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30万方量级大型储气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2
  • 近日,记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了解到,由中储国能在河南信阳打造的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地下储气库开挖已顺利完成50%,这标志着我国首个30万方量级大型储气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 30万方的地下储气库,相当于130个奥运会标准泳池注满水的体积。地下储气库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扮演着核心基础设施的角色,它决定着储气量、系统效率以及安全性、稳定性等重要因素。 信阳地下储气库,30万方“内藏乾坤” 河南信阳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预计发电量可达4.2亿度/年,能有效提高当地电力系统的效率、经济性和可靠性,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该电站地下储气库采用了“高效自流排水系统”和“突破性超大洞径”等独特设计。地下储气库因地质原因引发积水,一直是困扰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储气库安全及施工效率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这次,技术人员开创性设计的高效自流排水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储气库的纵坡度、降低储气库内部水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储气库内排水系统建设,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降本增效,国内首个15米超大洞径设计 此外,该项目还具有一大亮点,国内首次突破性开展15米超大洞径设计,这一创新设计使储气库的有效容积提升到30万立方米,相较以往最大设计,规模提升了300%。在确保结构稳定性同时,为300MW级大规模储气系统提供了充足空间支撑,大幅提升了单位硐室储能密度和工程经济性。洞径扩大了50%,经简单测算,仅此一项,成本降低2亿元,真正做到了安全、高效、经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首创水平进洞施工,完美解决地质难题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水平进洞地下储气库,与传统方式究竟有何差异,又有什么优势? 传统的垂直进洞或斜井进洞施工,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而水平进洞施工风险相对较低,与竖井相比,成本更低,施工交通运输更为便利。 技术团队在压缩空气领域首次采用的水平进洞技术,可沿着岩层走向或稳定地层延伸,灵活避开断层,有效解决涌水带等不良地质问题。相较于垂直竖井,其能更精准地选择围岩完整性好、抗压强度高地岩层作为洞身主体,减少因深部地质突变(如软岩夹层、高水压区)导致地施工风险,在环境影响、经济性等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帅俊全 褚尔嘉)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2880-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人工硐室储气库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1
    • 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8月18日从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中国能建数科集团获悉,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开展的储气密封循环试验日前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人工硐室储气领域相关技术,将加速推动压缩空气储能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次试验压力突破人工硐室储气库最高压力等级18兆帕。通过高低压循环、长时保压“双168小时”连续运行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下超高压力、超严密封、超高可靠、超全感知、超高效率五项世界纪录。 项目负责人纪文栋介绍,高压储气库全系统必须“零缺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气体泄漏。这次试验突破了高压储气系统严苛之极限。 “这项成果来之不易。”中国能建集团首席专家万明忠谈道,为了攻克成套技术,公司数十位研究人员驻扎在深山老林近700天,搭建了实验室。他们白天钻山洞,晚上研究数据、改方案,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据悉,开展试验的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拥有两座超大型试验洞,最大埋深110米,最高试验压力达20兆帕,具备“双洞”同步试验能力,规模与压力参数均居世界之最。实验室筹建于2022年12月,2024年8月投用,其建设攻克了人工硐室型高压力、多介质、长周期气体存储的安全与经济性世界难题。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带领长江设计集团、万华节能集团联合攻关,攻克刚柔复合密封体系、围岩承载理论、全域温度场数据获取、高压空气状态观测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 这项试验开创性地拓展了在超高压条件下,高经济性、高可靠性、高建造效率、高运行可控的深部地下资源利用空间。“深地空间资源的利用十分困难,我们的技术成果将为深地空间资源化利用开辟新路子、拓展新空间,有助于开启储氢、储氦、储油气等能源储备新格局。”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副总经理李峻表示。
  • 《封碳入海5000万方,“我国首个”绿能澎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3
    • 截至9月初 我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 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投用以来 已累计封存二氧化碳 超5000万立方米 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注入新动能 恩平15-1平台位于南海东部油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平台所在的恩平15-1油田油藏条件特殊,二氧化碳含量极高。为了避免二氧化碳伴随油田开发逸出至大气中,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在此投用。 二氧化碳封存回注,其实就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把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至地下800米到3500米深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内,是国际公认的有效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恩平15-1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一套二氧化碳回注系统和二氧化碳回注井,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底地层800多米的咸水层中,每天大约有12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在这里封存入海,这些气体可以充装近6万瓶二氧化碳灭火器。 平台配备的二氧化碳封存装置 模块重约750吨 整个二氧化碳封存系统共包含 6大系统、28个单机设备 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 平台按照“划专业、划系统、 划设备”的原则 对每台设备全景运维精准诊断 目前设备已安全运行超10000小时 为确保二氧化碳安全回注 项目团队安装了“井下听诊器” 每隔一米就有一个监测点 就像数千只眼睛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井下 无死角观察注气管柱的情况 为了更好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平台生产人员跨专业学习 地质油藏、井身结构设计、 井下永久式光纤实时监测技术原理 结合地面工艺参数监测情况 全方位监测回注系统运行状态 恩平油田 将继续加强碳封存设备维护 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利用工艺 推动油田绿色低碳高效开发 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