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硐室储气库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1
  • 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8月18日从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中国能建数科集团获悉,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开展的储气密封循环试验日前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人工硐室储气领域相关技术,将加速推动压缩空气储能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次试验压力突破人工硐室储气库最高压力等级18兆帕。通过高低压循环、长时保压“双168小时”连续运行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下超高压力、超严密封、超高可靠、超全感知、超高效率五项世界纪录。


    项目负责人纪文栋介绍,高压储气库全系统必须“零缺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气体泄漏。这次试验突破了高压储气系统严苛之极限。


    “这项成果来之不易。”中国能建集团首席专家万明忠谈道,为了攻克成套技术,公司数十位研究人员驻扎在深山老林近700天,搭建了实验室。他们白天钻山洞,晚上研究数据、改方案,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据悉,开展试验的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拥有两座超大型试验洞,最大埋深110米,最高试验压力达20兆帕,具备“双洞”同步试验能力,规模与压力参数均居世界之最。实验室筹建于2022年12月,2024年8月投用,其建设攻克了人工硐室型高压力、多介质、长周期气体存储的安全与经济性世界难题。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带领长江设计集团、万华节能集团联合攻关,攻克刚柔复合密封体系、围岩承载理论、全域温度场数据获取、高压空气状态观测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


    这项试验开创性地拓展了在超高压条件下,高经济性、高可靠性、高建造效率、高运行可控的深部地下资源利用空间。“深地空间资源的利用十分困难,我们的技术成果将为深地空间资源化利用开辟新路子、拓展新空间,有助于开启储氢、储氦、储油气等能源储备新格局。”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副总经理李峻表示。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2702-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30万方量级大型储气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2
    • 近日,记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了解到,由中储国能在河南信阳打造的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地下储气库开挖已顺利完成50%,这标志着我国首个30万方量级大型储气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 30万方的地下储气库,相当于130个奥运会标准泳池注满水的体积。地下储气库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扮演着核心基础设施的角色,它决定着储气量、系统效率以及安全性、稳定性等重要因素。 信阳地下储气库,30万方“内藏乾坤” 河南信阳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成后,预计发电量可达4.2亿度/年,能有效提高当地电力系统的效率、经济性和可靠性,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该电站地下储气库采用了“高效自流排水系统”和“突破性超大洞径”等独特设计。地下储气库因地质原因引发积水,一直是困扰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储气库安全及施工效率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这次,技术人员开创性设计的高效自流排水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储气库的纵坡度、降低储气库内部水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储气库内排水系统建设,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降本增效,国内首个15米超大洞径设计 此外,该项目还具有一大亮点,国内首次突破性开展15米超大洞径设计,这一创新设计使储气库的有效容积提升到30万立方米,相较以往最大设计,规模提升了300%。在确保结构稳定性同时,为300MW级大规模储气系统提供了充足空间支撑,大幅提升了单位硐室储能密度和工程经济性。洞径扩大了50%,经简单测算,仅此一项,成本降低2亿元,真正做到了安全、高效、经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首创水平进洞施工,完美解决地质难题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水平进洞地下储气库,与传统方式究竟有何差异,又有什么优势? 传统的垂直进洞或斜井进洞施工,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而水平进洞施工风险相对较低,与竖井相比,成本更低,施工交通运输更为便利。 技术团队在压缩空气领域首次采用的水平进洞技术,可沿着岩层走向或稳定地层延伸,灵活避开断层,有效解决涌水带等不良地质问题。相较于垂直竖井,其能更精准地选择围岩完整性好、抗压强度高地岩层作为洞身主体,减少因深部地质突变(如软岩夹层、高水压区)导致地施工风险,在环境影响、经济性等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帅俊全 褚尔嘉)
  • 《我国最大天然气储气库应用“智慧大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消息,我国最大天然气储气库――新疆油田公司呼图壁储气库自3月28日开始本周期注气以来,截至8月15日累计注气已突破20亿立方米,日注气量最高达到26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支撑。 呼图壁储气库是西气东输二线首座大型储气库、国内首座库容超100亿立方米的大型储气库,也是中亚进口气进入国内后的首座储气库,其容量目前位列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呼图壁储气库承担着西气东输管网沿线城市季节调峰、应急供气以及新疆北疆地区季节调峰的双重功能。 今年6月,国内最大压缩机在呼图壁储气库投入使用。今年,该储气库还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实时监控储气库压力、流体分布情况,进行精细注气,已优化调整注气530井次,日注气量较上一注气周期提升1150万立方米,持续14天保持在2600万立方米。 “我们采用‘一井一策’管理,精准制定每口井的注气制度,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每口井的注气量。”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运行班班长张戈说。 随着油气行业数智化进程加快推进,呼图壁储气库近年加速拥抱数智化技术,成功打造无人值守的智慧气仓。 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副站长许鹏介绍,储气库投产初期,生产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还不完善,员工需要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记录生产运行参数。“运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后,员工在生产指挥中心通过工控系统就可对生产参数进行集中监测及远程调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储气库‘智慧大脑’的应用,让我们更有底气为冬季天然气供应保驾护航。”许鹏说。 此外,呼图壁储气库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大幅提升储气库数字化水平,安全管控能力较以往提升50%,站场风险划分识别更加清晰。同时,数智化远程控制平台可以实现井、站、气库、公司四级联动控制和智能监控的远程操作,工作人员通过站控平台就能对站内阀门进行工艺流程的快速切换。 “我们以前进行流程切换操作,需要3个人转动阀门上千圈。现在运用数智化设备,我一个人30秒就能完成,实现了及时高效的操控。”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组长李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