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农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21
  •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原发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农田年发生和防治面积均已超过2500万亩次,且呈现加快扩散蔓延势头。为做好农田福寿螺防控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全国农技中心特制定本意见。   

    发生分布与危害特点   

        据调查,福寿螺在我国北纬30度以南的省份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浙江、云南等省区,近年已扩散至纬度更北的江苏、上海、河南、陕西等地。福寿螺年发生1—3代,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为害水稻、茭白、菱、莲藕、芡、紫云英、甘薯、慈姑、蕹菜、白菜等植物。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严重时水稻受害株率可超过60%;福寿螺将卵块产于水稻、杂草等植株的茎秆及周边沟壁、墙壁、田埂,幼螺和成螺通过咬切水稻主蘖以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减产,影响水稻等作物产量和品质。   

    防治技术与方法  

      (一)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采用水旱轮作,破坏其生存环境;及时清理沟渠及田间杂草,减少产卵场所;在产卵期放水漫灌,淹没卵块以降低孵化率。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的习性,早晨和下午人工捕杀灭螺。同时,应注意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禾苗贪青徒长,易于福寿螺发生为害。   

      (二)物理防治。在重发生区的下游区,灌溉渠入口、出口以及稻田进水、排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水进入田间。稻田灌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厘米高竹片(木条、秸秆),竹片露出水面高度50—60厘米,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2—3天人工清除卵块并销毁。每亩插设数量以30—80根为宜,田边区域适当增加插设密度,以提升卵块摘除效率。   

      (三)生物防治。在水稻移栽7—10天后至水稻孕穗末期,有条件地区可采用放鸭(日龄20—25天的雏鸭)捕食的方法,每天早、晚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15—20只),水稻收割后定期放鸭消残。茭白和水稻田可养鳖、青鱼或鲤鱼治螺(每亩30—150只)。但需注意水稻幼苗期及茭白嫩芽期不宜放养。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放置内含食诱剂的诱捕器,诱捕福寿螺。   

      (四)化学防治。水稻田螺量达1—2头/平方米(秧田期)或3—4头/平方米(分蘖期)、蔬菜田苗期为害指数≥3级时,需采用药剂防治。可选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进行防治,水稻田按照400—600克/亩的用量,拌细土或化肥均匀撒施,螺害重时每10天补施1次,共2—3次;蔬菜田按照每亩480—660克的用量,拌细土均匀撒施。在福寿螺盛发期,每亩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进行喷雾防治,或者亩用5—10千克的茶籽饼拌匀撒施。   

    注意事项   

      (一)注意保持田间水层。采用杀螺胺药剂撒施后,田中应保持3—4厘米水层7天左右。   

      (二)注意施药人员安全。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杀螺药剂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施药时应做好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三)注意保护水生动物。不宜在鱼、虾套养的田块中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田施药7天内不可将田水排入河流、鱼塘,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避免飘逸,防止对周边水体造成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news.foodmate.net/2025/07/721551.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农技中心印发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26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报道: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 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通过科学使用杀虫、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健康、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为支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现防病虫、减损失、提单产、促丰收的目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点防控对象 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为防治对象,以作物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生殖生长期等为关键防控时期,重点防控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南方锈病,大豆根腐病、霜霉病、食心虫、大豆蚜虫等重大病虫害。 二、综合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促进植物健康和病虫害协同防治,综合运用适宜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的经济、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依托适用性强、工效高的智能化、精准化的施药机械,结合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实现防病治虫减损失、促植物健康提单产的目标。 三、关键技术措施 (一)水稻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至齐穗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时期,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 播种期,采用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种子处理剂,以及芸苔素内酯、谷维菌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线虫病、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稻蓟马、立枯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提高水稻秧苗期的抗病虫性及抗逆性,促进苗齐苗壮,预防烂秧。 秧苗期,秧苗移栽前3天内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可以结合施用芸苔素内酯、多效唑、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分蘖期,可使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噻苯隆、14-羟基甾醇·噻苯隆等药剂促进水稻分蘖。 孕穗初期,可选用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丙环·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等预防纹枯病等病害;选用三氟苯嘧啶、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遏制危害加重。 破口前7天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结合′′一促四防′′,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抗逆性,防早衰,增加粒重。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三环唑、稻瘟灵、丙环·咪鲜胺、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环唑、咪铜·氟环唑、稻瘟酰胺·嘧菌酯等;杀虫剂可选用氟铃脲、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冠菌素、赤霉酸、24-表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调环酸钙、二氢卟吩铁、三十烷醇、噻苯隆等。 (二)玉米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玉米喇叭口期及穗期是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单产的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吡唑醚菌酯、噻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等进行拌种或包衣,能有效预防根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蓟马、甜菜夜蛾等苗期主要害虫。同时,可以使用芸苔素内酯、矮壮素、二氢卟吩铁等进行种子拌种或浸种。 喇叭口期,根据病虫实际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叶斑病和大小斑病等病虫,增强玉米抗倒伏抗逆能力,能促进玉米植株叶壮、杆粗、穗大、粒多。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嘧菌酯·戊唑醇、醚菌酯·氟环唑等,杀虫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三十烷醇、噻苯隆、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胺鲜酯、乙烯利等。 穗期,根据病虫发生为害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强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穗腐病等穗虫穗病防治,减少病虫害危害产量损失,增强群体抗逆能力,提高灌浆效率。宜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三)大豆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大豆苗期、结荚鼓粒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阶段,也是大豆单产提升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大豆播种前使用生物菌剂或二氢卟吩铁、羟烯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种子包衣剂包衣,种子包衣剂可选用精甲·咯菌腈、精甲霜灵、咯菌腈、氟环·咯·精甲、阿维·多·福、吡唑酯·精甲霜·甲维、多·福·甲维盐等,能有效预防苗期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和其它根部细菌、真菌性病害及地下害虫、蚜虫等。 苗期,加强食叶类害虫、刺吸类害虫以及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治,喷施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大豆植株抗性,预防病毒病。选用唑醚·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喷施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可选用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害虫。 结荚鼓粒期,施用杀菌剂、杀虫剂防治叶荚部病害及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蛀食性害虫,选用聚集信息素诱捕防控点蜂缘蝽。同时,喷施生长调节剂、诱抗剂等强健植株,预防根腐病引起的早衰,促进大豆结荚和鼓粒。杀菌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杀虫剂可选择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甲维·毒死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择三十烷醇、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 三、注意事项 (一)选择对路药剂。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种类科学选用对路药剂,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达标防治,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登记的剂量使用,针对部分病虫害抗药性地区要及时开展轮换用药。稻田综合种养区和桑蚕养殖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造成药害损失。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大豆产区在大豆生长后期避免使用吡唑醚菌酯等易导致大豆植株贪青旺长作用的农药。 (二)科学混用农药。结合作物关键生育期病虫害混合发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抗性低、防效好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桶混,实现病虫害协同防治、促进作物健康、增强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目标。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对农药酸碱性和混用要求,选择药剂种类进行桶混使用,对于同时添加叶面肥等进行混用时,要提前做好桶混试验,确保药液混合后1小时内不出现结晶和絮凝现象。 (三)规范作业管理。 一是喷施时间。喷施作业时,风力应在三级以内,温度不超过30°C,一般选择在无雨天的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进行,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如喷后24小时内遇中到大雨,要及时补喷;可因地制宜选择无人机夜间作业。 二是喷施方式。优先选择无人机作业,对于田间无电线杆等障碍物的集中连片田块也可以选择有人驾驶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开展航化作业;对于不适用于无人机作业的田块,可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 三是喷药液量。采用无人机作业时,每亩喷液量1.5升以上,对于稻飞虱、纹枯病等作物下部病虫害,药液量要适当增加到3升以上,并在药液中添加适量改性植物油、矿物油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助剂,提高雾滴沉降、抗飘移、抗蒸发等性能。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时,亩喷液量要达到30升以上。 四是作业要求。无人机飞行速度控制在3—5米/秒,飞行高度要根据无人机载重量进行调整,载重30升以下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层2—3米,载重30升以上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3.5—4.5米,防止作业时吹断茎秆。 五是安全事项。喷施作业前,综合评估潜在风险,防止喷雾雾滴飘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无人机起降作业时,应远离障碍物和人员,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开喷雾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 查看全部内容 
  • 《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6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 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用现代技术与先进设施装备武装农业,既可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可弥补水土资源短缺、减少耕地占用;既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也可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适应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推动《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落实,加快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持资源集约节约、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绿色循环、市场主体多元的基本原则,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保障农产品供给、提升效率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升级改造老旧设施、推进先进设施示范带动为重点,以强化技术装备升级和科技创新为关键,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工厂等设施农业新业态,带动相关联产业发展和促进城乡循环,构建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二)总体目标 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稳产保供能力显著提升,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提升到40%,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设施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养殖总 产量比重达到60%;设施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科 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设施农业的劳动生产 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收 入持续增长;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取得明显进展。 展望2035年,设施农业全面升级,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产出 质量和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食物消费需求;现代设施农业成为基本实 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优化现代设施农业空间布局 统筹做好粮食生产与“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按照良田粮用、良田好土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 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的总体要求,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引导现代设施农业科学合理布局,分类分级改造升级和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 用。 (三)以稳产能抓改造为重点,推进设施种植提档升级。在设施种植传统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老 旧低效设施改造,加快建设节能高效宜机的现代设施种植基地。支持大中城市周边因地制宜发展连栋温 室、植物工厂等先进生产设施,强化示范引领,提升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实施非耕地设施农 业开发建设,引导占用耕地较多的设施种植适度向山区和戈壁、沙漠、滩涂、盐碱地等非耕地转移。大力 发展水稻、蔬菜集约化育苗(秧),加快补齐商品化育苗(秧)短板。 (四)以转方式提效率为重点,稳定优化设施畜牧布局。传统农区突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高效 设施畜牧业,建设集约化现代设施畜牧基地。农牧交错区推广“牧繁农育”和“户繁企育”发展模式,重 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设施。草原牧区推广放牧和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设施养殖模式,重点建设适度 规模养殖场、现代家庭牧场和移动式棚圈。 (五)以扩产能调结构为重点,拓展现代设施渔业空间。保护重要养殖水域滩涂,落实各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快内陆与沿海水域滩涂等传统养殖设施提档升级,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拓展低洼 盐碱地、深远海设施渔业养殖空间,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远海养殖渔场和工厂化循环水等陆基设 施渔业,建设生态健康的现代设施渔业基地。加密沿海渔港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打 造一批渔港经济区,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助力渔区乡村振兴。 三、强化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坚持用适宜设施农业发展的优质专用品种、现代技术与先进设施装备武装农业,大力推广新装备、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并集成配套,推动设施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 (六)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集成应用。集中攻关突破工厂化育苗(秧)成套设备、蔬菜高效 移栽机、设施植保机器人、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饲喂设备、智能环控设备、转盘挤奶机和自动挤 奶机器人、疫苗注射机器人、智能化屠宰设备、粪污及尾水处理利用等关键农机装备,建设设施农机装 备研产推用贯通试点基地。加快节能节地的新型装备、材料与设施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植物工厂、楼房养 猪、家禽叠层高效笼养、鱼菜共生立体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种养模式,集成示范现代种养设施设计、环 境精准调控、动植物生长信息监测、生长发育智能调控模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疫病智能诊断 与防控、畜禽水产品减损保鲜、废弃物综合化利用等关键技术。 (七)加强现代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加强对设施农业的技术服务指导, 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设施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设施农业领域专家、技术人员作用,加强设施农 业技术指导培训和示范推广。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示范推广一批引领性生产技术、专用品种。组 织开展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结构的示范推广,开展专业化的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服务。 (八)推动设施农业科技攻关。围绕设施农业结构设计、先进装备、专用品种和生产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设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设施装备制造创新平台等建设,发挥好数字农业创新中 心、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平台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设施农业专用品种选育与设施装 备工程化协同,加快解决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 四、推动设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拓 展增值增效和就业增收空间。 (九)完善仓储冷链物流及烘干加工设施。加快补齐产地预冷、清洗加工、分拣包装、仓储保 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全面建成以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节点 设施网络。提升粮食烘干设施水平,加快建成以烘干中心为支撑、烘干点为补充的粮食产后减损绿色 烘干体系。 (十)培育设施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现代设施农业拓展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研学科普等休闲 农业新业态。创新产销衔接机制,鼓励设施农业优势产地、产品加工基地与生鲜电商合作,发展冷链贮 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新型营销方式。用好各类农业产品交易博览、展览、展会和网络购物节等平台 载体,拓宽优质产品销售渠道。 (十一)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支持设施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 带动现代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组织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设施农业经营示范 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鼓励支持服务设施农业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 棚室设计开发、设施装备运维、良种繁育推广、绿色统防统治等,提供全方位多环节服务,健全完善联农 带农机制,带动小农户发展。 五、加快设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推进国家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全产业链、 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 (十二)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严格落实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要求,科 学合理利用各种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设施不占或少占耕地。推动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开展土 壤连作障碍综合治理,加快土壤无害化修复。发展节水灌溉,集成推广智能化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 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 (十三)加快净化产地环境。推进设施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利用,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 防控技术与先进高效植保机械,深化种植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种养结合,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推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深化设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促进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十四)推动设施农业节能减排。探索设施农业热电联产、畜牧养殖+光伏等节能发展模式,推广应 用节能环保农机,推进大棚温室节能改造和绿色建设。加快“固碳减排”“生态低碳”新技术和新装备在 设施种养领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六、强化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 (十五)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按规定用好现有相关项目资金,积极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实施设施 农业贷款贴息奖补。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重点支持示范面广、带动力强、引领性高的设施 农业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 大对现代设施农业支持。通过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相关项目建设。 (十六)强化金融创新支持。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设施农业信贷支持。鼓励各类 金融机构根据设施农业特点设立专属金融产品,因地制宜给予设施农业信贷支持,强化政府投资与金融 信贷投放联动,合理提升融资效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扩大温室大棚、畜禽活体、养殖圈 舍(工厂)、大型农机、水产养殖装备依法合规抵押融资业务,将设施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贷直通车服务 范围。做好项目储备,及时列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库,引导撬动金融信贷,加大设施农业重 大项目融资支持。落实用好现有农业保险政策。 (十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投融资模式,鼓励地方政 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支持引 导地方平台公司等大型企业承建现代设施农业重点工程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探 索设立现代设施农业投资基金,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投入。支持各地将现代设施农业纳入现 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融合项目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范围,实行整体设计开发、投融资和建设。 (十八)落实用地用电保障和优惠政策。严格按照《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等文件规定,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推动各地国土空间规 划编制同步考虑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和布局。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 下,鼓励经依法许可,利用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发展设施农业。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动态 监管,严格执行用途管制。落实对设施农业生产用电实行农业用电政策。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支 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推动落实落细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将渔港、渔港经济区等重要渔业基础 设施纳入国家重大项目范围,保障用地用海需求。 七、组织实施落实 (十九)强化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加强统筹协调,成立部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际联系协调机制, 协调推进重点任务,加快各项工作落实。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精心组 织、加强协调,及时解决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县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 业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切实担负责任,细化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开展提升行动。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本地区设施农业 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建立设施农业重大项目库,将建设任务与项目 细分到年度、细化到市县,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明确任务分工,细化政策措施,逐年 推进、逐项落实。 (二十一)强化督促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设施农业工作推进调度机制,采取实地走访、线 上监测、定期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掌握重点任务与项目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对实际工作遇到困难问题的研讨会商,强化跟踪落实,对于共性问题要及时通报,督促指导各地有效应 对,确保任务完成质量和实际效果。 (二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发掘总结推介一批先进、高效、适用的设施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推动各地互 学互鉴,以点上发展引领设施农业面上整体提升。运用报刊、互联网等全媒体渠道,通过举办论坛、交流 研讨、开展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典型模式和经验成效,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现代设 施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北京调研:要聚焦农机短板、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植物工厂等现代生产模式,积极推动AI+农业的应用 国家发改委:设施农业新纳入“两新”政策支持范围 最新!2025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农机装备研发、种业振兴等(附全文)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丽 来源:农业农村部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