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光照诱导晶格膨胀增强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5-27
  •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数年时间内便冲破了22%的大关,直逼传统的晶硅电池,并且该电池制备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薄膜电池技术。然而,截止当前科学家对该电池潜在工作机理仍然不甚明了,亟需加大研究力度。

    莱斯大学Aditya D. Mohite教授课题组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的最新研究发现,连续光照会引起钙钛矿薄膜晶格发生均匀膨胀,从而释放了晶体局部应力,减少了晶体的能垒和非辐射载流子复合,从而增强了电池的性能,即光诱导晶格膨胀有助于提升电池性能,进一步深刻揭露钙钛矿电池工作机理。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旋涂法分别制备了单阳离子(MA+)的甲胺碘化铅(MAPbI3)钙钛矿薄膜和双阳离子(FA+、MA+)双金属混合的甲脒甲胺铯碘铅薄膜(FA0.7MA0.25Cs0.05PbI3)。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极图显示,相比MAPbI3,FA0.7MA0.25Cs0.05PbI3薄膜晶体的晶格增大了,表明了FA+和Cs+成功地引入到MAPbI3立方相的晶格中。随后研究人员将制备的钙钛矿薄膜置于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连续辐照处理,结果显示辐照处理后的FA0.7MA0.25Cs0.05PbI3薄膜晶格间距从6.29 Å增大到6.33 Å,即晶格发生了膨胀;类似现象在MAPbI3同样被观察到;表明了连续的光照诱导晶体晶格发生膨胀。且通过追踪观测发现,该结构变化具有弛豫现象(即结构变化的状态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后才恢复)。接着研究人员将制备的钙钛矿薄膜FA0.7MA0.25Cs0.05PbI3用于组装电池器件,系统研究光照诱导晶体膨胀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电流电压测试显示,光照前20分钟,电池的开路电压从0.73 V增加到0.9 V;20分钟后,电池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同时增大,且在光照时间推移至120分钟时达到了峰值,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增大至1.08 V和74%(光照前的数值分别为0.73 V和68%),从而将电池器件的效率从18.5%提升到20.5%。研究人员通过后续的光致发光和模拟研究发现,连续光照引起的晶格膨胀之所以增强电池性能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晶格膨胀使得晶格应力得到释放降低了钙钛矿界面能垒有助于载流子传输;二是膨胀使得晶面排列更加整齐,消除了晶体中的部分缺陷,减少了非辐射的复合。进一步的老化测试结果显示,基于MAPbI3钙钛矿薄膜电池在连续光照30分钟后性能就开始出现衰退;而采用FA0.7MA0.25Cs0.05PbI3薄膜的电池在连续300分钟的光照测试下仍可维持初始效率的80%,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这主要是Cs元素的引入改善了晶体相结构稳定性所致。

    该项研究首次通过实验手段系统地研究了连续光照对钙钛矿薄膜晶格及其器件的影响,揭露了光照诱导钙钛矿晶格膨胀与电池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为设计开发高性能钙钛矿电池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

    (李明月 郭楷模)

相关报告
  • 《两维钙钛矿掺杂显著增强三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9
    • 基于三维(3D)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已经突破23%,被视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然而3D钙钛矿稳定性差严重制约了该类电池商业化。相反,2D钙钛矿具备了优异的稳定性,因此将 2D和3D优点进行整合成为钙钛矿电池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Yang Yang教授课题组设计制备了2D钙钛矿掺杂的稳定纯相3D钙钛矿,其光致发光寿命提升了一个数量级,电池性能和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工程按照一定的摩尔比将微量的2D钙钛矿材料PEA2PbI4引入到3D钙钛矿甲脒碘化铅(FAPbI3)前驱体中,通过旋涂高温退火获得了PEA2PbI4掺杂的FAPbI3钙钛矿薄膜。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显示,PEA2PbI4掺杂的FAPbI3钙钛矿薄膜衍射峰呈现出与无掺杂的FAPbI3钙钛矿薄膜一样的六方相结构衍射峰,即PEA2PbI4微量掺杂并没有改变FAPbI3钙钛矿结构,依旧是纯相的FAPbI3,保障了3D钙钛矿的高吸光系数、优异电荷传输和低激子结合能优点。通过高分辨的投射电镜(TEM)测试显示,2D PEA2PbI4钙钛矿纳米分散在3D钙钛矿FAPbI3的晶界处,相当于给3D钙钛矿构建了一个“保护层”。湿度(85%空气湿度)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经过上述环境24小时后,无2D掺杂的FAPbI3钙钛矿薄膜颜色便发生明显变化,即钙钛矿薄膜发生了强烈分解;相反,2D PEA2PbI4掺杂的FAPbI3钙钛矿薄膜则基本没有颜色变化,表明了2D钙钛矿PEA2PbI4的引入显著改善了FAPbI3钙钛矿稳定性。进一步的光致发光测试显示,2D PEA2PbI4掺杂的FAPbI3薄膜光致发光寿命从未掺杂的39.4 纳秒延长到了376.9 纳秒,提升了近一个数量级,意味着缺陷密度下降、载流子寿命增加,这有助于提升电池光电性能。随后将制备的薄膜用于组装电池并进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采用无掺杂的FAPbI3薄膜电池最佳光电转换效率为16.41%,平均稳态效率是15.8%;而基于2D PEA2PbI4掺杂的FAPbI3薄膜电池最佳效率增长到了21.06%,平均稳态效率为20.64%,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效率为19.77%。老化测试结果显示,在30%空气湿度的暗场环境下放置1400小时,未封装、无掺杂的FAPbI3薄膜电池效率大幅下降近三分之一,而2D PEA2PbI4掺杂的FAPbI3薄膜电池仍维持初始效率的98%;随后对封装电池进行连续500小时光照测试,无掺杂的FAPbI3薄膜电池性效率大幅下降近一半,而掺杂2D PEA2PbI4的FAPbI3薄膜电池则获得了高达72.3%的效率保持率。 上述结果表明,引入微量的2D钙钛矿在保障电池高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电池稳定性。该项研究利用分子工程创新性的设计合成了2D钙钛矿微量掺杂改性的纯相3D钙钛矿薄膜,实现了3D和2D钙钛矿优点的有效整合,从而在保障电池高性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电池稳定性,为设计开发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开辟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有机卤盐钝化处理助力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达到23.3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在短短十年内从3.8%蹿升到了20%以上,媲美晶硅电池几十年的发展成绩,并且相比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成本更低、制备工艺更简单,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薄膜光伏技术。但想要进一步接近甚至超越晶硅电池性能,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Jingbi You教授课题组采用有机卤盐碘化苯乙铵(PEAI)对含有甲脒、甲胺混合阳离子的钙钛矿薄膜进行钝化处理,有效抑制了薄膜表面缺陷,提升了电流密度,更获得了迫近理论极限的开路电压值,进而获得了高达23.32%的认证效率值,是当前文献报道的最高值。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两步旋涂法在涂覆二氧化锡的透明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甲脒、甲胺双阳离子混合的钙钛矿薄膜甲脒甲胺碘化铅(FA1−xMAxPbI3)薄膜。由于采用液相法来制备,不可避免形成多晶薄膜,从而形成大量的晶界和晶粒缺陷,引起部分载流子复合损失,影响器件性能。因此研究人员随后配置了有机卤盐碘化苯乙铵(PEAI)溶液,仍然采用旋涂工艺在钙钛矿薄膜FA1−xMAxPbI3表面进行旋涂形成一层很薄的PEAI薄膜。对经过和未经过PEAI旋涂处理的FA1−xMAxPbI3薄膜进行掠入射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显示两种薄膜的特征衍射峰基本一致,唯一的差别是PEAI处理的薄膜出现了一个新衍射峰,对比晶格常数可知,新衍射峰对应的是PEAI的晶相,表明PEAI处理不会引起原始FA1−xMAxPbI3薄膜的晶相变化,即保持了其原有的良好光电物理特性。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显示,PEAI处理后FA1−xMAxPbI3薄膜表面粗糙度从未处理前的32 nm减少到了24 nm,意味着PEAI很好地填充了晶界缝隙(因为晶界缝隙和晶粒的高度差最大,但处理后变小了)。稳态光致发光谱表征结果发现,PEAI处理后的薄膜光谱强度显著增强,意味着薄膜的非辐射复合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接着研究人员分别以经过和未经过PEAI旋涂处理的FA1−xMAxPbI3薄膜为光敏层组装成完整的电池器件,进行光电性能对比测试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采用PEAI处理的FA1−xMAxPbI3薄膜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都显著提升,其中电流密度增加到23.4 mA/cm2,开路电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8 V(达到了理论极限的94.4%),均优于未经过PEAI处理电池器件,进而获得高达23.32%的转换效率值,通过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认证,为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效率最高值。进一步的稳定性测试显示,PEAI处理的FA1−xMAxPbI3薄膜电池器件可以在85℃的一个模拟太阳能光辐照下连续稳定工作500小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该项研究通过采用有机卤盐对混合阳离子钙钛矿薄膜进行表面钝化处理,有效地减少了薄膜缺陷进而抑制了载流子非辐射的复合损失,获得了超高电流和电压值,创造了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最高效率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