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敢为天下先 重点瞄准新一代产业方向》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09
  •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日前公布,一座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典范之城揭开面纱。作为创新之城,雄安产业将如何布局?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专访了深度参与雄安规划编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

    问:规划纲要明确了雄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高端高新产业,对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增长极产生什么作用?

    答: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型时期,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不错,几百种产品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但是高端高新产业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所以我们着重提出产业转型要向高端高新发展。这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高端环保、新材料等相关高端高新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智能制造,未来这些产业的增长值更高,也是各国发展的方向和竞争的重点。

    在我国北方,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很重。建设好雄安,通过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雄安质量,对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北方产业布局,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可以预计,高端高新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动力引擎,这也是雄安的主体。未来雄安,70%-80%的贡献都会来自高端高新产业。

    问:如何理解雄安的示范作用?

    答:雄安的意义在于,能够在中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城市,打造一个新时代可复制的城市样板,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它的示范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发展面向未来的高端高新产业,另一方面探索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就雄安落户什么企业,选择什么对象进行过多次研究,与雄安新区管委会也进行过交流。我们并不鼓励雄安再上国内一些地方已形成上万亿元规模的产业,雄安不搞和其他城市同业同质竞争的产业,要打造往前看、更有前瞻性、更有竞争力的产业。

    比如,很多地方都将信息电子作为高新高端产业的首选,雄安要起到发展新引擎的作用,就要敢为天下先,攻克产业薄弱环节,补我国发展的短板。雄安将优先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从高端芯片设计和关键软件开发做起,打造新兴产业基地,支撑雄安成为数字城市、智能新区、绿色低碳新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区。雄安还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成为京津冀的新增长极。

    同时,雄安要成为新时期发展模式的样板,包括政策、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体现雄安质量。

    雄安要成为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首先需要营造有吸引力的产业氛围。从长远看,雄安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吸纳人才,通过“造血”机制打造人才创新高地。未来要和北京、天津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将来雄安的成果不仅在本地孵化,而且要成为产业创新源头,辐射河北和全国,在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上为全国做出示范。

    中央鼓励雄安在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可以探索实行有利于激发新区创新活力的土地、拆迁、住房、户籍、人才、薪酬、税收、金融、社会服务等政策。除此之外,管理创新尤为重要,目前雄安新区管委会是精干高效的管委会,在管理理念上也有很多创新,在新区建设和城市治理方面将走出一条新路。

    问:无论是政策还是环境,雄安将如何吸引企业和人才?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在这之前国家批复的新区基本都在大城市。雄安不在原有市区,在产业基础、社会服务和人才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落差较大,但正因为不在原有城市中,不受与原有市区过于紧密的地域与人口关联,恰恰可以在政策上有突破。虽然雄安不位于现有大城市内,但其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这是其他新区难以比拟的更大优势,京津冀是雄安发展的更大依靠,也是广阔腹地。

    雄安要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政府服务等方面创造优质环境。比如,在城市交通、通信、物流、供水、供电等基本服务方面,雄安新城将是一流的;有很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幼儿园、小学、大学、医院、文化娱乐、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要落户雄安,顶尖大学的研究中心、实验室等也要落户。在一般的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雄安不低于北京,在高端的服务方面,可以提供比北京更优质的服务;雄安规划5个城市组团,每个组团都是职住平衡,日常基本生活需求在十几分钟都能搞定。雄安70%的蓝绿空间占比,淀泊风光,宜居宜业,很吸引人。雄安还会出台一系列亮点纷呈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

    问:新区如何处理和原来传统产业、人口的关系?

    答:雄安三县目前的GDP有200多亿元,二产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主要是箱包、电线电缆、制鞋、服装等,基本上是缺品牌的低端产品,虽然还有市场但附加值不高,与雄安定位的高端高新产业不符。针对这些产业,要分类管理,有的关停或搬迁,有的改造升级,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来改造提升当地传统产业。雄安未来的产业和城市服务业也将为当地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当然需要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问:建设雄安,钱从哪里来?

    答:中央政府已经安排连接雄安的高铁建设,也规划了对白洋淀治理等工作,还会有专项资金支持雄安的建设。河北是雄安建设的责任主体,中央还将支持河北发行雄安长期债券。中央赋予雄安金融创新任务,用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产业落户雄安,首先是资本落户雄安。深圳的经验表明,雄安将是新时期投资的难得机遇,相信会有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雄安。雄安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建设一座新城要保持历史耐心,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还要动员多方面力量,共建共享雄安城。

  • 原文来源:http://www.ii.gov.cn/hbgxt/xwzx/gnxw/601553/index.html
相关报告
  •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解读》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1-20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按照《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下称《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下称“人工智能揭榜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人工智能揭榜工作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产业集群初步显现,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创新企业加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核心基础技术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开展人工智能揭榜工作,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在人工智能主要细分领域,选拔领头羊、先锋队,按照 “揭榜挂帅”的工作机制,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短板瓶颈,树立领域标杆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 二、人工智能揭榜工作主要特点是什么 人工智能揭榜工作将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科研机构等,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万船齐发的良好氛围。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是揭榜挂帅,探机制促创新。探索“揭榜挂帅”创新机制,鼓励创新主体自愿申请,积极主动承担揭榜攻关任务,明确揭榜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揭榜单位自身能动性,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瓶颈。对揭榜攻关成功的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广,形成龙头带动、万船齐发的局面,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是优中选优,树标杆育主力。从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活跃的创新主体中,优中选优,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单位“揭榜挂帅”。原则上,在每个细分领域择优遴选不超过5家揭榜单位,择优公布揭榜成功单位不超过3家,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激发竞争活力、培育行业龙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三是聚焦重点,补短板攻难关。聚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短板,瞄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促进创新要素更多投入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特别是针对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集聚资源,攻克发展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是形成合力,聚资源共发展。鼓励各地以揭榜行动为抓手,结合本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强部省协作,产业协同,营造良好环境,对接揭榜单位给予重点支持,夯实基础,积累优势,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 三、人工智能揭榜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围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方向,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开展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人工智能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 在智能产品方面,选择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产品作为攻关方向。在这些领域,产业创新活跃,已聚集了大量企业,相关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好发展基础,通过“揭榜挂帅”,可进一步促进其深入应用落地。 在核心基础方面,选择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开展攻关。这些核心基础技术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目前发展相对薄弱,需加速突破,整合产业链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实现技术产业突破。 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方面,选择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进行揭榜攻关。制造业是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主要领域之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化,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支撑体系方面,选择高质量的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作为揭榜攻关任务。这些资源体系是影响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要素,需要加快完善基础环境、保障平台,加快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揭榜工作主要步骤流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以自愿的原则申请成为揭榜单位,登陆申报系统(http://www.aibest.org.cn),注册账号,按要求填报相关申请材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组织作为揭榜推荐单位,各地结合自身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优势和产业布局,推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揭榜单位,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集中评审和现场评估,择优确定揭榜单位。揭榜单位集中力量开展创新攻关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行业专家和评测机构进行评价,择优确定并发布攻关成功单位,给予重点推广和支持。 五、揭榜任务、目标和参考指标是如何确定和考虑的 揭榜工作是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重要举措,揭榜任务和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三年行动计划》中部署的重点任务和目标,主要考虑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基础,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前瞻性和引导作用,同时,发挥企业主动作用,激发企业自身能动性,设置个性化指标。在揭榜工作方案制定过程中,通过广泛征求企业和专家意见,邀请部分企业试填等多种方式,完善方案,确定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17个揭榜方向,每个揭榜方向涉及多个细分领域。 考虑填报要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揭榜单位可依据参考指标填报“本单位当前水平”和“本单位2020年目标”,也可自定义指标项,鼓励提出超过《三年行动计划》预期目标的指标。
  • 《安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安徽省政府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副主任万士其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聚区。 基础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语音及语言处理、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集聚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数百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2017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46.3%,在全国占比约为9.8%。 “当前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五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核心技术优势明显,科研实力较为雄厚,重点领域应用广阔,区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基础保障比较有力。”张天培表示,安徽已经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汽车、家电、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最重要的三大领域,而这恰恰都是安徽的优势产业,2017年3个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6000亿元。同时,在安徽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发展目标:2030年成为全国重要先行区 《规划》系统梳理了安徽产业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提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近中远期目标和产业布局。 到2020年,安徽省将在产品智能、工业智能和服务智能等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平台、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特色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中期目标。而到2030年,安徽省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远期目标。 产业布局:“合芜马”带头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安徽省将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做强“一核”。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等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立足“两地”。依托芜湖和马鞍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面向“多点”。发挥宿州、淮南、蚌埠等地云计算、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基础器件、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