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层气产量创新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16
  • 今年前8月,山西煤层气总产量达9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1.6%,创历史新高。山西煤层气资源总量约占全国1/3,已探明地质储量超7600亿立方米。

    近年来,山西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形成“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的治理模式,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取得新进展。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山西形成了系列技术工艺体系,创新了煤矿区煤层气井上下联合抽采模式,并在多个矿区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突破使得井型、产量提升,成本降低。

    为推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山西出台行动方案,攻关煤层气高效勘探、高效建产等关键技术。目前,山西已建成6个年产量10亿立方米级气田,形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山西还推动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集勘探、抽采、液化、压缩、集输、发电、综合利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在煤层气主产区沁水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有1万多口钻井,54家相关企业。山西天然气长输管道形成“三纵十一横”管网格局,向华中、华东地区供气。在民生领域,沁水约6万户居民用上煤层气,气化水平大幅提升。

    山西省能源局局长表示,将继续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长输管道互联互通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将山西打造成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基地。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0132.html
相关报告
  • 《中部六省共话中医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13
    • 红网时刻新闻7月13日讯(记者 李香枝)近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召开“中部崛起·中医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座谈会”。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主力齐聚星城长沙,共同探讨“中医药力量”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中医药应当积极融入中部崛起进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何加快形成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中部崛起贡献中医药力量?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带着这些问题,逐一调研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份的中医药研究院(科学院)。调研发现,各省中医药事业虽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距离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以创新为核心、以质优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本次座谈会上,各省纷纷表示,中医药应当积极融入中部崛起进程,中部六省的中医药研究院(科学院)应拧成一股绳,整合中医药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进而提升中医药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中医药力量”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在中医药文化底蕴、中药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山西有广誉远,安徽有新安医学,湖北有“药圣”李时珍,河南有仲景故里,江西有旴江医学,湖南有马王堆医学,这些都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独具特色。同时,安徽的亳州、江西的樟树、河南的禹州、湖北的蕲州、湖南的廉桥,都拥有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贸易市场。作为各个省份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坚力量,如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应积极践行国家中医药相关战略部署,通过建立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在联合研发、产业化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合力破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中部六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在座谈会上表示。 探索建立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中部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湖北蕲州药材市场为全国四大药材市场之一,中部地区合作可发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优势,用好用足用透政策开展多方合作。”“中部六省的合作可从中医药科技创新、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链、重大疾病救治、老年病防治等方向开展,让中医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建议虚实结合,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的提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推动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和交流。”座谈会上,各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主力一致认为,中部六省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抱团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将有全局性意义。“ 中部六省的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各省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根据中央政策在推动项目建议、争取中医药专项(四大慢病等)、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将临床、科研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为中部崛起贡献中医药力量。”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对中部六省的中医药合作寄予厚望。
  • 《煤层气行业专家齐聚山西晋城 为中国煤层气发展开出良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30
    • 7月11日,2019年能源革命·煤层气论坛在山西晋城市隆重开幕。论坛围绕能源革命和煤层气产业发展深入展开,在煤层气分论坛上,六位来自国内煤层气行业的权威专家分别作专题演讲,他们从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为深化能源革命、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受地质条件复杂和适应性技术不到位的影响,目前总体产量较低。从全国能源消费趋势来看,2018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创5年来新高,占比7.8%,达到2808亿方(年增422亿方),国内产量1603亿方,净进口量达1205亿方,对外依存度大幅增加。煤层气产业需求和政策扶持短期内不会改变,煤层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目前,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煤层气富集和排采理论有了新认识,不同煤阶煤层气开发都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不同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为推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 “持续稳定投资、确保工作量投入是煤层气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副总经理徐凤银在演讲时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煤层气大国的开发经验给出了结论。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9个大型聚煤盆地仅有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实现规模开发,而且截止2018年,沁水、鄂东两大基地已建产能规模约90亿方/年,产能到位率仅为59.4%,日产量低于500方的井数占总生产井数的56%,以及满足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技术不够等现状,徐凤银指出,与以上几个煤层气开发大国相比,中国煤层气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源总体探明率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已开发区低产井占比大,产能到位率低;缺乏信心和动力,总体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因此,徐凤银认为,下一步应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工作,加强以排采为核心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和高效开发的目的。同时,加大新疆、内蒙、南方等外围区块的勘探开发力度,全力推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 中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副总经理朱庆忠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要推进煤层气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要解决四个关键,那就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开发储量的控制、经济产能建设的区域优选技术、适应地层特征的工程技术系列和开发方案的顶层设计技术。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在山西省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提炼了四项理论支撑,六项实用技术,商品气量突破10亿方大关,为煤层气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来自中联煤层气公司的副总经理吴建光则对中国煤层气领域“卡脖子”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中国煤层气产业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煤层气资源量虽大,但是有效开采难度大。还有应用基础研究程度低,共性关键技术尚待完全突破;煤层气发展趋于不均匀,技术不成熟;煤层气田自动化生产技术落后,开发效益有待提升;适应新形势的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亟待优化。 “碎软煤层是制约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和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重大难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群主要介绍了碎软高瓦斯突出煤层地面与井下以钻代巷高效开发技术。他提出了高效抽采模式,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淮北矿区芦岭煤矿顶板岩层水平井抽采示范工程运行时创造了煤层气井大排量、大液量、高砂比、高强度加砂的高效增产改造新记录。 吴建光认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应该围绕应用基础及关键共性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适配性技术及示范应用以及煤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展开。 山西省赋藏有富集的煤层气资源,其勘探范围、勘探程度、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探明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88%。是中国主要的煤层气赋藏地区。 在山西能源革命“去煤化”进程中,晋煤集团在国有煤炭企业中实现产业发展体系的革命性变化,形成了以燃气为主业,煤炭、煤化工、电力为辅业的“一主三辅”新格局。来自晋煤集团的副总经理王保玉表示,晋煤集团通过业务统筹、资源整合、产业创新,逐步构建煤层气(燃气)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形成“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多气元开发利用格局。通过不断扩大抽采规模、加强对外合作,全力将山西燃气集团打造成山西省能源体系支柱产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山西省煤层气(燃气)旗舰企业。 两淮矿区煤及煤层气资源丰富,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950km2,煤炭资源量900亿t,煤层气资源量9088亿m3。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直接抽采煤层气十分困难,必须通过卸压开采和强化增透,才能实现两淮矿区煤层气资源的高效抽采。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永介绍,两淮矿区高度重视瓦斯灾害防治与煤层气资源开发,开展了多组煤层群条件下的地面抽采、井下卸压抽采、井上下联合抽采试验研究,“十一五”主要解决矿区瓦斯灾害有效的控制难题,“十二五”着重解决煤层气资源安全高效开采难题,“十三五”着力实现煤层气资源的低成本、高效开采,进一步提高煤层气抽采率和利用率。 两淮矿区煤层气抽采量从2007年的3.83亿m3 ,提高到2015年的7.81亿m3;煤层气抽采率和利用率分别从2007年的47.1%和17.2% ,提高到2017年的71.1%和2016年的40.5%的历史最高水平。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两淮矿区松软煤层群条件下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大幅提高了两淮矿区煤炭产量、瓦斯抽采量和瓦斯抽采率,为全国同类条件矿区安全高效抽采瓦斯提供了借鉴和技术保障,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矿区100多个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