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印发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26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报道: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
    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通过科学使用杀虫、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健康、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为支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现防病虫、减损失、提单产、促丰收的目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点防控对象
    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为防治对象,以作物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生殖生长期等为关键防控时期,重点防控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南方锈病,大豆根腐病、霜霉病、食心虫、大豆蚜虫等重大病虫害。
    二、综合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促进植物健康和病虫害协同防治,综合运用适宜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的经济、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依托适用性强、工效高的智能化、精准化的施药机械,结合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实现防病治虫减损失、促植物健康提单产的目标。
    三、关键技术措施
    (一)水稻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至齐穗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时期,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
    播种期,采用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种子处理剂,以及芸苔素内酯、谷维菌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线虫病、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稻蓟马、立枯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提高水稻秧苗期的抗病虫性及抗逆性,促进苗齐苗壮,预防烂秧。
    秧苗期,秧苗移栽前3天内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可以结合施用芸苔素内酯、多效唑、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分蘖期,可使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噻苯隆、14-羟基甾醇·噻苯隆等药剂促进水稻分蘖。
    孕穗初期,可选用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丙环·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等预防纹枯病等病害;选用三氟苯嘧啶、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遏制危害加重。
    破口前7天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结合′′一促四防′′,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抗逆性,防早衰,增加粒重。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三环唑、稻瘟灵、丙环·咪鲜胺、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环唑、咪铜·氟环唑、稻瘟酰胺·嘧菌酯等;杀虫剂可选用氟铃脲、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冠菌素、赤霉酸、24-表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调环酸钙、二氢卟吩铁、三十烷醇、噻苯隆等。
    (二)玉米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玉米喇叭口期及穗期是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单产的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吡唑醚菌酯、噻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等进行拌种或包衣,能有效预防根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蓟马、甜菜夜蛾等苗期主要害虫。同时,可以使用芸苔素内酯、矮壮素、二氢卟吩铁等进行种子拌种或浸种。
    喇叭口期,根据病虫实际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叶斑病和大小斑病等病虫,增强玉米抗倒伏抗逆能力,能促进玉米植株叶壮、杆粗、穗大、粒多。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嘧菌酯·戊唑醇、醚菌酯·氟环唑等,杀虫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三十烷醇、噻苯隆、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胺鲜酯、乙烯利等。
    穗期,根据病虫发生为害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强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穗腐病等穗虫穗病防治,减少病虫害危害产量损失,增强群体抗逆能力,提高灌浆效率。宜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三)大豆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大豆苗期、结荚鼓粒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阶段,也是大豆单产提升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大豆播种前使用生物菌剂或二氢卟吩铁、羟烯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种子包衣剂包衣,种子包衣剂可选用精甲·咯菌腈、精甲霜灵、咯菌腈、氟环·咯·精甲、阿维·多·福、吡唑酯·精甲霜·甲维、多·福·甲维盐等,能有效预防苗期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和其它根部细菌、真菌性病害及地下害虫、蚜虫等。
    苗期,加强食叶类害虫、刺吸类害虫以及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治,喷施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大豆植株抗性,预防病毒病。选用唑醚·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喷施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可选用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害虫。
    结荚鼓粒期,施用杀菌剂、杀虫剂防治叶荚部病害及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蛀食性害虫,选用聚集信息素诱捕防控点蜂缘蝽。同时,喷施生长调节剂、诱抗剂等强健植株,预防根腐病引起的早衰,促进大豆结荚和鼓粒。杀菌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杀虫剂可选择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甲维·毒死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择三十烷醇、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
    三、注意事项
    (一)选择对路药剂。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种类科学选用对路药剂,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达标防治,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登记的剂量使用,针对部分病虫害抗药性地区要及时开展轮换用药。稻田综合种养区和桑蚕养殖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造成药害损失。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大豆产区在大豆生长后期避免使用吡唑醚菌酯等易导致大豆植株贪青旺长作用的农药。
    (二)科学混用农药。结合作物关键生育期病虫害混合发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抗性低、防效好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桶混,实现病虫害协同防治、促进作物健康、增强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目标。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对农药酸碱性和混用要求,选择药剂种类进行桶混使用,对于同时添加叶面肥等进行混用时,要提前做好桶混试验,确保药液混合后1小时内不出现结晶和絮凝现象。
    (三)规范作业管理。
    一是喷施时间。喷施作业时,风力应在三级以内,温度不超过30°C,一般选择在无雨天的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进行,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如喷后24小时内遇中到大雨,要及时补喷;可因地制宜选择无人机夜间作业。
    二是喷施方式。优先选择无人机作业,对于田间无电线杆等障碍物的集中连片田块也可以选择有人驾驶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开展航化作业;对于不适用于无人机作业的田块,可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
    三是喷药液量。采用无人机作业时,每亩喷液量1.5升以上,对于稻飞虱、纹枯病等作物下部病虫害,药液量要适当增加到3升以上,并在药液中添加适量改性植物油、矿物油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助剂,提高雾滴沉降、抗飘移、抗蒸发等性能。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时,亩喷液量要达到30升以上。
    四是作业要求。无人机飞行速度控制在3—5米/秒,飞行高度要根据无人机载重量进行调整,载重30升以下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层2—3米,载重30升以上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3.5—4.5米,防止作业时吹断茎秆。
    五是安全事项。喷施作业前,综合评估潜在风险,防止喷雾雾滴飘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无人机起降作业时,应远离障碍物和人员,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开喷雾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
    查看全部内容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1887.htm
相关报告
  • 《关于印发《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5-23
    • 农机化总站〔2025〕60号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中心(鉴定站、推广站): 为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要求及夏粮机收服务保障工作视频推进会精神,切实做好小麦减损收获、玉米大豆高质量播种等“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我站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供参考使用。请各地结合实际,完善工作措施,强化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全力保障夏粮丰收到手,为秋粮丰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2025年5月21日 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 当前,小麦大规模机收即将陆续展开,夏玉米、夏大豆播种也将接茬推进。为切实做好小麦减损收获、玉米大豆高质量播种等“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高效开展应急抢收抢烘抢种作业,加强机械化措施助力粮油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夏粮丰收到手,夯实秋粮丰收基础,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小麦减损收获 “减损就是增产”,减少小麦机收环节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应从选择适宜收获期、适用机具、调整良好作业状态、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收获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一)选择适宜的收获期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该时期小麦主要特征为:蜡熟末期植株变黄,仅叶鞘茎部略带绿色,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内含物呈蜡状,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 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收获作业顺序,适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如急需抢种下茬作物,或收获易落粒品种,或出现折秆、折穗、穗上发芽等情况,应适当提前收获时间。如遇“烂场雨”等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雨前集中力量抢时收获,必要时可充分利用夜间作业,及时将小麦收获归仓。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选用全喂入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宜配置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为玉米、大豆等下茬作物免耕播种提供良好作业条件。为提高收获作业质量,降低损失率,宜选择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不能选用作业质量不达标的老旧农业机械。应根据地块大小、小麦产量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喂入量。 (三)机具调整与调试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经重新安装、保养或修理后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应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做好试运转,应逐项检查行走、转向、制动、灯光、割台、输送、脱粒、清选、卸粮等机构的运转、传动、操作、间隙等情况,确认有无异常响声和三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检查各操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发动机机油、冷却液是否适量;仪表板各指示是否正常;轮胎气压是否正常;传动链、张紧轮是否松动或损伤,运动是否灵活可靠;重要部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割台、机架等部件有无变形等。应检查和调整各传动皮带的张紧度,防止作业时皮带打滑。应备足备齐田间作业常用工具、零配件、易损零配件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2、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 拨禾轮线速度一般为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拨禾轮弹齿或压板作用一般在小麦高度的2/3处;如作物植株密度大或者倒伏时,应适当前移,以增强扶禾能力。调整后,应从驾驶室观察,以拨禾轮不翻草、割台不堆积麦秆为宜。 3、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 在保证破碎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提高脱粒滚筒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正确调整入口与出口间隙之比(一般为4∶1)等措施,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在保证含杂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减小风扇风量、调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减少清选损失。 4、试收 大面积正式作业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收,作业长度一般30m左右。应根据作物、田块等条件确定适宜作业速度,及时检查损失、破碎、含杂、留茬高度等情况,直至达到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小麦品种、成熟度、干湿程度、田块条件有变化时,应重新调试机具并试收。试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 (四)减损收获作业 1、选择适宜的作业路线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梭形收获三种作业方式;必要时,可提前开出作业道。作业前,应提前查看地块,对地块中的沟渠、田埂、通道等予以平整,并将水井、坟头、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进行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 2、科学规范驾驶操作 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转弯时,应停止作业,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能边收获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收获小麦,造成漏收损失。应注意地头、边角和障碍物附近作物收获情况,做到应收尽收,减少损失。 3、合理控制作业速度 应根据联合收割机自身喂入量、小麦产量、自然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并确定适宜的作业挡位,当小麦稠密、植株大、产量高、早晚及雨后植株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作业时,一般先低速收获,然后逐步提高至正常作业速度;严禁使用行走挡位进行收获作业;低速行驶作业时(包括收获作业开始前1分钟、结束后2分钟),应尽量保持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转,不能降低发动机转速。 4、调整适宜作业幅宽 作业时,可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和幅宽实时控制喂入量,使机具在额定负荷下工作,降低夹带损失,避免发生堵塞故障;应注意幅宽衔接,避免相邻两个作业带之间出现漏收损失。作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保证喂入均匀。如小麦产量过高、湿度过大或留茬高度过低,以最低挡速度作业仍超载时,应适当减小作业幅宽,一般作业幅宽减少到80%时即可满足要求。 5、收获作业监测 谷物联合收割机可装配收获作业监测终端,作业时动态监测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参数,并根据相关参数和终端提示,及时调整作业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尽力降低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 (五)特殊作业场景 1、收获倒伏小麦 收获倒伏小麦时,应适当增加风量,调好风向和孔筛开度,避免糠中裹粮;应通过降低作业速度等方式减少喂入量,防止堵塞;割台底板应轻触地面,割刀距地面高度视倒伏情况调整,一般低于10cm。倒伏严重时,应采取逆倒伏方向收获,拨禾弹齿后倾15—30度,拨禾轮适当前移,必要时可安装专用的扶禾器。 2、收获过熟小麦 收获过熟小麦时,应在早晨或傍晚茎秆韧性较大时作业;应适当调低拨禾轮转速,防止拨禾轮板碰撞麦穗造成掉粒损失;应降低作业速度,并适当减小清选筛开度。 3、收获过湿地块小麦 当发生降雨来不及收获小麦时,一般应在雨后及时排水晒田,待小麦籽粒含水率降低和土壤坚实后再进行收获作业,避免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发生陷机或破坏耕层土壤结构;如遇到连阴雨天气造成“烂场雨”灾害,小麦面临倒伏、发霉、生芽等风险,为挽回损失开展抢收,应尽可能采用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应降低行进速度,减少喂入量,避免急进、急退,做到匀速作业;转弯调头应缓慢,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转弯调头;应及时卸粮,尽量减轻整机重量;如遇机具打滑、下陷、倾斜等情况,应及时停车处理。 4、收获稀矮秆小麦 今年部分地区小麦生长期偏旱,个别小麦植株≤50cm、亩穗数≤30万穗、不饱满籽粒比例增大。收获稀矮秆小麦时,应将割台高度降低至8cm左右,防止漏割;将拨禾轮高度调整至弹齿作用在植株高度的2/3处,并适当后移拨禾轮,减小拨禾轮与割台距离。根据机收损失情况,可适当调小滚筒与凹板间隙,增强脱粒能力;可适当降低清选风扇风力,避免籽粒随杂质排出。 (六)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1.2%,破碎率≤1.0%,含杂率≤2.0%;留茬高度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和下茬作物播种需求;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露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 二、小麦应急烘干 小麦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不超过20%,采用自然通风晾晒方式即可达到13%安全贮藏含水率要求。如遇连阴雨天气甚至“烂场雨”灾情导致小麦籽粒含水率过高,应及时开展应急烘干,确保小麦不发霉、不变质,减少灾害损失。 (一)技术路线 小麦应急烘干,宜采用不落地及时干燥方式,即小麦收获后,不在地上堆放,直接清选,尽快烘干;如条件不具备,在等待应急烘干时,应及时做好通风晾晒,避免堆积发热、发酵霉变;必要时,可堆积存放并采用风机等设备及时通风散热。烘干时,一般采用常规烘干法,即直接将湿小麦烘干至安全贮藏含水率;如有大量过湿小麦待烘,为提高烘干效率、避免小麦变质,可采用分段烘干法,即将湿小麦烘干至临时存储适宜含水率(一般为20%左右),待所有过湿小麦集中处理完成后,再将小麦烘干至安全贮藏含水率。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常规天气条件下,小麦机械化烘干作业需求不大,一般兼用水稻、玉米或其他作物烘干机,如循环式烘干机、连续式烘干机、平床式烘干机、移动式烘干机等。麦玉两熟区,一般兼用连续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预热→干燥→缓苏→冷却;稻麦两熟区,一般兼用循环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多次干燥→缓苏→冷却。移动式烘干机无用地指标要求,无配套设施建设周期,可短时间内提升烘干能力,应根据需求提前储备;在遇“烂场雨”等大范围长时间降雨时,应根据需求缺口尽快补足烘干能力,按需完成湿粮抢烘任务。 (三)烘干作业 小麦烘干前,应进行清选,含杂率不应大于2%,不应有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土、石块等异物。同一批烘干的小麦水分差不应大于3个百分点,含水率差异大的小麦宜分别进行烘干;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点时,应进行自然风循环干燥,水分差适宜时再开始烘干;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点且小麦含水率大于28%时,应边进湿小麦边通自然风循环干燥,水分差适宜且含水率不大于28%时开始通热风烘干;当小麦含水率超过30%时,装载量应小于额定量的80%,避免发生堵塞和崩仓毁机;连续开展烘干机作业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值守,及时检查供热源使用等作业状态,确保烘干作业正常进行。 小麦烘干介质温度(风温):循环式横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0—60℃、软质小麦55—65℃;循环式混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5—65℃、软质小麦60—70℃;连续式顺逆流干燥机、硬质小麦65—75℃、软质小麦70—80℃;连续式混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5—65℃、软质小麦60—75℃;连续式横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0—60℃、软质小麦55—65℃。小麦受热温度硬质小麦≤50℃,软质小麦≤55℃。 (四)作业质量要求 小麦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21016-2023《小麦干燥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破碎率≤0.3%;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色泽、气味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无焦糊,容重不低于干燥前。 三、玉米、大豆高质量播种 “七分种、三分管”。机播质量是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并直接关系作物单产水平的核心要素。全方位提高粮油作物机播质量,是大面积提升单产潜力的有效措施。应从选择适用机具、配套良种良法、作业状态调整、机手操作技能提升等方面入手,提升播种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增产潜力转化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一)技术路线 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有利于提升玉米、大豆单产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选用该技术,合理提升种植密度,采用配套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铺滴灌带功能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铺滴灌带作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以玉米、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目标,宜采用配套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切实提高播种质量,做到苗齐、苗匀、苗壮;不应采用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式,宜采用分层施肥、分次施肥、深施肥作业方式或采用缓释肥,避免苗期旺长、生育后期脱肥、倒伏等问题。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为抢农时,黄淮海地区一般采用免耕播种,由于存在大量鲜湿秸秆和根茬残留,容易造成播种机具拥堵、种子土壤结合不紧密;经过前茬小麦生产多次碾压,耕层土壤容重大、较坚实,播种开沟深度稳定性和回土效果较差;部分地块土壤高低不平,播种时易造成深浅不一,导致出苗整齐度差。选择机具时,应充分考虑作业条件,选用带北斗导航功能的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保证播种株行距均匀、播深稳定、种子土壤结合紧密,提高播种质量;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还应具备铺滴灌带功能。 1、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 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应具备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功能,排种机构应配置指夹式或气吸式排种器,提高播种粒距均匀性,减少重播、漏播,实现较高作业速度下均匀播种;仿形机构应采用单体独立同步仿形机构,在播种机开沟器位置同步仿形,实现播种深度均匀一致,提高出苗整齐度;镇压机构应采用V型或单体轮式苗带镇压机构,提高镇压效果,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播种作业速度超过6km/h时,一般应配置播种作业监测终端。 播种作业监测终端应具备种子漏播与堵塞报警、实时作业速度实时获取并显示以及作业面积、各行播量(株数)和亩播量(株数)统计等功能,可实现数据在线采集上传和作业轨迹回放,从而帮助机手实时掌握播种机工作状态,避免缺种、漏播等。 2、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从各地应用案例来看,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可有效提高单产。播种作业时,应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高播种直线度和衔接行间距一致性,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 应根据当地定位基站、网络信号、地块坡度、扩展性等因素,优先选择配置具有作业线共享功能、支持移动、联通和电信“三网合一”的网络差分方式系统;在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可选用星基增强差分方式或者增配移动电台基站;在地面坡度较大时,优先选择双天线定位等具备姿态和地形补偿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 (三)做好良种良法搭配 1、选用良种 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和品质。选择玉米、大豆种子时,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地力基础和气候条件,选用经审定的优质高产、耐密抗倒、适应性广、宜机化的优良品种。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属单粒(精密)播种机,使用不达标种子会造成大量空穴,降低产量。因此,应选用合格的商品种,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率等均应符合GB 4404.1-2024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技术要求,并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进行病虫害防治,形成“高品质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协同应用方式。 2、适期播种 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播种一般在小麦收获后一周内完成。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若墒情较差,应等墒播种或浇水造墒后播种;若适播期内未达到播种条件,应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可麦收后及时播种,播后2天内接管滴水出苗。 3、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应确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株距和行距。针对水肥供应充足、生产条件整体较好,且使用耐密抗倒伏品种的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取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田块,应按技术路线增加密度。 4、科学布置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以及水源出水量、田块地形、当地气候等因素科学合理布置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黄淮海地区宜采用地表或浅埋滴灌方式,沿黄灌区宜在此基础上推广黄河水直滤滴灌技术。应根据水源杂质配置过滤系统,河、湖、塘、堰等地表水源推荐使用砂石+网式(或叠片)过滤组合;井水水源可使用离心+网式(叠片)过滤组合。玉米、大豆种植灌溉系统一般采用轮灌模式,根据水源出水量、水泵及滴头参数、轮灌周期等合理划分轮灌组数量及轮灌小区面积。施肥设备应根据灌溉系统规模大小等选择,推荐使用压差式施肥罐,管理水平较高地区可选择水肥一体机,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肥液倒流。 玉米、大豆种植滴灌一般采用适宜大面积滴灌作业的复合式主管道铺设,要求水源与地块较近,田间有可供配备使用动力电源的固定场所。应加强田间管网设计,一般以PE或编织软带作为田间干支管网,配套专用管件。滴灌带连接支管,可选用预制孔软带;投资较高的灌溉系统可选择PE、PVC等硬质管道,地埋铺设,提高使用年限。应合理选择滴灌带,采用带铺滴灌带功能的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进行铺管播种一体化作业。 (四)播种机调整与调试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播种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具体操作步骤可参照上文谷物联合收割机进行。 2、行距调整 各播种单体应根据作业需求在播种机机架上对称排布,避免两侧阻力不同影响作业直线性。奇数行播种机,应先确定中间行播种单体的位置,再根据行距确定其他行播种单体的位置,并固定好;偶数播种行播种机,应先确定中间两行播种单体的位置。 3、株距调整 应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图对株距进行调整。气吸式播种机可结合更换不同孔径大小排种盘的同时选择适宜的吸种孔数量,并调节播种机比实现株距调整;指夹式播种机应调节播种机传动比进行株距调整。电驱播种机通过在显控终端上输入所需要的株距即可实现株距调整。 4、清茬防堵调整 通过调节三点悬挂装置及机具自带限位机构,合理调整清茬防堵机构的位置,确保能有效切断并清理播种带的秸秆和杂草。调整后应达到播种行秸秆残留量少、清垄一致性好、无壅土及堵塞现象。 5、播深调整 播深应根据土质、墒情、品种特性及田间秸秆覆盖量等要素综合确定,可通过播深调节手柄标识位置进行调节。玉米播深一般在3—5cm,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可4—5cm深播;大豆播种宜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方式,开沟深度5cm,覆土厚度在3cm左右,以保证种子既播在湿土层上,又出苗整齐。 6、镇压力调整 覆土镇压力可通过镇压轮挡位调节装置进行调整。播玉米时镇压力一般选用II—III级镇压挡位,沙土地可提升至III—IV级;播大豆时镇压力一般选用I—II级镇压挡位,干旱地块可提升至II—III级。 7、排肥量调整 按照说明书上排肥量调节指示图进行调整,确保符合农艺要求。一般通过调节排肥口挡板开度或排肥轮转速来调整排肥量。调整后应进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及总排肥量测试,作业过程中应关注肥管弯曲程度与排肥流畅性,避免堆积堵塞。 8、风机压力调整 气力式播种机在地头起步阶段,对于机械传动的应提前手动转动传动机构保证排种盘转动1圈,对于电机驱动的应提前通过电机驱动排种盘转动1圈,实现种子在种盘上的预吸附,种盘吸孔填充率需达95%以上,避免地头漏播,转弯掉头时也应保持气压稳定。播种过程中风机压力应稳定,一般控制在60—80mbar;应具备风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风压情况,风压异常波动时(超过±5mbar)应报警。其中,采用拖拉机PTO驱动风机的播种机,通过调节拖拉机PTO输出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采用液压马达驱动风机的播种机,通过调节液压马达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 9、铺滴灌带调整 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应在播种时同步铺设滴灌带。在播种开始前,先把滴灌带的头部固定住,注意观察滴灌带铺放状态,确保铺设的滴灌带长度满足支管间距的要求。贴片式滴灌带铺设时,贴片滴孔应朝上,滴灌带浅埋,覆土2—4cm。 10、试播 大面积播种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播。试播作业一般30m左右,应根据田块、机具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速度,检查行距、粒距、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是否满足当地农艺要求,有无秸秆拥堵、种管和肥管是否堵塞等异常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调整。调整后应再次进行试播和调整,直至达到作业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作物品种、田块条件有变化时应重新试播和调整机具。试播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排除。 (五)高质量播种作业 1、科学规划路线 播种作业一般采取往复作业方式。作业前,应提前查看地块,将水井、坟头、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物进行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 2、规范驾驶操作 起步时,通过机具液压控制系统缓慢降落播种机,并逐步提高作业速度。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作业过程中严禁倒车;转弯时应停止播种作业。悬挂式播种机转弯或完成播种作业时,应及时升起播种单体。牵引式播种机机组长,转弯半径大,倒车操作较复杂,播种前应对机具充分熟悉。播种作业过程中,应及时关注作业监测终端提示和各行单体作业状态,如发生报警或夹草、拥堵情况,及时停车并排除后再进行播种作业。 3、合理控制速度 播种作业时,应根据地块条件、播种机性能等选择适宜的播种作业速度。指夹式、气吸式排种器有外力作用种子,受振动颠簸干扰小,排种稳定性较高,能够实现高速播种作业;指夹式播种机作业速度一般控制在6—8km/h,气吸式播种机一般控制在8—10km/h;勺轮式排种器无外力作用,高速作业时重播、漏播严重,作业速度应严格控制在4—5km/h。 4、保持直线作业 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作业前,应查看车载显控终端,确认系统处于差分定位状态;如未处于差分定位状态,可检查差分信号来源,选择合适的网络基站或电台基站。应设置导航线,机组行驶至地头,车头朝向作业的方向,设置A点;手动驾驶机组行驶至地尾,设置B点,完成AB直线的设置;如重复或继续同一地块作业,可以直接导入AB线。作业时,应及时查看车载显控终端提示信息,如误差较大或有故障提示,应及时解除辅助驾驶功能,按照使用说明进行调试,作业精度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作业。 如条件不具备,未安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应及时放下播种机划行器,确保衔接行间距一致性。 5、保持气压稳定 拖拉机牵引的气力式播种机一般采用手油门控制,保持PTO输出转速稳定。开始作业时,先增加油门,提高转速,一般PTO输出转速维持在540r/min左右,风机压力60—80mbar,再缓慢降下机具开始作业;作业过程中,应确保PTO转速和风机压力稳定;转弯时应保证转速不降低,否则易导致地头漏播;掉头时,应先提升机具,再降低转速。 6、合理铺设滴灌带 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播种时同步铺设滴灌带一体化作业,应及时关注滴灌带铺设情况,如发生滴灌带拖拽、断裂、用完等情况时,应及时停机,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播种作业。 7、及时维护保养 播种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将种箱、肥箱清理干净。应检查秸秆处理装置、排种(肥)开沟器等易损部件磨损程度,磨损较大时,应及时更换,避免影响后续作业质量。 (六)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单粒(精密)播种机开展免耕精量播种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播种深度合格率≥85%;种肥间距合格率≥90%;晾籽率≤2%;当播种粒距≤10cm时,粒距合格指数≥70%,重播指数≤20%,漏播指数≤10%,合格粒距变异系数≤35%;当10cm<播种粒距≤20cm时,粒距合格指数≥80%,重播指数≤15%,漏播指数≤8%,合格粒距变异系数≤30%;当20cm<播种粒距≤30cm时,粒距合格指数≥90%,重播指数≤10%,漏播指数≤6%,合格粒距变异系数≤25%。
  • 《预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仍维持重发态势》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11月13—15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2021年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仍维持重发态势,其中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对粮食生产威胁大;预计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可达62亿亩次,防治面积可达70亿亩次。    2021年草地贪夜蛾将在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呈重发态势,需重点防控,西北、黄淮、华北和东北需加强防范,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000万亩以上,防治面积3000万亩次以上;稻飞虱将在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3.5亿亩次,防治面积4.5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将在江南、西南东部和长江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华南、西南西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1亿亩次,防治面积2.5亿亩次;小麦赤霉病将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其他麦区中等流行,预计全国流行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亿亩次;小麦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重发区域主要在湖北和陕西大部、河南中南部、甘肃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等麦区,预计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防治面积7000万亩次;草地螟在内蒙古及其周边重发可能性大,预计全国成虫发生面积可达5000万亩,幼虫发生面积3000万亩,需防治面积5000万亩次。    2021年农药使用量需求与2020年基本持平,杀虫剂使用量将基本持平,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用量下降,替代品种(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用量上升。杀菌剂使用量基本持平或略增,水稻病害用药品种没有大的变化;小麦流行性病害防治需求较高,新型杀菌剂使用量将增加,小麦茎基腐病相应品种的用药量会有所增加;防治柑橘溃疡病的铜制剂、春雷霉素需求量将加大。除草剂使用量将继续上升,防治稻田稗草、千金子的除草剂和防治麦田雀麦、节节麦以及抗性播娘蒿的除草剂品种需求量会增加;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需求量会增加;大豆田对氯酯磺草胺、乙草胺、噻吩磺隆、烯草酮的用量将有所上升;以苘麻为主要草相的地区,异噁唑草酮用量有进一步增加趋势。    2021年绿色防控重点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控制、免疫诱抗 、四诱技术(光诱、色诱、性诱、食诱)、电解水技术 、防虫网阻隔技术和昆虫天敌保护利用7大类,生态控制要发展农田景观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大时空尺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岛、斑块、廊道等多种生境的设计与布局,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控害保益功能,实现从靶标害虫控制到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的调控。植物免疫诱抗剂要拓展其在保鲜、水果免套袋技术上的应用。光诱技术重点推广新型节能高效专用诱虫灯,具有天敌逃生孔,最大限度避免对天敌的杀伤;色诱技术重点推广新型全降解诱虫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性诱技术重点推广智能自控高剂量信息素喷射装置,以及专一好、持效期长的诱芯,大力推广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性诱剂、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等;食诱技术重点推广实蝇类蛋白诱剂、棉铃虫利它素饵剂、盲蝽植物源引诱剂、稻纵卷叶螟生物食诱剂和花香诱剂、草地贪夜蛾食诱剂等。电解水技术要改进电解技术、降低应用成本。防虫网阻隔技术在水稻工厂化育秧和保护地蔬菜上要进一步推广应用。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继续大规模推广应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重点推广应用瓢虫、小花蝽和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继续推广应用真菌类、病毒类和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重点产品为苏云金芽孢杆菌、短稳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寡雄腐霉,以及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继续推广应用含有萜烯类、生物碱、酚类、类黄酮、甾体等有效成分的植物源农药;继续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等新型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和农用抗生素(井冈霉素、武夷菌素、阿维菌素、农抗120、多氧霉素和中生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