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珊瑚骨架化学特征的温度记录来重新认识全球气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新开发的地质技术有助于发现迄今为止最准确、最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然而,使用现代和化石珊瑚来测量海面温度的标准做法可能并不像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通过结合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和地球化学模型,研究人员正在利用滨珊瑚属骨架的形成历史来微调用于进行全球气候预测的记录。这项成果目前已发表在《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在超过5亿年的时间里,通过记录骨骼中钙与锶和氧同位素的比例,珊瑚被动地跟踪海面温度的变化。珊瑚骨骼——由碳酸钙组成——生长层,在温暖的季节里,锶含量增加、氧气同位素更轻。气候科学家利用这一过程跟踪海面温度随时间变化。

    主导这项新研究的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和微生物学教授Bruce Fouke提到,不过这项气候跟踪技术并非没有缺陷。他们可以将基于珊瑚的海面温度记录与使用温度探测器制作的记录相对照。值得注意的是,珊瑚记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准确的,但有些情况下,测量结果与低于所测的摄氏度,这需要纠正。

    珊瑚虫沉积文石来生长骨骼。不过,这种矿物质也从海水中结晶,可能会在分析原始珊瑚骨骼化学时出现问题。当海水流过多孔珊瑚结构时,它会在骨架顶部沉积新结晶的文石。新的文石可以记录不同的海面温度,通过称为成岩作用的过程改变原始的骨骼化学。

    如果不使用高功率显微镜,很难从原始珊瑚骨架中分辨出成岩文石。确切地知道成岩变化发生的时间(骨骼形成后数天或数十年)也是一项挑战。除非使用最新的显微镜技术来帮助选择样品,否则可能收集并测量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记录。为了测试这一点,该团队从位于澳大利亚海岸大堡礁的10至100英尺水深的Porites珊瑚头骨架上收集了钻芯。这些大型珊瑚头直径近10英尺,有些已经生长了数百年。研究人员发现,在较深的海水中生长的珊瑚头的较旧部分含有较高浓度的成岩文石。使用广泛的光、电子和X射线显微镜技术,能够清楚地区分原始骨架和成岩文石。利用这些技术,该团队发现了大量不同的文石结晶历史,从骨骼生长的季节性变化到可能在每日(甚至每小时)的周期发生的小规模过程。

    通过采取额外步骤来梳理骨架和成岩文石结晶之间的相对时间,该团队将其数据与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Porites的地球化学研究的钙、锶和氧同位素的化学混合模型相结合。由此,该团队创建了第一个可靠且可重复的校正因子,该因子决定了成岩蚀变对海面温度测量的误差幅度。另外,因为这是使用碳酸盐矿物文石来实现的,这种物质在海洋生物中无处不在,这种相同的校正因子可以与其他分泌碳酸盐骨骼和贝壳的海洋生物一起使用。

    研究人员表示,源自珊瑚骨架化学特征的海面温度记录是准确重塑气候和预测未来变化的黄金标准。

    (傅圆圆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news.illinois.edu/view/6367/799496
相关报告
  • 《阴离子在珊瑚骨架中的富集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06
    • 珊瑚骨架中阴离子组成及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重建过去海水碳酸盐化学组成、古二氧化碳和古气候特征,为古海洋学重建和珊瑚生物矿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了鹿角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和达米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骨骼中B、S、As、Br、I、Mo以及钙和碳酸盐浓度特征。研究表明,珊瑚中阴离子与钙离子的比值(An/Ca)与养殖海水中阴离子与钙离子的比值(An/CO32−SW)呈正相关。与海水相比,珊瑚细胞外钙化液(ECF)中的CO32−浓度更高。ECF条件下,鹿角珊瑚CO32−富集因子为2.5,达米角珊瑚CO32−富集因子为1.9,与相对钙化率一致。由此计算的CO32−ECF浓度与先前基于B/Ca耦合δ11B的研究以及使用微传感器和荧光染料直接测量的结果相似。Rayleigh分馏模型表明,在不同的CaSW浓度下,钙的利用是均一的,这进一步证明了珊瑚钙化发生在半封闭海水储层中。本研究报告的B、S、As、Br、I和Mo的分配系数为过去基于Br在海洋中具有长停留时间(~160 Ma)的海洋化学重建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刘思青 编译;熊萍 校稿)
  • 《利用红海珊瑚化学数据重建南亚季风长期记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07
    • 大多数气候模型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季风和降雨会变强,但南亚地区气象数据显示,过去50年来的降雨量有所下降。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差异。 科学家们利用红海珊瑚的化学数据,重建了近三个世纪的季风数据,提供了季风强度自然记录,表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季风确实增加了。这一发现发表在3月28日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世界气象组织的古气候学家、论文的合著者康拉德·休恩提到,南亚季风极其重要,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系统之一,为近10亿人提供水资源,但对其长期行为理解不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很多不断移动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历史上的降雨记录是基于空间上的有限点,具有很高的变异性,而计算广泛区域的平均值是困难的。研究人员还没有一种方法来验证这些记录,并且在仪器记录开始之前,所掌握的天气模式信息也很有限。 休恩和他的同事们能够发现这些信息,是基于季风本身的作用。季风的一个分支主要从西向东移动,穿过非洲东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在那里它会在这个过程中收集细粉尘和粘土。然后,季风通过托卡山口(Tokar Gap),其所携带的灰尘溢出到红海中。从撒哈拉沙漠携带的灰尘含有一种钡,很容易在海水中溶解。每年,红海中的珊瑚在生长时都会在骨骼中加入一部分钡,从而在骨骼中就记录了数百年来的夏季季风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在珊瑚层中发现的钡越多,通过托卡缺口那年的风就越大。根据这些风,他们可以计算造成它们的低压系统的位置,并发现它们主要位于印度次大陆。这证实了风与季风的联系。珊瑚中的数据似乎似乎能够为历史上的降雨记录提供更多的证明。尽管有记录显示降雨量下降,但强风会增加印度次大陆的水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记录只是漏掉了一些降雨,尤其是在过去,这些记录并不可靠。 珊瑚记录显示,事实上季风的强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这一趋势与现有的气候模型一致,但从十年到十年的间隔性变化正在减少。这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季风循环变得更加稳定,未来几年,额外的强风和降雨可能会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异常现象。 (王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