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0
  • 9月18日,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近日在重庆明月湖顺利完成首飞。该无人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旗下翌翔无人机团队自主研制。

    该无人机采用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发电适压直驱系统、太阳能氢能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大尺寸长翼展气动外形、一体化成型轻质碳纤维机身、前后双螺旋桨同轴驱动系统、创新型氢动力电推进吊舱,机身结构紧凑,附属部件简单。整机具有巡航耗能少、续航时间超长特性,可实现跨昼夜超长航时飞行。

    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结合了太阳能和氢能两种清洁能源,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各部件能源输出的精准控制。其主要控制逻辑为太阳能产电无条件优先输出,氢能转化电力补足输出缺口。

    翌翔无人机团队负责人介绍,太阳能与氢能相结合的无人机,形成了有效互补的能源体系——白天利用太阳能充电,夜间或阴天依靠氢能维持动力。这种互补使得无人机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适用于电力巡检、森林防护、河段监控、信号中继、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尤其降低了起降、充能维护次数和班次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和资金投入,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8822.shtml
相关报告
  • 《陕西首架液氢无人机样机研制成功并实现首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5
    • 7月8日,我省首架液氢无人机样机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了飞行测试,标志着我省在液氢低空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我省首架液氢无人机样机,由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尘和光低温科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盈创)共同研制。本次测试的液氢无人机搭载了轻量化低温液氢储罐及燃料电池系统,同尘和光低温科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负责研发液氢燃料供应系统及液氢加注系统;盛世盈创负责液氢无人机总成。液氢无人机研制项目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的液氢制备及储存平台,保证了液氢无人机的燃料供应,通过该研制项目,验证了应用于液氢无人机的液氢制取、储存、加注及燃料供应系统关键技术的可行性,攻克了液氢加注、无人机液氢燃料供应及液氢无人机集成等关键技术。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永新介绍:液氢因其储氢能量密度大、释氢效率高等优点,应用于无人机可显著提升其续航能力,在低空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创新是液氢能源供应系统成功的关键,通过先进的低温液氢储氢技术和高效燃料电池系统的结合,液氢无人机可提升无人机极端环境长距离操作能力和适应更广泛的飞行环境,延长飞行时间、提升飞行安全、扩展了无人机应用场景。 目前,在我省氢能源应用领域,主要以气氢为主,液氢应用则处于刚起步状态。其中主要原因是液氢的制取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许多技术难点需进一步突破。 为了加快液氢应用技术的突破,2023年7月,陕西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陕西维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大教授,成立了同尘和光低温科技,专注于液氢应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该公司主要聚集氢液化、高效储存、输送及氢安全的技术研发,致力于解决液氢储运及应用技术开发。该公司通过低温氢能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紧密联合高校和行业,推进液氢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孵化,目前公司已掌握氢液化技术,可以自行设计研发中小型液氢罐、液氢加注系统及液氢燃料供应系统等,未来还将在长距离、长续航的大型交通工具等领域进行应用。
  • 《中国一高校研发出太阳能WIFI无人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提起无人机,你能想到什么功能?地处中国陕西省的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出一款太阳能WIFI无人机,能为应急救灾、野外科考等提供网络通信。经过上百次飞行试验,该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应用已基本成熟。 这款名为“魅影”的太阳能无人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团队历时10年研发而成。从外观看,无人机机身贴满晶硅板,利用太阳能发电。机身展长7米,机长1.2米,侧身伸出两只可拆卸的“翅膀”,是一架固定翼无人机。飞机内部搭载1公斤重的特制路由器,与碳纤维机身合在一起,总重量不超过16公斤。 提及研发这款无人机的初衷,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魅影”项目团队带头人周洲告诉记者,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通信塔基站倒塌,手机信号中断,为救援带来巨大阻力。“我决心研制出一款能搭载路由器的无人机,形成‘空中WIFI基站’。” 2009年,“魅影”太阳能无人机团队正式成立,开始了漫漫“攻关路”。2015年,“魅影”样机试飞成功,飞行至500米高空时,其信号覆盖面可以达到300平方公里,信号强度可以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网络需求,可抗七级风力。 周洲解释道,“空中WIFI基站”相当于让路由器飞起来,“原理是把手机信号传输到小地面站,即一个手提电脑,再通过地面站传输到飞机路由器上。” 据“魅影”项目团队介绍,在中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开展飞行试验时,该无人机最高续航时间可达19小时34分,是目前中国无人机续航时间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2018年秋季飞行试验后团队合照。本次试验实现了国内秋季低光照条件下连续飞行19.5个小时的国内太阳能无人机续航记录。 团队成员之一、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郭安说,2018年秋季在黄土高原飞过最长续航,冬天最低纪录是10个小时。2019年初在青藏高原7级大风的天气条件下,可持续飞行16个小时。 为了方便民用,“魅影”设计之初,秉承着“拆装方便、一键自动”的理念。“设置好程序,就能自动去、自动回。”郭安说。 2019年4月,“魅影”获得了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新特别大奖及金奖两个奖项。该奖项自1973年创办,每年都在日内瓦举办,是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 “接下来,我们想把它提升为通用无人机,可更换不同的载荷,比如红外相机、光学相机等,用于野外科考、野生动物保护、文物保护、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周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