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临近空间超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科研工作进展顺利》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4-18
  • 我国大型临近空间超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关键技术完成试飞验证,综合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大型临近空间超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近日完成20千米高度临近空间试飞工作。该机机身长13米,翼展长45米,最大起飞重量525公斤,有效载荷30公斤,设计可连续飞行1年以上。本次试飞对大空域变化柔性飞行器气动设计,高适应性、高可靠性飞行控制技术进行了验证,为下一步开展高空超长时滞空试飞工作奠定基础,标志着我国向掌握临近空间无人机飞行技术目标大幅迈进。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太阳能无人机以其滞空时间长、部署灵活、易维护等优点已成为临近空间超长航时低速巡飞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型临近空间超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可用于数据通信、对地观测、海洋监视、农林灾害监控等诸多领域,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 原文来源: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55/c6137192/content.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25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续航能力关乎 无人机 的“生命力”,太阳能供能是实现无人机长时续航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静电电机,成功研制出仅重4.21克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实现纯自然光供能下的持续飞行。相关成果7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太阳能驱动大型无人机飞行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如何借太阳能驱动微型无人机一直是业界难题。当前无人机通常采用传统的电磁电机作为发动机部件。尽管目前太阳能电板转化率偏低,但大型无人机可装载大面积太阳能电板,以提供足够动能;于微型无人机而言,电磁电机在微型化后转速上升、发热增高,能量转化率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机身无法承受大面积太阳能电板负重,导致其无法飞行。 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漆明净介绍,团队提出一种新型静电驱动方案,研制出转速低、发热少、效率高的微型静电电机,实现微型飞行器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静电电机之所以能减少发热,是因为静电具有高电压、低电流的特性,电流越小,发热越少。“跟冬天穿衣服时的静电原理一致。衣服上静电的电压能达到上千伏甚至上万伏,但由于电荷少、电流小,产生的电功率小,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他说,团队专门研制出1.13克的超轻质高压电能变换器,将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压从4.5伏左右提高至9000伏,打造出静电系统。 “太阳能微型无人机可实现长航时飞行,进一步开发后,有望在应急救援、狭窄空间检测等场景应用。”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晓军说。
  • 《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0
    • 9月18日,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近日在重庆明月湖顺利完成首飞。该无人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旗下翌翔无人机团队自主研制。 该无人机采用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发电适压直驱系统、太阳能氢能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大尺寸长翼展气动外形、一体化成型轻质碳纤维机身、前后双螺旋桨同轴驱动系统、创新型氢动力电推进吊舱,机身结构紧凑,附属部件简单。整机具有巡航耗能少、续航时间超长特性,可实现跨昼夜超长航时飞行。 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结合了太阳能和氢能两种清洁能源,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部件能源输出的精准控制。其主要控制逻辑为太阳能产电无条件优先输出,氢能转化电力补足输出缺口。 翌翔无人机团队负责人介绍,太阳能与氢能相结合的无人机,形成了有效互补的能源体系——白天利用太阳能充电,夜间或阴天依靠氢能维持动力。这种互补使得无人机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适用于电力巡检、森林防护、河段监控、信号中继、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尤其降低了起降、充能维护次数和班次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和资金投入,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