育库,形成了一批实力突出的企业梯队和创新载体。 据统计,2023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产值成功跨越万亿元大关,成为该市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在新材料领域拥有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据统计,苏州化工新材料领域已集聚相关重点企业755家,规上企业683家,其中全球化工50强独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企业52家(截至2024年9月)。2024年上半年,苏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413亿元。 纳米材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并成功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30%,稳居行业首位。多年来,该集群持续深耕纳米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环境材料及纳米功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同时拓展至光电子、传感器、微纳制造等应用领域。 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方面,拥有盛虹控股集团(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恒力集团(聚酯纤维)、国望高科(东方盛虹控股,民用涤纶长丝)、超美斯(间位芳纶纤维、高性能芳纶纸)等代表性企业。2022年,苏州高性能功能纤维产业工业产值达2900亿元左右,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关于苏州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可以查看我们往期分析文章中国新材料第一城,里面详细分析了苏州在氟硅材料、烯烃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油脂化工及衍生专用化学品、酚酮及衍生材料等高端化工材料与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分布情况与代表企业。
  • 《贵州基础材料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8
    • 记者来到兴仁市巴铃重工区,站在园区内的兴仁登高“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电解车间内,巨大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176台电解槽在1.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整齐排布,这是该项目一期2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现场,也是贵州基础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场景。 基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贵州工业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贵州基础材料产业中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三大板块发展加快。 2019年,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2%,工业增加值2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8%。以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为抓手,贵州基础材料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依托资源优势锰铝钛产业风生水起 贵州锰、铝、钛、镍等金属矿藏丰富,这为发展“矿物开采——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水火互济的电力能源,为贵州能矿生产提供了发展优势。 贵州的锰矿资源储备排名全国第一,已探明的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储量居亚洲第一。铜仁市作为省内锰矿资源聚集地,深耕锰及锰加工具备比较优势。 近年来,铜仁市建立了锰及锰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锰矿资源禀赋,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构建了铜仁市松桃、大龙、碧江等锰系材料园区,将我省打造为在国内外具备重要影响的锰及锰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走进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老厂区,记者看到厂区办公楼大门两边,挂满了荣誉奖牌。从无到有发展8年,如今这里生产的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远销日韩等国家及地区。 兴仁市有超45亿吨的煤炭远景储量和全省唯一被保留的地方电网,而邻近省内铝矿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电解铝这种高耗能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5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如今该公司项目生产的电解铝,因纯度高质量优,广受下游企业欢迎。2019年,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实现利润1.22亿元。 贵州钛矿资源储量101.7万吨,位居全国第6位。利用资源做大做强,遵钛集团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全流程海绵钛生产企业和唯一一家国家海绵钛战略储备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贵州基础材料产业发展质效提升。2019年,贵州基础材料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电解铝、钎钢、车轴钢(首钢贵钢)、钢丝、钢绞线、钢绳(贵州钢绳)等产品价格基本稳定,首钢水钢、首钢贵钢、贵州钢绳、华仁新材料、兴仁登高新材料、遵义钛业、中伟新材料等企业效益良好。延展产业链条集群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贵州通过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积极开发引进一批具备市场前景、附加值高的企业,推动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在铝及铝加工产业方面,贵州着力提升铝制品加工能力,抓好以铝型材为代表的金属产品应用路线建设等,推进铝产业链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迈进。在锰及锰加工产业方面,重点推进形成集锰矿开采和冶炼——锰系材料——新能源和电子等行业锰系新材料——锰资源回收利用为一体较为完备的锰及锰加工产业链条。 坚持“强链拓幅,培育集群”的思路,充分结合要素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沿,贵州集中发力用力,培育了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 在兴仁巴铃重工区的贵州锦兴轻合金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研发和循环经济轻量化物流装备及高端智能物联网车辆研发生产的铝精深加工企业。其每日生产消耗的铝液,全部来自园区内的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5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园区内直供直销的产业链模式,为锦兴公司节省了运费,还为企业省去了铝锭二次熔铸成本,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利用煤炭、电力及铝液直销优势,我们现在实现了以商招商。通过引进和我们具有关联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就能用电解铝撬动百亿产值的铝业集群。”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娄玉文说。 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中的个体,在竞合关系中发展得蒸蒸日上。汇成新材料与开发区内的红星锰业、中伟新材料、能矿锰业、百思特、格瑞特等锂电池原料或正(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也已构建起紧密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发展合力。以红星锰业、汇成新材料、能矿锰业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创新研发,生产出的电池级硫酸锰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70%;以中伟新材料为代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生产企业,产品份额也已占据国内市场20%以上。坚持绿色发展消化固废保护生态环境 在新材料板块,以大龙经济开发区为代表,自2014年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以来,大龙通过发展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鼓励循环利用废旧锂电池,在园区内形成把固废吃干榨尽的资源利用模式。 而对于多数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来说,由于长期以来企装备工艺水平不高,环保节能水平总体较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绿色生产刻不容缓,贵州积极从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等方面发力—— 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赤泥、锰渣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贵州制定《贵州省锰渣资源综合利用资金补贴方案》,并支持武陵锰业、松桃三和锰业、中科见地新材料、合众锰业等重点企业锰渣无害化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武陵锰业150万吨锰渣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松桃三和锰业100万吨锰渣无害化再利用、中科见地新材料150万吨锰渣制备透水砖、合众锰业年产3万吨低品位难利用软锰矿生产高纯硫酸锰等项目加快建设。 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贵州支持首钢水钢公司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实施产品转型提升、钢渣预处理及深加工、高(转)炉除尘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制造管理系统优化等项目建设,开发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等产品,提升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水平。 强化倒逼机制推进改造提升,贵州综合利用环保、安全、质量、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推动铁合金行业落后产能退出。综合运用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化政策,完善倒逼机制,推进铁合金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异地搬迁,支持铁合金企业在搬迁技改中提升装备工艺、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 抓好绿色生产,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贵州基础材料产业正向更高质量发展。(记者 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