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研发了一种可钝化植物病毒的多功能纳米诱抗剂》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11-04
  •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nomaterial inactivates environmental virus and enhances plant immunity for controlling tobacco mosaic virus disease”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香菇多糖制剂,可有效减少环境中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含量,并同时诱导植物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极具致病性和环境适应力的植物病毒,常见寄主植物超过350种,且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30-50年,稀释至百万倍后仍具感染能力。TMV感染后会导致叶片出现花叶、皱缩和坏死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香菇多糖(Lentinan,LNT)是一种从香菇(Lentinula edodes)中提取的活性多糖,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植物免疫,但其活性有限。

    研究人员利用星形多聚阳离子纳米载体(SPc)通过氢键自发组装LNT,形成纳米级LNT/SPc复合体(140 nm)。SPc能显著改善LNT在叶片表面的润湿性能,降低接触角并增加滞留量,使得LNT/SPc复合体具有更好的叶面附着性和植物吸收性能。研究发现SPc负载的荧光LNT可以更迅速地进入植物细胞,促进了LNT的细胞吸收。通过RNA-seq分析发现,LNT/SPc复合体可以显著上调多种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包括病原相关蛋白(PR)基因、与超敏反应(HR)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表明LNT/SPc复合体能够有效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此外,LNT/SPc复合体可增加植物体内的水杨酸(SA)含量,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进一步放大了植物的抗病毒反应。室内和田间试验均显示,LNT/SPc复合体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LNT/SPc复合体在施用后14天的田间防效高达81.9%。

    TMV颗粒与LNT带负电荷,而SPc和LNT/SPc复合体带正电荷。SPc还通过与TMV衣壳蛋白的电荷相互作用,使病毒颗粒聚集并失活。通过热力学分析发现,SPc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TMV颗粒结合,而LNT则主要通过氢键与病毒结合。Native-PAGE和dot-blot结果表明,SPc能与TMV衣壳蛋白有效结合,破坏TMV颗粒的完整性,导致病毒释放RNA,从而使病毒失去活性,低浓度SPc的钝化效果优于高浓度LNT。在1 mg/L的SPc或LNT/SPc复合体作用下,TMV颗粒明显聚集,并且在10 mg/L的浓度下几乎所有TMV颗粒完全失活。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的LNT/SPc复合体能显著减少土壤中TMV颗粒的数量,诱导植物的抗病毒反应,充分展现出了纳米材料在病害防控领域的“控-促”作用,这一创新机制为长期防控TMV等病毒性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 原文来源:http://cpp.cau.edu.cn/art/2024/10/17/art_23687_104117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纳米制剂》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11-04
    • 2024年10月31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科学家在美国化学学会(ACS)旗下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论文,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纳米递送系统,可提升传统抗病毒药物盐酸吗啉胍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病毒活性。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载体SPc 装载盐酸吗啉胍(ABOB),成功构建了一种高效的纳米递送系统。SPc可以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ABOB实现自发组装,潜在的相互作用基团为ABOB的胍基和SPc的羰基(图1)。ABOB和SPc之间的自组装改变了ABOB的原有形貌,形成了纳米级的ABOB/SPc复合体(图2)。SPc提升了ABOB的叶片粘附性能,使其叶面接触角减小,持留量增加,表明ABOB/SPc复合体更容易在叶面上展布(图3)。同时,ABOB与SPc结合后可减缓ABOB在植物体内的降解,保证更多具有活性的ABOB发挥抗病毒作用(图4)。相较于ABOB,ABOB/SPc复合体对TMV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RNA-Seq分析表明,ABOB/SPc复合体对光合系统的保护作用增强,可以上调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叶绿素含量的测定进一步证实了ABOB/SPc复合体对光合系统的保护作用增强。
  • 《南京农大成功研发一种新型植物诱抗剂2-氨基-3-甲基己酸》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22
    •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重要叶用经济作物,具有喜温怕寒的特性,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遇低温逆境胁迫的影响,造成茶树品质与产量下降,制约茶产业发展。传统抗低温的方法存在成本高昂和效果有限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因此,开发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新型抗寒产品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教授团队前期从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一种新型植物诱抗剂2-氨基-3-甲基己酸(2-amino-3-methylhexanoic acid,AMHA),经初步研究发现,AMHA处理可显著增强茶树对低温胁迫的耐受,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以茶树品种‘白叶1号’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生理生化测定、转录组测序、代谢分析以及遗传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AMHA预处理诱导茶树低温抗性的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分子调控网络。 2025年6月,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房婉萍团队题为 Plant resistance inducer AMHA enhances antioxidant capacities to promote cold tolerance by regulating the upgrade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 tea plant 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AMHA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冷胁迫对光合作用和生长的不利影响。通过RNA-seq鉴定了各个处理阶段(AMHA预处理、冷胁迫和室温恢复2天)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与类黄酮/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相关的途径,包括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通过构建候选关键基因与上游转录因子之间的潜在调控网络关系。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沉默技术和过表达实验表明,CsGSTU7 通过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增强抵抗低温能力。研究表明,抗氧化相关的基因CsGSTU7 在介导AMHA诱导的茶树抵抗低温胁迫的转录调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旨在通过探索AMHA诱导茶树抵抗低温的新途径,为植物诱抗剂AMHA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并为茶园抗低温栽培及绿色防灾减灾提供产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