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大成功研发一种新型植物诱抗剂2-氨基-3-甲基己酸》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22
  •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重要叶用经济作物,具有喜温怕寒的特性,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遇低温逆境胁迫的影响,造成茶树品质与产量下降,制约茶产业发展。传统抗低温的方法存在成本高昂和效果有限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新型抗寒产品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教授团队前期从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一种新型植物诱抗剂2-氨基-3-甲基己酸(2-amino-3-methylhexanoic acid,AMHA),经初步研究发现,AMHA处理可显著增强茶树对低温胁迫的耐受,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以茶树品种‘白叶1号’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生理生化测定、转录组测序、代谢分析以及遗传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AMHA预处理诱导茶树低温抗性的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分子调控网络。
    2025年6月,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团队题为
    Plant resistance inducer AMHA enhances antioxidant capacities to promote cold tolerance by regulating the upgrade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tea plant
    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AMHA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冷胁迫对光合作用和生长的不利影响。通过RNA-seq鉴定了各个处理阶段(AMHA预处理、冷胁迫和室温恢复2天)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与类黄酮/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相关的途径,包括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通过构建候选关键基因与上游转录因子之间的潜在调控网络关系。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沉默技术和过表达实验表明,CsGSTU7 通过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增强抵抗低温能力。研究表明,抗氧化相关的基因CsGSTU7 在介导AMHA诱导的茶树抵抗低温胁迫的转录调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旨在通过探索AMHA诱导茶树抵抗低温的新途径,为植物诱抗剂AMHA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并为茶园抗低温栽培及绿色防灾减灾提供产品支持。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5324.htm
相关报告
  • 《中国农大研发了一种可钝化植物病毒的多功能纳米诱抗剂》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11-04
    •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nomaterial inactivates environmental virus and enhances plant immunity for controlling tobacco mosaic virus disease”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香菇多糖制剂,可有效减少环境中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含量,并同时诱导植物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极具致病性和环境适应力的植物病毒,常见寄主植物超过350种,且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30-50年,稀释至百万倍后仍具感染能力。TMV感染后会导致叶片出现花叶、皱缩和坏死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香菇多糖(Lentinan,LNT)是一种从香菇(Lentinula edodes)中提取的活性多糖,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植物免疫,但其活性有限。 研究人员利用星形多聚阳离子纳米载体(SPc)通过氢键自发组装LNT,形成纳米级LNT/SPc复合体(140 nm)。SPc能显著改善LNT在叶片表面的润湿性能,降低接触角并增加滞留量,使得LNT/SPc复合体具有更好的叶面附着性和植物吸收性能。研究发现SPc负载的荧光LNT可以更迅速地进入植物细胞,促进了LNT的细胞吸收。通过RNA-seq分析发现,LNT/SPc复合体可以显著上调多种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包括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与超敏反应(HR)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表明LNT/SPc复合体能够有效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此外,LNT/SPc复合体可增加植物体内的水杨酸(SA)含量,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进一步放大了植物的抗病毒反应。室内和田间试验均显示,LNT/SPc复合体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LNT/SPc复合体在施用后14天的田间防效高达81.9%。 TMV颗粒与LNT带负电荷,而SPc和LNT/SPc复合体带正电荷。SPc还通过与TMV衣壳蛋白的电荷相互作用,使病毒颗粒聚集并失活。通过热力学分析发现,SPc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TMV颗粒结合,而LNT则主要通过氢键与病毒结合。Native-PAGE和dot-blot结果表明,SPc能与TMV衣壳蛋白有效结合,破坏TMV颗粒的完整性,导致病毒释放RNA,从而使病毒失去活性,低浓度SPc的钝化效果优于高浓度LNT。在1 mg/L的SPc或LNT/SPc复合体作用下,TMV颗粒明显聚集,并且在10 mg/L的浓度下几乎所有TMV颗粒完全失活。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的LNT/SPc复合体能显著减少土壤中TMV颗粒的数量,诱导植物的抗病毒反应,充分展现出了纳米材料在病害防控领域的“控-促”作用,这一创新机制为长期防控TMV等病毒性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 《荷兰研发新型植物源捕虫黏剂,取代化学农药》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05
    • 毛毡苔 ( Drosera rotundifolia ) 外观柔弱,叶上佈满腺毛,腺毛上有黏液,可以捕食昆虫。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和莱顿大学联手开发了一款创新捕虫剂。他们以植物食用油为基底,让它氧化,变成浓稠的黏性液体后,再喷洒到叶片上,模仿毛毡苔这类食虫植物的黏虫液滴,抓住小害虫。 放大看圆叶毛毡苔,上面有许多黏性小液珠,可捕食昆虫。图片来源:Petr Dlouhy(CC BY-SA 3.0) 借镜食虫植物,除虫新妙招 莱顿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生Thijs Bierman跟同事以毛毡苔为构想,研发出植物油做成的捕虫剂。他们将这种黏稠液喷洒在叶片上,试验能否捕获西方花蓟马(学名: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这种体型很小的害虫会危害500多种蔬菜、水果和观赏作物。 Bierman表示:′′我们成功困住西方花蓟马。黏剂喷出的液滴越大效果越好。′′ 《卫报》报导,油性液滴的黏性可以维持数周。测试结果显示,两天内就能捕获超过60%的蓟马。 瓦赫宁恩大学物理化学与软物质实验室(Physical Chemistry and Soft Matter Laboratory)副教授Thomas Kodger指出,目前的实验是以西方花蓟马为主,但未来也可能用在其他害虫上,例如果蝇(Suzuki fruit fly)。 他解释道,黏剂跟化学农药不同,昆虫的体型必须够大,才能挣脱黏性物质。但是,改变体型需要经长期的世代演化,这只会发生在大规模施用黏剂的情况下。相对的,施用化学药剂,虫体短期就能产生抗性,导致药剂失效。 科学家模仿毛毡苔製成杀虫黏液,困住农业害虫蓟马。图片来源:Thijs Bierman 黏剂喷雾的原理跟黏虫纸类似,但两者略有差异。Kodger表示,一是黏虫纸无法用喷洒的,二是黏虫纸能抓住害虫,但也会抓住授粉昆虫。新发明的黏性液滴非常小,所以不会困住蜜蜂。 他表示,这种黏剂能在叶面附著3个月。农民可以提前喷洒黏剂,避免农产品出售时,黏剂还留在农产品上。若黏剂仍留在农产品上,消费者回家可以用水跟清洁剂清洗。它是黄色的,代表消费者能看得出是否洗净。 Kodger解释道,黏剂以食用油为基底制成,即便不小心吃下一点点,也不致有什么危害。不过,科学家会再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一点。此外,他们也会继续研究黏剂在土壤的分解速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资料 卫报(2024年5月18日), Sticky trick: new glue spray kills plant pests without chemicals 莱登大学(2024年5月14日), Sticky insects: plants protected with biological glue 瓦赫寧恩大学(2024年5月14日), Scientists develop sticky pesticide to combat pest insects 查看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