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研发出以光驱动的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5
  • 香港大学31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全新材料“氢氧化镍”,能以相对低强度的可见光驱动,可应用于机器人、人体辅助装置和医疗装置。

      据港大介绍,在各种材料中,能以光驱动的材料对无线操作机器人的帮助很大。然而,过去光驱动的材料并不多,即使有也是生产成本高昂而难以在机器人、人体辅助装置中的人工肌肉、微创手术和诊断工具等当中应用。

      这项研究由港大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物料科学及工程讲座教授颜庆云率领,他们研发的“氢氧化镍”能以日常生活的可见光、电力等方法驱动。这款新材料只需要相对低强度的可见光驱动,便能产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骨骼肌肉的力量和速度。而这种材料制作成本低,一平方厘米只需要4港元。

      研究人员表示,“氢氧化镍”对光线几乎作实时反应,并产生相等于其自身重量约3000倍的力。通过良好的结构设计,由“氢氧化镍”制成的“迷你手臂”可轻松地抬起相等于它自身重量50倍的物件。“氢氧化镍”将有机会应用于未来研发微型机器人、救灾等。

      港大表示,从科学角度而言,“氢氧化镍”驱动材料是无需复杂制造程序,可直接通过可见光或电力驱动的系统,也为“氢氧化物”此类材料的崭新光驱动行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这项研究在著名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题为《基于氢氧化镍-羟基氧化镍的光触发驱动器》。

相关报告
  • 《俄罗斯研发出热电转换用途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2
    •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研发出热电转换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品质因数,可应用在航天领域内作为电池为航天器长期供电。此项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科学杂志上。   在原理上,所研发的热电转换材料是由两类具有不同性能的原子组成:严格固定在晶体晶格节点上原子及自由震荡原子,其中,固定原子保证材料的高导电率,震荡原子与晶格之间的结合键能弱,具有散热性,可大大降低材料的导热性。在材料学上,所制备的材料为金属间化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化合物),其晶格结构上具有空穴,在不破坏晶格结构的前提下采用“做客”原子填充空穴,可获得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搭配”。如果材料的导电性高,且导热性弱,材料的关键技术指标 – 热电品质因数(热电转换效果)则高。   “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所选用的原料为方钴矿材料,其成分为锑与钴的金属间化合物(CoSb3),当表面温度差达到400-500℃时,所研发材料的品质因数最大,达到1.4(作为参考,已知的热电转换材料 – 碲化铋,当温度差为100-150℃时其品质因子达到最大,为1.2)。   为在锑-钴金属系中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该中心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例如采用稀土元素(例如镱元素)作为杂质成分对材料进行杂化处理,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进行合成,曾采用三种金属元素合成出品质因数为1.8的材料。另外,改变金属成份的配比及采用铟作为杂化成份,可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分钟)合成出相应材料,再进行5小时退火后所获得材料的品质因数指标非常高。该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且其品质因子高(可达1.5),创造了以铟作为杂化成份的锑-钴金属系热电转换指标的记录。   之前的技术方案,不仅材料昂贵,而且真空室内合成时间超过2周,成本极其昂贵。由于锑具有挥发性性能,长期熔融状态下可形成CoSb2相,该相不具备热电转换效应,大大降低材料整体的热电转化效果。   热能可直接转换成电能这种现象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塞贝克于1821年发现的,但塞贝克效应至今未能得到工业化应用,科研人员一直试图研发热电直接转换材料,但所有的尝试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热电转换材料在航天上已经得到应用,以核裂变作为热源的热电转换装置安装在卡西尼号(Cassin)、新视野号(New Horizons)航天器及好奇号(Curiosity)火星探测器上。
  • 《宁波材料所研发出循环稳定磁制冷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在当今能源材料中,利用固态相变进行能量转换的诸多材料体系都存在磁弹效应不明显、室温以上多铁性稀缺等主要问题,从而导致磁-热-机械三种能量形式相互干预的空间受限,借此提高转换效率的努力进入瓶颈阶段。开发出规避这些本征缺陷的新材料,发展新机理以实现多能量干预,有效提高转换效率和功能稳定性,是攻克此类能量转换难关的最有效途径。目前发现的磁弹强耦合相变材料包括稀土铁基化合物和镍基哈斯勒合金,基本具有多场可控相变的室温多铁性质,但功能的实现和性能的提高以极大牺牲磁场、温度和机械循环相变可逆性为代价,致使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受到阻碍。为解决功能和结构一体化难题,宁波材料所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一直致力于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和先进制备加工技术,以获得支撑磁性和非磁性能的平衡要素点,如:采用高压光学浮区定向凝固方法生长出[001]方向单晶Co50Ni20Ga30合金,在上百次机械循环过程中保持了6 K的应力诱导温变(Scripta Mater., 2017, 127, 1);利用高温度梯度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生长了[001]强织构Ni45Mn36.5In13.5Co5合金,在5%大应变下获得8K温变(Appl. Phys. Lett., 2017, 110, 021906);在Ni-Mn基Heusler合金中掺入稀土元素Tb或过渡族元素Cu,适当引入韧性第二相,提高了合金的断裂强度,而热效应降低不显著(J Alloys Compd., 2017, 696, 538; Scripta Mater., 2017, 130, 278),并系统研究了超弹性动力学参数和制冷效率的优化条件(Sci. Reports, 2017, 7, 2084)。   最近,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合作,制备了α-Fe/La-Fe-Si双相磁热材料,可以加工成比表面积大的片材,在后续的吸氢处理中仍能保持初始形状。所获得的双相氢化合物相比于单相合金,室温导热系数由2W/mK提升至6W/mK,并保持良好的磁热性能(1.9 T下绝热温变5.5 K)。更为重要的是,该种双相合金的三点弯曲强度为60 MPa,是聚合物粘接体的两倍,在经历105次磁场循环后仍能保持初始形状。该结果初步达到了高磁热、高导热和高强度的磁工质要求,发表在Acta Mater. (2017, 125, 506) 。   此外,在磁性马氏体相变材料中,实验室研究人员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提出了相变热与循环性质统一的研究策略:从立方到单斜型的可逆相变因其相变前后结构对称性差异大,相变潜热高,超弹区形变大,通过设计晶格和调节微观结构的相容性,在不牺牲其潜热和变形的同时提高此类材料的机械循环特性和功能可逆性,将其推向能量转化材料的应用前沿。通过成分优化获得了绝热温变高达13 K的巨弹热Ni50Mn31.5In16Cu2.5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原位劳厄X射线衍射实验结合马氏体非线性几何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孪晶马氏体二次对称轴的长度在可逆相变形变过程中保持不变,在变形张量作用下,第一型孪晶可以形成无应力界面层的相容三叉晶界,第二型孪晶可以形成无应力层的平行晶界,从而可保证相变界面完全相容的同时而允许无穷多可能的孪晶结构,相变过程中材料会自动协调形成特殊相容微观组织。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原本的相变滞后,对于循环下材料功能性和可逆性都有着更显著的提高。因此,该合金的相变滞后达到3 K的低值,马氏体相变在105次磁场循环前后保持高度稳定。该工作为开发兼具巨热效应和高相变循环稳定性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结果发表在Acta Mater. (DOI:10.1016/j.actamat.2017.05.020)。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51531008)和面上项目(51371184)的资助。 NiMnIn基哈斯勒合金的马氏体形成、应力诱导热效应和磁场循环下的相变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