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墨烯结构兼具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3
  •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高度弯曲的新型石墨烯结构,兼具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可用于制造性能优异的超级电容器。这一突破为电气化交通、电网稳定及下一代消费电子产品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以静电方式储存电荷的新型储能装置,其工作原理不同于依赖化学反应的电池。然而长期以来,该类器件面临一个关键瓶颈问题:碳材料中可用于储存能量的表面积比例过低。

    研究团队发现,只需调整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就能显著提高其可利用的表面积。这一进展使得制造出既能快速充电、又可储存大量能量的超级电容器成为可能,从而使其能在众多应用中替代电池,并实现更高效的能量传输。

    这项突破的核心在于一种名为“多尺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新型材料结构。研究团队使用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石墨,通过快速热退火工艺,形成了一种高度弯曲的石墨烯结构,为离子提供了高效迁移的路径,最终使材料同时具备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这一组合在单一器件中极为罕见。

    能量密度指单位体积或质量所能储存的能量,功率密度则指单位体积或质量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在电池设计中,二者往往难以兼顾,提高能量密度通常导致功率密度下降,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将该材料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测试结果显示,其能量密度高达99.5瓦小时/升,功率密度达69.2千瓦/升,同时具备快速充电能力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些性能指标在碳基超级电容器中位居前列,且该制备工艺具备可扩展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9/19/detail_20250919234965.html
相关报告
  • 《钛酸钠牵手石墨烯打造高能量、高功率微型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5
    • 把海胆状的钛酸钠作为负极,多孔活化石墨烯作为正极,当它们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包信和院士团队合作,让“海胆”与石墨烯结合,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耐热性能的柔性钠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   微型传感器、微型机器人、自供电微系统等都离不开微型电化学储能器件,该器件主要是指一类电极尺寸在微米范围内的小型化电源,被认为是柔性化、微型化、智能化集成电子产品的关键电源,目前主要分为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杂化微型超级电容器。   据介绍,微型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其功率密度较低;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但能量密度又较低。而杂化微型超级电容器则结合了微型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以及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的优点,成为一种新型的微型电化学储能器件,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锂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   锂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但其大规模应用受制于金属锂的资源限制和较高的开发成本(锂的地壳丰度为0.006%)。与此相反,钠的地壳资源丰富,占比达2.74%,开发成本较为低廉,与锂的电化学性能也较为相似,开发出钠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发团队将海胆状的钛酸钠作为电池型的负极,多孔活化石墨烯为电容型的正极,结合高压离子液体凝胶电解液,成功构建出柔性化钠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他们通过电池型负极和电容型正极的有效耦合,使钠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能够在3.5伏的高压下稳定工作,高能量密度达到37.1毫瓦时/立方厘米,并形成超低的自放电速率。   研发人员介绍,该钠离子微型超级电容器具有多方向快速离子扩散通道,极大地降低了电荷转移电阻,并显著提高了功率密度。同时,由于器件的平面几何结构和离子凝胶电解液的不可燃性,该微型器件具有良好的机械柔韧性和80℃的高温稳定性。
  •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了新型集电器,用于制造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能力的电池》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AZO Materials 6月30日消息,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集电器(电池的关键部件),以制造兼具卓越能量密度和持久快速充电能力的电池。这种新型集电器由行业合作伙伴Soteria电池创新集团制造,是一种夹在极薄铜层或铝层之间的聚合物。ORNL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新型组件可以将集电器成本降低85%,为续航里程提供27%的额外能量,并且在经过一千次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能量密度,即使在极端快速充电条件下,电池材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快地降解。这种新型集电器的性能与传统集电器相当,但重量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左右,使电动汽车在相同电量下能够行驶更远的距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能源与环境材料》(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