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海珊瑚化学数据重建南亚季风长期记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07
  • 大多数气候模型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季风和降雨会变强,但南亚地区气象数据显示,过去50年来的降雨量有所下降。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差异。

    科学家们利用红海珊瑚的化学数据,重建了近三个世纪的季风数据,提供了季风强度自然记录,表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季风确实增加了。这一发现发表在3月28日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世界气象组织的古气候学家、论文的合著者康拉德·休恩提到,南亚季风极其重要,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系统之一,为近10亿人提供水资源,但对其长期行为理解不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很多不断移动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历史上的降雨记录是基于空间上的有限点,具有很高的变异性,而计算广泛区域的平均值是困难的。研究人员还没有一种方法来验证这些记录,并且在仪器记录开始之前,所掌握的天气模式信息也很有限。

    休恩和他的同事们能够发现这些信息,是基于季风本身的作用。季风的一个分支主要从西向东移动,穿过非洲东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在那里它会在这个过程中收集细粉尘和粘土。然后,季风通过托卡山口(Tokar Gap),其所携带的灰尘溢出到红海中。从撒哈拉沙漠携带的灰尘含有一种钡,很容易在海水中溶解。每年,红海中的珊瑚在生长时都会在骨骼中加入一部分钡,从而在骨骼中就记录了数百年来的夏季季风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在珊瑚层中发现的钡越多,通过托卡缺口那年的风就越大。根据这些风,他们可以计算造成它们的低压系统的位置,并发现它们主要位于印度次大陆。这证实了风与季风的联系。珊瑚中的数据似乎似乎能够为历史上的降雨记录提供更多的证明。尽管有记录显示降雨量下降,但强风会增加印度次大陆的水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记录只是漏掉了一些降雨,尤其是在过去,这些记录并不可靠。

    珊瑚记录显示,事实上季风的强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这一趋势与现有的气候模型一致,但从十年到十年的间隔性变化正在减少。这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季风循环变得更加稳定,未来几年,额外的强风和降雨可能会成为“常态”,而不仅仅是异常现象。

    (王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corals-in-the-red-sea-offer-long-term-view-of-south-asian-monsoon/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1788年以来黑潮长期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成功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百年时间尺度的黑潮流量变化,并基于此揭示了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及长期趋势变化及影响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领域一区Top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黑潮是西北太平洋上一支强大的大洋西边界流,是北赤道流的北向分支,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影响显著。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黑潮和其他西边界流区的升温速率比全球平均快2~3倍,显著降低海洋吸碳能力,进一步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因此,了解工业革命前后黑潮及其他洋流的变化,对于理解海洋环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连续观测资料,对黑潮百年时间尺度的变化了解较少。 由于黑潮对西北太平洋温度有重要影响,黑潮与其路径上的海水温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珊瑚的Sr/Ca指标可用于定量重建海表温度变化,且珊瑚具有时间尺度广、生长速度快、分辨率高、地球化学指标丰富、定年精确等特点,可以通过珊瑚Sr/Ca指标重建的海表温度变化来重建黑潮流量,以弥补器测资料的不足。为此,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台湾岛南部采集的滨珊瑚样品月分辨率的Sr/Ca数据,并结合前期已发表的滨珊瑚月分辨率的δ18O数据(Li et al., 2017)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的黑潮通过产生强烈的上升流,引起表层海水温度改变,导致珊瑚Sr/Ca增加。研究团队进而利用珊瑚Sr/Ca重建了1788-2013年的台湾东南部年际尺度黑潮流量变化,发现长期以来黑潮流量具有减弱的趋势,特别是1950s后受海洋变暖影响减弱趋势加快。此外,北赤道流分岔位置的南移对黑潮流量的减弱也有一定贡献。ENSO和PDO相位的转变,特别是在1950s前,对黑潮流量的长期变化也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洋流变化提供了参考,可以利用化石珊瑚示踪古洋流的变化。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小花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石建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Li, X. H., Guo, X., Jiang, H., Lu, X., Zhang, Z., Ma, J. and Hu, S. J.* (2024).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since 1788 based on coral record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04611. (2)Li, X. H., Liu, Y., Hsin, Y.-C., Liu, W., Shi, Z., Chiang, H.-W. and Shen, C.-C. (2017). Coral record of variability in the upstream Kuroshio Current during 1953–2004.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2, 6936-6946.
  • 《珊瑚环境记录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1-0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学科组在南海珊瑚记录的海表生产力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地学刊物《地球物理快报》(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海洋浮游生物贡献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初级生产力,其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碳循环造成巨大影响。受限于观测资料的时间长度(< 30年),目前对海表生产力的长期变化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珊瑚骨骼由于其特有的生长率高与连续生长时间长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热带海洋高分辨率气候环境重建中。海表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到海水碳库的组成,从而被记录在珊瑚骨骼中。 研究人员对取自南海北部西沙群岛的珊瑚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取样和高精度的测试分析,发现该珊瑚的碳同位素记录了大气CO2与海表生产力对海洋碳库的影响。通过对大气CO2的影响进行扣除,揭示了珊瑚碳同位素中的海表生产力信号。进一步对过去150多年的海表生产力分析,得出南海北部的海表生产力在1851—1920年间上升,而在1920—2007年间下降。这种海表生产力的变化与过去150年里东亚冬季风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冬季风的增强有利于海水的垂直混合,使得下层的营养盐上翻到海表,导致海表生产力上升,反之亦然。 本研究结果提供了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的海表生产力信息,为揭示全球变暖冬季风减弱背景下的南海北部海表生产力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5030