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有机农产品领域进军欧洲市场》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越南河内农业发展的明确方向是走有机生产之路,有机生产是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趋势。目前,河内许多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已发挥作用,其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这是河内农业的重要前提,为河内有机农产品出口到欧洲开辟新的机遇。

      越南有机农业协会副主席陈玉青表示,越南的有机农业生产活动在实施有机农业提案的三年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每年,越南有机农产品出口额可超过3.35亿美元,并已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是越南有机食品的主要进口市场。

      为了让欧洲消费者了解越南有机农产品,越南有机农业协会组织越南企业参加自2月14日至17日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举行的2023年德国纽伦堡有机食品展览会(BIOFACH)。该展会吸引了来自世界上100个国家的25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越南企业共10家参展。

      越通社驻德国记者报道,在此次博览会期间,越南有机农业协会与河内新农村建设计划协调办公室和越南驻德国大使馆联合举行了题为“越南有机”的企业对接会。

      陈玉青先生还透露,这是越南企业连续第六次参加德国纽伦堡有机食品展览会,旨在分享经营机会、寻找伙伴并深入世界有机食品市场。

      越南驻德国商务处代表杜越河向越南企业分享了德国市场的相关信息。德国是全球第二大有机市场。欧洲消费者,特别是德国消费者非常关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产品,其有机产品的消费趋势日益增加。

      获悉,越南企业在今年博览会上展示的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诸如:胡椒、腰果、咖啡、椰子肉、有机米粉、有机茶等。越南企业贸易对接会也吸引了来自德国、秘鲁、土耳其、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望为越南有机农产品带来更多的机会。

      随着有机产品的销售和发展趋势,加上《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优势,越南有机农产品的出口潜力和机会日益增多。越南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所有机遇,致力于扩大越南有机产品的出口市场。(完)

相关报告
  • 《转基因农产品在欧洲艰难“破冰”》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8-02
    • 欧洲是世界上对转基因农产品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一直高度谨慎。但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在转基因农产品种植以及安全性认可问题上已出现了松动。 事实上,欧洲转基因农产品也并非被完全拒绝。已有两种转基因作物获准在欧盟种植,分别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此外,包括NK603转基因玉米在内的44种转基因农作物获准进口到欧盟销售,品种涵盖棉花、大豆、油菜、土豆和甜菜等。 此外,近年来,不少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相继发声,既为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背书,也呼吁破除制度障碍、推动转基因技术在欧洲加快发展。 不久前,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指引,意在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虑。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制成的食品可安全食用,没有证据显示它们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针对转基因作物可能的环境影响,皇家学会在科学指引中说:“作物不会简单地因为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就对环境产生损害。” 早在2014年,就有20多位欧洲顶尖植物学家联名致信欧盟指出,如果不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欧洲农业的发展目标将遥遥无期。 转基因农产品在欧洲引发诸多是非,首先源于欧洲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有着特殊的“心理情结”。自英国发现疯牛病以来,欧盟区域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在随后的“二恶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一连串事件的冲击下,欧洲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谨慎了许多。 而转基因作物正好是在欧洲人普遍担心食品安全的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质疑。欧盟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曾显示,56%的欧盟国家公民敌视转基因技术,其理由是与用动物骨粉喂牛一样,“转基因技术只能给开发者带来更多利润,而对整个社会没有任何好处”。此外,对转基因技术缺乏了解,特别是媒体对转基因技术风险的肆意夸大,也让欧洲人一直对转基因食品疑虑重重。 转基因食品的是非背后,还隐藏着经济利益的矛盾。截至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公顷,种植面积连续19年持续增加,而欧洲的种植面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的经济利益使得一些欧洲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存在排斥态度。 不过在欧洲“挺转”与“反转”的长期争论中,最有标志性的是英国科普作家、著名“反转斗士”马克·莱纳斯的“倒戈”。莱纳斯曾在1996年写了被认为是第一篇“揭露转基因食品罪恶”的文章,还曾组织数十人持刀破坏转基因试验田。 然而在2013年1月,莱纳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自己“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行为加剧了公众对转基因的恐惧情绪,他对此表示道歉,并强调“现在市面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毒理和药理安全测试,因担心其危险而拒绝它无异于因噎废食”。凯茜·马丁是欧洲知名植物研究机构约翰·英尼斯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长年致力转基因作物研究。她对新华社记者说,过去25年里超过500个独立研究机构对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它们在环境影响和健康安全方面比传统农作物和食品风险更高。 尽管科学界在不断呼吁,转基因农产品在欧洲“破冰”仍面临障碍,特别是欧盟内部政治因素。 2015年1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法令,允许欧盟成员国根据各自情况选择批准、禁止或限制在本国种植转基因作物,让一些国家有权在国内禁种转基因作物。去年10月,欧洲议会又否决了欧盟委员会让各国自行决定是否禁止或限制转基因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项建议。一个立法和一个否决,反映了欧盟内部对待转基因的分歧。 欧盟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专家组前任主席乔·佩里认为,欧盟其实已没有任何科学上的理由去推迟批准一些成熟的转基因作物在成员国商业种植,“唯一的原因也只是政治上的”。 凯茜·马丁分析说,欧洲一些农业大国担心引入转基因农产品会损害本国传统农产品市场,因此它们一直倡导欧盟限制甚至禁止转基因农产品,导致研发转基因技术的企业纷纷放弃欧洲市场。 面对这一状况,英国政府咨询机构——科技委员会发表报告警告说,欧盟在转基因技术管理上过度保守,繁文缛节导致产品审批流程缓慢,在这一领域已开始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等国家。
  • 《农产品加工与转化技术》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5-03-28
    • 国外农产品贮存、保鲜和加工的现状 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业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的产值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0%,而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7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保鲜规模在意大利、荷兰为60%左右,其它西欧国家为50%,美国、日本高达70%左右。食品工业转化率发达国家粮食在80%以上,果蔬占5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值的经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仅0.38﹕1。 我国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现状 我国农产品保鲜加工业在近几十年来有了较快地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食品市场的供应现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行业已由销地向产地转移。以水果贮藏为例,1985年全国冷库贮量约为3.9×105吨,其中3.215×105吨由城市商业系统贮藏,销地库藏量为产地的4.6倍,而1993年产地贮藏容量达以5.40×106吨,约为销地的11倍。粮食贮藏也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控制下国有粮库独家贮藏的状况,农民手中贮粮总量也超过了国库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