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OAA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发布创新灾害预警制图工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NOAA的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于2021年12月9日发布了一款创新制图工具,可提供美国各地自然灾害危害的县级信息。这一新工具显著增强了NOAA十亿美元灾难网站(NOAA’s Billion-Dollar Disasters website)上的州级数据。

    由NCEI使用NOAA、FEMA和学术机构的数据开发的这种交互式NOAA制图工具提供了一个地点对天气和气候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如野火、洪水、干旱和热浪、龙卷风和飓风等)敏感性详细信息。该工具扩展了FEMA的国家风险指数,以提供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每个县和县级别的天气和气候灾害的单一或多种组合的风险和脆弱性视图。

    Adam Smith是这项十亿美元灾害计划的负责人,他提到,了解县级灾害风险和社会脆弱性对于减轻天气和气候灾害越来越重要。一个地点的风险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人口、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的暴露程度。脆弱性反映了一个县基于社会经济因素准备、应对和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这种绘图工具可以成为居民、社区规划者、应急管理人员和其他决策者的一个参考,帮助他们预防和减轻社区自然灾害。

    仅2020年,美国史无前例地经历了22次数十亿美元损失的气候和天气灾害,至少造成262人死亡。截至2021年10月8日,美国已经受到18起十亿美元灾难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1048亿美元,远高于2020年的成本。自1980年以来,美国已遭受308次天气和气候灾害,总损失/成本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这308起事件的总成本超过2,085万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造成7,000亿美元的损失。

    NCEI气候分析和综合处负责人Russell Vose提到,数十亿美元灾难的数量和成本不断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风险增加、社会动荡和气候变化。这项工具能够为支持在美国各地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方面提供帮助。NOAA将继续开发此类工具,以便向公众提供权威的气候和数据服务。(李桂菊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oaa.gov/news-release/new-noaa-tool-pinpoints-natural-disaster-risk-down-to-county-level
相关报告
  • 《NOAA发布2016年首席科学家年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鲁景亮
    • 发布时间:2016-12-29
    • NOAA于2016年12月12日发布了首席科学家年报。报告概述了NOAA的综合研究发展,包括机构研究策略和研究交叉的逻辑。该年报也是首次公布NOAA在研发、科学诚信和员工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NOAA提供的服务包括每日天气预报、重大的风暴警报、气候监测、渔业管理、沿海恢复和海洋商业等,并且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影响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上。NOAA的专业科学家使用高尖端科技仪器,为公民、规划者、应急管理者和其他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平均到每个美国人每天的费用还不到5美分。 该报告包括4个方面内容:NOAA的研究逻辑;5个主题章节的研究活动,包括53个小节;NOAA研究的综合评估分析;NOAA科学工作的质量评估。 NOAA的研究逻辑主要解释NOAA为什么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投入了什么;NOAA进行研究的指导原则和预算;NOAA运营、应用、商业化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NOAA主要研究活动包括5个方面: (1)地球系统过程综合系统和预测:厄尔尼诺带来新的天气变化;用于提高飓风预报的无人机系统;提高天气预报及时性和分辨率的模型改进;优化可再生能源的风能预测研究;飓风涌浪预测以防止沿岸洪水灾害;地球上最后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的地方;有害藻华预测;推进蓝碳研究;全球气候模式揭示海洋条件的变化;鱼类物种对大西洋海岸气候变化的响应;温暖的血液使月鱼成为捕食者。 (2)环境观测和数据:使用DNA研究海洋生物的新前沿;珊瑚礁研究展望以及漂白事件的预测;使用无人机系统评估鲸鱼健康;利用电子监测改善商业渔业;利用海洋传感器对海洋哺乳动物进行卫星标记;评估海豹对无人机系统的响应;无人机和飞行员支持的搜索和救援;提高海岸线绘图技术;利用无人机获得的重力数据支持洪灾地区;提供更多的航空图片已提供极端天气前后的观测;低成本海水温度传感器研发;利用公民科学提高和改善全球天气预报;创建公众科学网站;增强卫星监测全球海平面的能力;天气预报改革的关键点;未来应用于天气预报的卫星;通过合作伙伴获得NOAA数据的可访问性;新一代卫星增强了观测能力,海洋勘探活动的新发现 (3)科学决策、风险评估、和风险沟通:渔业可持续管理与抵抗不断变化的气候;加州沿岸生态系统对海洋酸化的脆弱性;增强美国水产养殖业的工具;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工具;国家天气预报有助于建立快速反应的社区;预测环境威胁的连续性;研究历史数据并进行潜在洪水预测;制作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路线图;促进基于自然海岸线的海岸保护;鱼类和贝类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海洋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人类声波制导技术;,还有10个案例 (4)水资源及灾害预测:提高全国水资源预测能力;监测降水能力以提高洪水预报水平;更好的检测有害藻华毒素;原位水样实时监测能力。 (5)北极:北极勘探技术创新;海冰预测;分布式生物观测站;楚科奇海哺乳动物监测;北方海狗觅食行为监测;漏油事件后深入调查威廉王子湾渔业;春季北极云在秋季海冰范围预测中的作用;气候预测中心的季节性海冰预测。 研究综合评估分析:该报告提供了迄今为止NOAA最全面的的研究评估,预测了在7个关键领域的生产力和影响力。2011年-2015年期间,NOAA科学家在144个研究领域撰写或者共同撰写了10663篇文章。 科学劳动力的评估:创造性和有活力的劳动力是NOAA的研究基础。NOAA拥有超过11300名联邦雇员,1000多家承包商,并与10000多名研究人员在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2015-2016年间,NOAA有400多人获得各项奖励,并获得10多项团体奖励。 (鲁景亮 编译)
  • 《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 中科宇图成功举办“环境监测与预警研讨会”》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0-27
    • 以“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年科学与技术年会在厦门市杏林湾大酒店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等领导与嘉宾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中科宇图作为中国领先的地理信息与环保科技服务商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并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主办“环境监测与预警”专题研讨会。期间,中科宇图的环保项目还荣获了“2017年度环保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在本届年会的展会中,中科宇图围绕“大数据”与“大环保”两大产业生态圈,重点展示了环保无人机监测、精准治霾、系统治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环境遥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创新型产品体系及综合解决方案,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中科宇图本次展示了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与空气质量数据监测屏,二者共同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精准的网格化实时监控。微型监测站布设的多个点位会按照大气污染源的重点分布进行精细分配,可实时反映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按照污染物浓度的不同,这些点位的数据会在数据监测屏幕上以不同的颜色呈现出来,为政府部门精准执法、合理化控霾提供决策依据。   围绕本次年会主题,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监测》杂志协办的“环境监测与预警”分会场于20日下午、21日上午顺利举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刘廷良副站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科技处处长付强主持本次专题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陈传忠主任、中科宇图副总裁侯立涛、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伟伟等与会嘉宾分别就“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与创新”、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发展状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思考”、“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践与探讨”、“多源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等议题作了主题报告。   刘文清院士表示,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美的中国提供环境技术和基础。   刘锐院长表示,对控制雾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是首要任务。但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大数据为环境监测应用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中科宇图在大数据在环境监测领域做了一些工作,相信更多的大数据分析,建设项目我们还会继续开展。   侯总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表示,中科宇图在16年的发展期间一直致力于大数据、大环保的企业,因此在相关技术方面优势明显。未来,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将聚焦三个领域,一个是环保云的建设方面,二是大数据应用,三是环境大数据产业。相信通过我们的工作,会使大数据与大环保的产业方面得以有效提升。   顾伟伟副院长在主题为“多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于多元遥感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一方面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知识,第二方面中科宇图在多源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第三个方面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案例。   中科宇图16年来坚持“集信息技术改善环境,用空间信息改变生活”的使命,依托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围绕大气、水、土壤、生态等资源环境业务,积极构建大环保生态圈,实现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智能综合分析、评价、监测与预警,有力地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环保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