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废旧地膜让农田更好“排毒养颜”》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0
  • “清空”废旧地膜让农田更好“排毒养颜”

    工人整理弹齿式搂膜机耙子上的地膜

    残膜回收机

    指盘式搂膜机

    “地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近年来,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地膜覆盖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和热量,促进种子发芽,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但随着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成了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

    连日来,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东粱乡秋粮收获后的农田里,废旧地膜清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阳泉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毕建华介绍:“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农民往往将废旧地膜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是焚烧处理,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损伤了耕地。今年,我市首次以盂县为试点推广科学使用回收加厚高强度地膜。这一改,不仅能提升耕地质量,还将有效解决废旧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既‘排毒’又‘养颜’。”

    牵头承担东梁乡3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任务的是盂县东梁乡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今年春天,他们就集中采购了厚度为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并免费发放到种植户手中,让1万亩马铃薯、2万亩玉米盖上了“加厚被”。免费为种植户发放地膜的同时,盂县东梁乡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还早早就和地膜供应商壶关县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地膜回收协议。“由于咱们当地没有地膜加工销售企业,农用地膜咱主要依赖外购。近年来,省里一直在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让卖地膜的参与地膜回收。咱们和地膜销售商签好回收协议,只需要在秋粮收获后把地膜回收起来,对方会统一拉走。回收后的废旧地膜通过人工分拣、机器破碎、清洗、甩干、造粒等再加工流程,还能变成滴灌带,真正做到了谁生产谁回收,实现了循环再利用。”盂县东梁乡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俊文说。

    为了在秋粮收获后既快又好地回收废旧地膜,郑俊文带领公司早早就做起了准备。选购专业农机时,他们更是反复对比不同设备的性能、价格、操作难度等。综合下来,公司选购了残膜回收机、弹齿式搂膜机、指盘式搂膜机3种机型,准备进行一轮实地“赛马”后再进行二轮采购。

    这些天,3种不同类型的地膜回收设备已经进入实战环节。在东梁乡东梁村的农田里,残膜回收机、弹齿式搂膜机、指盘式搂膜机分区作业,一派繁忙景象。残膜回收机灵活地卷起一片片农用地膜,迅速将其收纳至后置聚膜筐中;弹齿式搂膜机匀速行进,齿状的耙子深入土层,翻起丝丝缕缕的地膜,每隔十米农机手需要手动将耙子上的废旧地膜整理成团;指盘式搂膜机挥舞形似风火轮的“手臂”,划开并拽出埋在农田里的地膜,驶过之处尚有残留还需人工捡拾。一番较量下来,郑俊文对残膜回收机、弹齿式搂膜机的表现总体满意,决定再追加几台。郑俊文说:“实地比拼后,残膜回收机在作业效率、人力强度、回收效果上完胜,我们计划再引进几台。弹齿式搂膜机的表现也不错,再次引进时我们准备选购配套加宽耙子的,价格略贵些但效率应该能提高不少。等第二批设备到位,开足马力干,3万亩农田的废旧地膜回收任务预计在明年1月底全部完成。”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9/196037
相关报告
  • 《塑料污染丨农用地膜污染防治》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7
    • 2016年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84×107hm2,成为世界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农用地膜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其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碎片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面源污染问题之一。 我国农用地膜使用与污染态势分析 1.农用地膜利用现状 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显著增加: 我国地膜覆盖面积从1992年的5.934×106hm2增长到2016年的1.84×107hm2,递增了2.11倍,年均增长率为8.76%,平均每年增加5.195×105hm2。地膜使用量从1992年的3.803×105t增长到2016年的1.47×106t,增加了2.87倍,年均增长率为11.94%,平均每年增加4.54×104t,已占世界地膜使用总量的50%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2—2016 年)。 地膜使用区域由西部向东部急速扩展: 对各省覆膜面积的变化统计表明,1992年山东、四川、新疆、湖北是四个主要的覆膜大省(区)。至2016年,以山东、甘肃、内蒙古、河北、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覆膜栽培大省(区)已经形成;云南、四川成为西南地区覆膜栽培的主要种植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我国中部向西北、东北、南方地区扩展,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 2.农用地膜污染态势 沼气在未来必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之一。沼气是多用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的燃料产生热能和电能,它也可以在汽车工业中用作气体燃料。生物甲烷(优质沼气)也同样可以替代天然气用于化工生产。据专家评估,由于厌氧消化(AD)是一个节能且环境友好的技术,通过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比其他形式的生物能源有显著的优势。 残膜碎片障碍耕层形成,土壤理化性质下降,作物减产: 试验表明,当农田残膜量为225kg/hm2时,容重较无残膜土壤增加18.2%,土壤孔隙度降低13.8%,0~120cm 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下降、土壤水分下渗速度缓慢、生育期内土壤贮水量减少。残膜对棉田土壤养分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连作10年、15年和20年后,土壤速效磷下降29.14%、22.09%和38.34%,土壤速效钾先增加但随后明显降低,残留地膜不利于土壤中养分的矿化释放,导致当季供肥能力下降。另有研究表明,农膜回收率低的农田连续覆膜3~5年后,小麦产量下降 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下降10%~23%,蔬菜产量下降14.6%~59.2%,作物减产显著。 地膜降解物致使环境污染风险增加: 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可释放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对土壤性质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残留地膜中含有的增塑剂、抗氧化剂和阻燃剂是导致土壤有机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增塑剂多为酞酸酯类化合物,逐渐释放到环境中,对空气、水和土壤等造成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环境和健康风险加剧。 农用地膜残留污染成因 1.普通聚乙烯(PE)地膜材料降解难 农用地膜都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化合物及其树脂制成的,这些物质具有分子质量大、性能稳定、耐化学侵蚀、能缓冲冷热等特性,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在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将导致严重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 2.地膜质量标准不达标 回收困难,再利用效率低,按照1992年我国轻工业部颁布实施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GB 13735—1992),规定聚乙烯地膜最小厚度为0.008mm,但地膜实际厚度主要集中在0.004~0.008mm,考虑市场及价格,地膜生产商更倾向于生产超薄型地膜。近年来,废旧农膜加工企业的市场利润率大幅降低,加工企业难以享受税收、电费等优惠政策,也进一步限制了地膜回收,导致地膜再利用效率低。 3.可降解地膜工艺不成熟,尚无合适替代产品 由于不同作物对降解地膜的宽度、延展性以及裂解起始期、裂解速率、降解率产品特性等需求差异较大,导致可降解地膜材料与农艺生产的配套性差。例如:降解地膜材料本身延展性与播种机械不能配套,地膜黏连在打孔器上被拉伸,致使种子不能进入孔洞中而播在膜面上,造成约30%的播种失败。同一降解地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裂解的起始期不同,使地膜增温保墒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降解地膜的大面积推广,短期内还不能全部替代普通PE 地膜。 4.生产管理体系混乱,地膜污染控制 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地膜生产企业约800家,年生产能力3000t以下的小型企业约600家,由于产业政策、价格体系和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原因,采用的农用树脂品牌多、乱、杂,货源不稳定,地膜产品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地膜的使用和回收。国家对农田地膜污染治理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督和约束,农民仅将地表残膜简单回收一下,有的则直接就翻到土壤中。地膜回收点设置不足,农民捡拾的残膜也不能得到有效回收,基本都是焚烧或在田间地头堆置,往往造成地膜的二次污染。 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战略措施 1.推进地膜标准化生产 从源头遏制不合格地膜进入农田在推进地膜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各地应积极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地方标准。例如,2014年新疆颁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地方强制标准(DB65T/3189—2014),标准中明确了农田地膜的最小公称厚度为0.01mm,并且耐候期必须大于180d。这样的标准要求就是要保证新标准地膜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不能破碎为碎片,生产结束后便于回收再利用。2016年新疆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从标准到立法层面对农田地膜科学使用给予了规定。 2.优化地膜覆盖方式,推广适时揭膜等技术 优化地膜覆盖方式,推进地膜科学使用,是减少农田残膜污染的重要环节。开展地膜在不同作物和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科学合理施用,一是减少无效的超宽地膜覆盖,降低地膜覆盖率,有效减少地膜使用量。选择适宜宽度的地膜,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地膜使用量,减少农田残膜积累。二是推广适时揭膜技术。在地膜发生破碎老化前,及时将地膜清除出农田。 3.加强残膜回收机械研发与推广 提高地膜机械化回收力度,残膜回收机的研发应与种植模式相适应。目前研发的重点是秸秆粉碎或拔出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代表机型包括新疆农垦科学院4SJ-1.6型和4SJ-2.0型,机具结构相对复杂,在机械高速运转条件下难以保障残膜的回收率,这也是联合作业机研发的重点和难点。总体来看,残膜回收机械尚需加大研发力度。 4.加大降解地膜产品研发力度 研发完全降解地膜,其降解物质不会再造成二次污染。针对区域生态气候特点、作物生育期,在不同区域开展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工作,准确地确定农用地膜裂解及降解规律,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依据。实验表明,地膜厚度较大的降解膜裂解时间早于较薄的地膜;黑色降解膜腐解率高于白色膜,腐解速率随时间增加递减,这表明目前降解地膜的腐解率并非当年能够完全腐解,存在滞后效应。综合地膜裂解和腐解特性,应研发起始裂解期晚、保证地膜增温保墒,同时在地膜翻入土壤后又能快速腐解的产品,以降低地膜残留。 5.构建农用地膜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议制定和健全残膜污染防控法律法规,使残膜防治有法可依。制定残膜残留量超标整治措施,统一并完善地膜生产、残留量标准,规范产品质量,将残膜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许咏梅,房世杰,马晓鹏,朱倩倩.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5):96-102
  • 《养生需知:8种食物助你排毒又养颜》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2-01-16
    • 导语:又到了年根岁尾,辛苦了一年的身心该在此刻放松下来。不过注重健康的你一定要注意,天气寒冷,身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较慢,所以肠道里势必堆积了更多毒素。为了让自己美丽更健康,快来为自己的肠子进行大扫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