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揭秘】《Cell Host&Microbe》 | 母乳喂养与配方喂养: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新生儿NEC耐受性》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2-03
  • 标题:Microbiota regulates neonatal disease tolerance to virus-evok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by shaping the STAT1-NLRC5 axis i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DOI: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4.08.013 文章主要研究了微生物群如何通过塑造肠上皮中的STAT1-NLRC5轴来调节新生儿对病毒诱发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耐受性。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发现: 研究背景:微生物群和喂养方式影响早产新生儿对NEC的易感性,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NEC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早产儿。 主要发现: 母乳喂养的肠道微生物群能够促进小鼠肠上皮细胞(IECs)中NLRC5基因的表达。 相比之下,配方喂养增强了新生儿肠道中产生tilivalline(TV)的Klebsiella spp.的定植。 TV通过PPARγ介导的STAT1抑制,使IECs处于NLRC5lowTAP1low状态,导致肠上皮细胞对自身NK细胞的细胞毒性失去抵抗力,从而促进NEC的发展。 研究方法:使用新生小鼠模型研究喂养干预相关微生物群在新生儿小肠对病毒炎症的疾病耐受性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 母乳喂养的微生物群促进了新生儿小肠对病毒炎症的疾病耐受性,而配方喂养的幼崽则失去了这种耐受性。 配方喂养诱导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别是产生TV的Klebsiella spp.,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抑制STAT1-NLRC5轴的成熟,导致肠上皮细胞对NK细胞的细胞毒性敏感,从而在病毒感染/定植时促进NEC的发展。 结论:文章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定植在塑造新生儿对病毒炎症的疾病耐受性中的作用,并阐明了影响NEC发展的机制。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MDI1NjYzOA==&mid=2247487647&idx=1&sn=1c17a3864e046aa8438e6fb09cf51482&chksm=c34ee8dfcbe02f69cbf738acf428459434397f5bbd89dd0b1a56129bde0e27289b8d84118bf0#rd
相关报告
  • 《Microbiome:孕妇的饮食模式或会影响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6
    •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Microbiom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达特茅斯-希区考克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孕期母亲的饮食或能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而且这种效应或许还会因孕妇的分娩方式而发生改变。 研究者Sara Lundgren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易于改变的因素,即母亲的饮食与婴儿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这或许为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制定基于研究证据的饮食建议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研究者发现,婴儿出生六周后期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组主要由肠杆菌科(20%)、双歧杆菌(18.6%)、拟杆菌属(10.44%)及链球菌属(8.10%)组成。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阴道分娩出生的97名婴儿进行研究,在其肠道中鉴别除了三类不同的微生物菌群,第一类的主要特征是双歧杆菌属水平较高,第二类的主要特征是链球菌属和梭菌属的水平较高,而第三类的主要特征是拟杆菌属的水平较高;研究人员发现,剖腹产出生的48名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的组分不同,第一类的主要特征为双歧杆菌属水平较高,第二类的主要特征为梭菌属水平较高,而链球菌属的丰度较低,而第三类则表现为肠球菌水平较高。 研究者指出,母亲饮食的特定方面或许还会对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产生一定的效应,在阴道分娩的婴儿中,母亲每天多摄入一份水果,婴儿体内第二类微生物群落的水平就会高出2.73倍,而且如果母亲摄入较多水果的话,阴道分娩出生的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属水平就会下降,但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属水平就会增加,而且还与母亲摄入的红肉及加工肉的水平有关,在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中,如果母亲每天增加一次母乳喂养,其体内第二类微生物群落的水平就会增加2.36倍。 研究者Lundgren说道,由于我们知道,在母亲分娩时,阴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会转移到婴儿体内,而剖腹产分娩则不会;因此我们分别对阴道和剖腹产分娩出生的婴儿进行了相关研究,我们预计两种分娩方式会对婴儿体内的菌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本文研究中我们惊人地发现,在一种分娩方式出生的婴儿中,其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会随着母亲摄入的食物水平而增加,而以另外一种分娩方式出生的婴儿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水平则会下降。 为了深入阐明哪种母源性饮食方式会通过肠道微生物组的方式来影响婴儿的健康,研究人员对来自新罕布什尔州出生队列研究中的145名婴儿的粪便进行研究,以此来调查多种因素如何影响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参与研究的大多数婴儿(66.9%)都是通过阴道分娩出生的,而且70.3%的婴儿都是母乳喂养的,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了孕妇在24-28周时的饮食信息。 研究者表示,由于这些研究样本只包括来自新英格兰北部的女性和婴儿,这些人群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因此本文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许受到了一定限制,在研究中研究人员所观察到的效应部分是由于哺乳期间母源性饮食所致,而且这项观察性研究并未得出相应的因果结论,或者观察到母源性饮食和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定向关系。
  • 《Cell | 母乳中的补体通过塑造后代肠道菌群来促进健康》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0
    • 2024年1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万逢义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Complement in breast milk modifies offspring gut microbiota to promote infant health 的研究论文。 临床和实验数据已经有力地证明,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地保护新生儿,因为母乳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营养,而且通过转移免疫细胞和保护性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被动免疫。尽管母乳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直接提供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防护,但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母乳还通过影响婴儿快速演变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动态,对婴儿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尽管母乳喂养对平衡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发展的影响已经确定,但母乳中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对贡献仍有待确定。 该研究团队发现,母乳中缺乏补体成分的母鼠所哺育的小鼠幼仔的肠道微生物群会发生显著改变,这导致它们在受到天然鼠类肠道病原体——鼠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CR)的感染时无法茁壮成长并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的补体具有通过C1依赖性、抗体非依赖性和膜攻击复合物(MAC)依赖的方式直接裂解特定革兰氏阳性共生细菌的活性,也就是说,母乳中的补体成分通过选择性杀死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创造了的一种有益肠道微环境,能够在受到CR的感染时保护后代免受疾病和死亡。 母乳中的补体成分塑造了新生儿和婴儿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对环境病原体如CR具有保护作用。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母乳中的补体成分通过塑造新生儿和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发挥对环境病原体的防护作用,增加了我们对母乳促进新生儿和婴儿健康和抵御环境病原体的新机制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